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毕业季丨吕品晶:建筑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需要时间的磨砺

时间: 2015.6.11

吕品晶老师,长得四四方方的,像个四合院。到底是建筑学院的院长,思维清晰,逻辑严密,采访完看采访稿就像一座小楼,结结实实,不需多少改动。他说:“毕业这个环节,应该是我们整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出口的部分。这个出口的部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作品,给出一个成绩的过程,它应该是对于一名学生整个四年五年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总结。”

采访时间:2015年6月4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办公室 
采访人:章燕紫   
编辑:张文志

章燕紫(以下简称“章”):吕老师,前段时间传习大大说少建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你听说了吗?

吕品晶(以下简称“吕”):听到了,网上到处都是。

章:你怎么看奇奇怪怪的建筑?

吕:还是要把建筑放在一个环境里去考虑,放在一个城市里去考虑。根据具体的环境来判断,有些地方可能还真的需要一些这样的建筑,但如果大量出现这样的建筑,可能这个城市就不像城市了。所以,建筑考虑的不仅仅是它的形式问题、空间问题,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和人的关系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我觉得,建筑应该符合人类行为方式,满足人的不仅仅是功能方面的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章:Zaha Hadid的望京SOHO属于奇奇怪怪的建筑吗?你喜欢吗?

吕:就单体建筑来说,我还是挺喜欢的,但如果放在一个不合适的环境,那我觉得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很大。我觉得扎哈的东西不管什么环境,他都拿他的那套形式语言说话。而事实上,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造型的问题,建筑应该放在更大的城市背景下去看。所以,这个是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必须能够为人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一个可以满足人身心需求的环境。比如绘画、雕塑,你可以不去看它,但建筑是强迫人去看的,因为你每天都要生活在里面。

章:作品一定是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城市,这些都是你们要去考虑的,现在建筑的这种思维模式也慢慢运用到其他的艺术形式里边,我们以前画一张画,在画室里画,根本不考虑他会放在哪里,是不考虑环境的,但现在我们一定是要考虑这幅画放在怎样的空间。

吕:其实建筑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四年五年的建筑教育,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教育,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这一系列的教育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基础。也就是说,一名学生经历了建筑学方面的训练,将来不一定去做建筑,他可以做需要这种思维,需要这种方法,需要这种理念的相关工作,比如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他应该都能适应。所以我们的学生也有去搞纯艺术创作的,绘画、装饰、空间艺术、甚至是电影。

章:我认识一些在国外学建筑的,现在纷纷都回中国,他们认为当代中国是做建筑的最好时代,想实现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所学和所思,必须要回到中国。

吕:因为现在中国的建设量最大,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都到中国来寻找机会。

章:对,就像北京,有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

吕:的确也是,现在学生学习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他们身边就有很多大师的作品可以去学习。

章:我想也许不久,也会有我们自己大师的作品一栋一栋起来。

吕:我觉得应该会有,而且很快会有。当然,建筑行业是一个需要经验的行业,需要有一定的积累。纯艺术的学生,毕业创作可能是他的一个巅峰之作,但是建筑专业的话,学生在学校的这几年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毕业以后工作了,还需要继续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成熟的建筑师。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可能需要更长一段时间的磨砺。

章:对,建筑确实和纯艺术不太一样,像我们画画可以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只关注我自己的东西。

吕:对。

章:建筑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我觉得中国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产生建筑大师实际上是非常有利的,是不是?

吕:建筑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一名建筑师的成长除了靠个人的努力还有社会环境这层关系。可能相对纯艺术来说,建筑师考虑的问题会更多一些,如何跟社会去打交道,这也是建筑师要接受的一种教育。

章:那么,我们美院建筑学院在教学方面有什么特点?

吕:我觉得央美建筑学院的办学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第二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浓厚的都市中;第三个就是我们办学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这样一个多学科的艺术院校背景中。所以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观念、他们的思想能够跟随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他们能够更多的关注容纳我们生活、学习的这座城市,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可以给我们的建筑教育提供更多社会发展的现实课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学科和人文学科,可以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丰厚的艺术和人文素养。这些都构成了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最基本的特质。

章:今年学校毕业季,呈现的方式更跟以前不太一样,毕业展览只是毕业季里面一个板块,您是怎么看的?

吕:今年毕业季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次,学院那么重视。这个毕业季,也可以说毕业这个环节,应该也是我们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出口的部分。这个出口的部分,我觉得不仅仅是展示作品,给出一个成绩的过程,它应该是对一名学生整个四、五年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总结。在这个总结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进行创作,有来自评委老师的点评、评述,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检阅,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我觉得毕业季对整个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非常深入的检阅过程,我觉得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

章:毕业季确实是对毕业更深入、持续的过程。除了学校毕业季的活动,建筑学院还有一些其他的围绕毕业季的活动吗?

吕:建筑学院各工作室可能还会做一些各自的活动吧,比如说跟校友之间的交流,或者是请一些业界的建筑师以及用人单位来进行交流,为学生以后出去工作做一个环境上的准备。

章:你觉得今年建筑学院的毕业创作跟往年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哪些作品印象特别深刻?

吕:由于各个工作室的老师都抓得比较紧,而且在前期对于毕业设计的选题都做了一些精心的准备,从我们学生整体的水平上来说,我觉得今年的毕业创作比以往又更上一个台阶。从课题的选择上,我觉得也有一些特点。现在我们课题的选择,比较关注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在城市方面,我们课题的设定可能更多的考虑对于城市认知的问题。包括对于历史街区保护的问题,以及城市建设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还有传统的居住空间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等等。在农村方面,对于乡村的文化景观保护,以及在现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去传承一些乡村文化,这些方面我们都有相应的课题设计。我觉得在课题设定上,已经给同学们非常好的一个引导。

章:每年毕业都会对学生作品评奖,你们的标准是什么呢?

吕:对于评奖的话,我觉得不光是一个荣誉的问题,可能更多也是我们在教学上的一个导向和引导。我们有十个工作室,分别是建筑、城市、室内、景观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我们会选出不同的奖项。首先是在各个工作室组织的教学过程和最后答辩的总结里面,我们会选出各自工作室的优秀作品,然后会在推荐出来的作品里面再进行总体评判,这个评判更多的是请校外的专家来进行。通过这一过程,希望能够让更多提出热点问题、并能够比较好的回应提出的热点问题的作品脱颖而出。

章:建筑学院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大概是什么?

吕:建筑学院学生的去向,一般来说是去设计院、设计机构、事务所,当然现在也有去政府部门,也有去从事和他们所学的建筑、景观,城市、室内相关的一些需要创意性能力的这种相应的机构。

章:你对建筑学院的学生有什么毕业的期望或者寄语?

吕:我希望我们建筑学院的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都能够保持自己的特点,能够保持对专业的热情,无论将来做什么职业,都能够把他们在建筑学院所学的对思维的训练都能够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希望他们未来能够发挥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