EN

王春辰: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应更注重新技术

时间: 2014.7.2

采访时间:2014年6月27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办公室
采访记者:黄碧赫
责任编辑:朱莉

王春辰,美术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从事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学术关注点为当代影像的发展与批评、绘画的当代转型、文化批判理论与艺术等等。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副教授。策划过多个国内国际间重要大展,2013年担任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

艺讯网:在中国国内语境中,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和国外有不同吗?不同的点在哪里?

王春辰:不同点肯定是有的。不同点在于,在中国的艺术系统,或者说语境里面,实际上是把很多东西都归入新媒体艺术的范畴,比如说传统的录像艺术、还有最早的电视、以及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完成的动态艺术都归在新媒体艺术里面。当然中国在今天也在跟进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理解。比如说,在西方不会说录像艺术就是新媒体艺术,它更强调的是当下的技术,比如说传感式的、交互式的、体验式的。在我看来,所有新媒体艺术是以不断更新的技术为基础,比如现在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传感技术、互联网、自动化技术、工程力学等等。特别强调其中的技术性。如果抛开了技术性,是很难讨论新媒体艺术的。所谓新媒体艺术,就是最近的科学技术怎样进入一个有关想象和创意的艺术创作领域的过程。有人可能会问,除了上面列举的这些新技术,新媒体还能新到什么程度?比如说,最近的这个“齐物等观”展,有些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比如有些就是传动的、机械的,这些技术就显得太简单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就很难讲新媒体到底新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新媒体,这个问题欧洲也在讨论。其实,新媒体没有新和旧之分,关键问题在于新的技术如何用在艺术创作之中。而这种运用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什么,而是试验过程本身。新媒体艺术在今天面临着瓶颈,比如有人会质疑,这些作品到底是技术性的,还是艺术性的。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强调技术性。它可以不强调艺术性,而是关于技术的一种实验。在中国我们说起新媒体,可能想到的就是录像、电脑,互动,但在西方,这个概念相当广泛。我们很难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因为新媒体领域的边界是不断地重合的。

艺讯网:您怎么看待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合作?

王春辰:我认为,这个问题恰恰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核心点。过去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工作似乎是彼此分离的,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的事情,科学家只关心科学研究。而在当今的时代,艺术家与科学家愿意彼此合作分享。因为,艺术家与科学家不同,他们想问题永远不考虑实际意义的。两类人的结合会产生很多交叉性的东西。其实,在西方这种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工作方式特别多,将不同领域的人们聚合到一起。比如,我们11月份要办一个捷克艺术家的展览,这位艺术家在作品中使用机器人,这当然需要科学家的帮助,当然科学家要根据艺术家的要求去设计这个机器人。当然还有一种合作方式就是艺术家与科学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的奇思妙想,然后大家一起做作品。比如这次展览中有一个韩国艺术家的作品,钢铁做成的手臂伸开收缩,这个作品如果是对机械传动、自动化控制没有研究的话,也就是没有科学家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当然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方式还有很多,有些是艺术家让科学家帮助他们实现创作作品的目标,有些则是艺术家参与到科学探讨之中,艺术家的探讨不是要得出一个科学结论,而是运用艺术家的想象力,将科学应用到非功利性的目的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与科学家也能互相弥补各自知识上的短板。

艺讯网:新媒体艺术是否扩大了艺术的边界,我们怎样界定它是不是一种艺术?

王春辰:其实在我看来,在今天艺术的边界早就打破了,早已没有绝对的疆界。我们往往还会带着一种主观的认识,总是会去判断一下一个东西是不是艺术品。其实,在今天这种判断是不需要的。比如说,有些作品其实看起来就像是科学小试验。我们当然就可以将其看做是小试验。没有必要看做一件艺术品。只要觉得它挺有意思,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将艺术规定在某个框架之中。当然会有人会问,如果说艺术的边界被打破了,那么什么是艺术,是否还存在一个标准。其实,问这样的问题恰恰就将自己陷入一个谜团之中。我们不能说,只有绘画才是艺术,做个试验就不是艺术,我们不能将这些领域对立起来。这些行为实际上都展示了人类的智力和能力。

艺讯网:请谈谈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果以西方为参照的话,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处在一种怎样的发展阶段?

王春辰:首先,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整个的格局来讲,可能没有西方那样多。这里面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在中国,我们把技术仅仅当做单纯的技术,而西方人对于技术有一种迷恋。他们会对技术进行艺术无限制的狂想式的试验,他们会将某种技术运用在艺术创作中,或者其他非功利的试验目的之中。试验恰恰就是无目的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他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它所强调的是整个过程,而现在开放的美术体系也接纳了这些新的事物。而在中国,很多做艺术的人不去接触和投入新的技术,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中国新媒体艺术是少之又少,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艺术家在做。大部分艺术家都不涉足这一领域。另外,在学校教育中,这一类的教育十分稀缺。即便是新开的一些新媒体专业,和技术的结合也并不紧密。比如说我们学院的新媒体专业,没有教授诸如自动化、生物工程之类课程的老师,这类横向的教学我们做得不够。此外,我们也没有一种完整的基础性的设施去专门集中展览展示新媒体艺术,没有给予这种新事物以充分发展和可持续的机会。最后一点,我们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出版物以及专门的研究人员也是少之又少。像我自己就不能算是专门研究新媒体的。真正从事新媒体穿凿、研究的人特别稀缺,相比西方,是非常滞后的。所以说,在中国需要加大对对新媒体艺术的重视,当然这方面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投入。

艺讯网:请谈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近年来出现的年轻艺术家与之前老艺术家们有哪些不同。

王春辰:其实新媒体艺术在中国本来也就没有多少代人。像90年代的那批人运用的就是最原始的技术,录像之类的,科技含量是不高的,在现在看来是谈不上新媒体的。到了最近的一些年轻艺术家,有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在中国,我们的艺术家还是存在一种偏见,往往对技术不屑一顾。像西方的很多大学都有那种实验室,针对的就是各领域之间的横向交流,类似工程技术系的一些老师都会参与进去,著名的例子有贝尔实验室,许多新鲜的创造都来自那里,有关于生命的试验、关于图像的试验,电子图像,比如脑电波的激荡等等。有人会问,这些是艺术吗?当然你可以说这些不是艺术。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到博物馆里面,如果又有机构来收藏这些东西,那它就变成艺术了。像这些,在中国是没有的。因而,在中国很难谈新媒体艺术。因为本来我们从事这方面的艺术家就少,能举出例子的,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王郁洋,他基本上算是代表性的了,但他的那些尝试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所以说,在中国的语境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来自艺术上的,而是如何在科学技术上跟进,如何让更多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进来,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没有这些条件,即便艺术家想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也是十分困难的。

艺讯网:请谈谈中国国内关于新媒体艺术的保存和收藏情况。

王春辰:这方面国内基本上是空白的。在中国,即便是装置收藏,也就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在做。当然如果单单谈新媒体艺术中的一个领域,可能会有一些人专门收藏录像艺术,有人可能会收藏一点类似缪晓春的数字影像,不过也非常之少。本来我们搞这方面创作的艺术家就很少,还没有收藏来支持他们,也没有专门做新媒体收藏和保存的机构。比如,德国就有ZKM,等等。

艺讯网:您曾策划过多个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展览,请谈谈新媒体艺术策展有什么特殊之处。

王春辰:其实我们策划的许多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我们还没有进入到那个门槛儿。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要做这种新媒体展览,首先,要对前沿技术领域有所了解,如果对于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动向缺乏一定的认识,那么策划这种类型的展览就变得十分困难了。另外,当这些前沿的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形成了某种实验的、动态的、互动的效果,如果你不去对其研究和跟进,也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们的这个新媒体三年展,也是有一个国外机构的支持,这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机构就是专门关注、研究和组织新媒体展览的。这个机构会和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体展览策划者联系,帮他们找赞助。而一些大公司、企业也愿意提供赞助,因为这世界上需要一些做非功利性事业的人。总的来说,新媒体艺术策展人,不需要成为一个技术专业从业者,但必须要多前沿技术保持敏感度。比如说我自己就曾在工厂工作过,一个工厂具备一种复合型的技术,从最初材料的处理,到冷加工、热加工,还有自动化控制等等,我对这个流程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说的现在的纳米技术,还有全息影像技术,就知之甚少了。像全息影像,懂得这方面的艺术家还很少,其实这种技术如果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充分运动,其效果是非常酷的,既有很炫的视觉效果,还能与观众产生逼真的互动。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像韩国就特别重视新媒体,他们有专门的新媒体艺术双年展,他们上届的展览我也去看过,特别棒。台湾也比中国的多一些。

艺讯网:您对最近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齐物等观”新媒体艺术三年展观感如何?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对于这个展览的策展理念是怎么理解的?

王春辰:这个展览,我觉得首先应当肯定它在中国的意义。在一个国家级的美术馆做这方面的展示,会引起上更多的人去关注新媒体艺术。我们不能告诉观众这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一点是首先需要明确的。人们去美术馆并不是去判断什么是艺术,而是一种观看和体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育是缺失的,我们从小就没有被灌输这样一种认识。总是会去美术馆看了一圈,认定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艺术,就觉得上当了。而现在我们需要给予观众的理念是,美术馆中展出的可以不是惯常的艺术,关键是观看中调动出来的自己的体会。因而,从这个角度看,这类的大展意义非常大,这对那些以为艺术就是油画、书法的观众来说,冲击力是很强的。另外,关于策展理念,“齐物等观”这个词用的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词汇,我认为其意义的传达不是特别的明确,本来新媒体艺术是一个新的事物,我认为如果用一个新的中文词汇去表述会更贴切一点。关于印象深刻的作品,一个是加拿大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复杂的线路缠绕在一起,靠程序控制的一些简单的日用品发出各种奇异的声音,它是用复杂的程序完成一种简单的结果,另一件就是前面说的韩国艺术家的那件作品,机器手臂张开收缩,极其精致,我觉得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