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不明觉厉”:记第二届CAFAM双年展

时间: 2014.3.9

最近,第二届CAFAM双年展,继“超有机”之后,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为题拉开序幕。展览邀请了六位来自世界各地重要艺术院校的年轻策展人,以每人一项策展板块与理念的形式,用六个相互独立的展览,构成了这一既相当国际化,又具有当下性与实验性的双年展。

这六个板块分别为:“游戏理论”、“《金枝》的密码——巫术、鬼魂,与面孔的经济学”、“没有木偶比操纵者更愚蠢”、“博物馆地下室”、“关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戏形式”、“物的议会,抑或,在持续迷惑的好奇中漫步”。事实上,即便尚未看过展览,单只面对这六个拗口的展览名称,也能够想见开幕之后将会引发的最大范围的反馈,即:“看不懂”。这种“看不懂”同时出现在普通观众与艺术的圈内人之中,而有别于一脸困惑转身离开的普通观众,圈内人士往往还会补充一句:“不明觉厉”。

在一项关于2013年最热门词汇的调查中,“不明觉厉”一词当选。作为一项社会性的调查,这一评选赋予“不明觉厉”的,更多的是针对中国当下的现实意义。“虽不明,但觉厉”,意指虽然搞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以形容2013年中国的事件与现状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年,中国的经济终于爬升到世界第二,且会也开了,届也换了,苍蝇也打了,包子也吃了,但好像面对民生,面对教育,面对房价与雾霾,生活在其中的你我仍有满腔的不满和不快,即便听了冗长的会议报告与专家语录,仍然谁也说不清中国的现状究竟该怎样描绘,谁也搞不清未来的走向会是如何。但是,不管看好或看坏,巨大的变化仍然等在转角,巨大的权力之手仍然是“天注定”,这,便是我们感到不明觉厉的原因。

有趣的是,“不明觉厉”一词如今进入艺术界,成为了对本次双年展最大的反馈。如果循着这个词的内在逻辑,首先需要追问的是,不明的是什么?为何不明?这便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即展览作品与策展人之间的关系。原因在于,对于作品的不明,与策展无形之手的调节有关,而策展人之于作品、尤其是当代艺术作品,所应起到的解读与照亮的作用,如今却持续地遭到指责,因而在本次双年展“无形的手”的主题之下,策展人被推到问题的风暴中心。

在围绕本次双年展的访谈中,实际上,易英老师已经将策展人的历史与职能,讲的再清楚不过。作为一位美术史学者,易英指出,一方面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与艺术史的演进,艺术由原本受到教会、贵族的庇护转为自力更生,在当代文化中处于边缘位置的艺术,如何面向市场与观众?如何在与意识形态的共谋中获取自身价值?而艺术家在创作之外,也无力了解与应对市场的走向和公共的交往,这样一来,策展人的身份便从原来博物馆、美术馆中默默无闻的职员,走向了前台;另一方面,艺术进入当代的阶段,审美的功能早已让位于观念的力量,美术创作所原有的感动人心、讲述故事等功能,如今也已被音乐、电影等更为普及的流行文化所取代,因此,如何将当代艺术的观念带入公共视野,如何解读艺术观念与当下社会与文化议题之间的关系,自然又需依靠策展人的筹划与运作能力。

当代艺术强调观念,强调艺术之于当下的感知与反思,如此,对于不明作品的观众,转而去博物馆欣赏古典油画以提升审美水平,自然是不得其门而入,浅层次的、对于作品的难以看懂,一方面需要借助对美术史的学习,另一方面则需与当代艺术一起,关注当下的文化政治问题。至于如何向观众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观念,便轮到艺术专业人士的出场。如果说当代的观念艺术,已经在库苏斯“艺术即哲学”的层面上,与理论拥有了共同的功能与任务,那么它也就成为哲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如谢林所言,帮助哲学表达理论所不能表达的问题,或如德勒兹所言,艺术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启发、生成人的思想形象。这样看来,面对纷乱的现实,艺术在哲学的精致思维之外,做出了对于当下更为敏锐的反应,而正如“不明觉厉”所最初指涉的中国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当代艺术和策展,与生活在今日的你我一起,体味着这种“不明觉厉”,当代艺术与当代观众,在这种“不明觉厉”的感受与现实意义中,达成了一致。

然而仍需指出的,是人们对于“超有机”的怀念。与本届双年展特意突出策展理念不同,“超有机”是以多个单元的主题形式加以呈现。因为既然当代艺术与理论面对与思考的,是一致的问题,那么在理论所总结出的主题之下,艺术作品便能够得到分门别类的组合,构架出清晰的展览结构,比如“生命政治”的主题、“身体”的主题、“城市”的主题等等。而反观“无形的手”最受争议的,也便是对于策展理念的过度强调,而这种强调,同样成为理解作品的阻碍。

争议之中最为激烈的,毫无疑问是来自艺术家的群体。如邱志杰便将这次双年展的策展讥讽为“标题党的胜利”,认为整个展览成为了各个策展人呈现其理念的立体ppt,使人无法分清这究竟是一次对作品的策展,还是一件整个的策展作品。

这种争议其实在开展之初便已存在。如本次展览题目的翻译问题,“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的“立场”,余丁老师便认为过于生硬与抢眼,应该根据英文的“gesture”一词,直译为“姿态”,以体现策展人隐匿于展览与作品背后的形象。事实上,如何策展作品,策展如何不高于作品,是当代艺术世界始终存在、并被持续讨论的问题,而本次展览虽然仍显示出这一饱受争议的症结,但可贵的是,它以一种严肃的,而且国际化、开放化的姿态,将这一问题正式摆上桌面,提供了一次可供讨论的机会。

如果说在当代艺术世界中,作品与展览已然融为一体,那么运用解读作品的理论回看展览本身,便可发现,无论单个的艺术家创作,还是策展人的理念提出,仍然处于当代理论的讨论范围之内,仍然躺在从福柯的权力、德里达的文本到德勒兹的生成理论的遗产之中。

本次双年展的六个主题,除了“《金枝》”一项颇为独特外,大部分策展理念所想要探讨的,仍是权力与主体、艺术与体制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一关系的反思,也是哲学与理论界自福柯以来,不倦的研究课题。

如在“关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戏形式”的板块,法国女艺术家莉莉·雷诺-杜瓦的作品《我不知道概念艺术家是什么样子》,用一场混沌的布置,陌生的语境与艺术家的独舞,共同构建起了艺术家对于当下的创作,与体制之间关系的思考;而在“物的议会”中,李然用相似的形式,扮演了一位徜徉于欧洲美术馆,既不会英语,又看不懂现代绘画的艺术家,这样一位中国艺术家希望通过对西方经典作品的欣赏、拍摄,记笔记与整日凝望,达到对自身思考与创作的顿悟效果,而这样普遍性的盲目努力,却恰恰构成了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对于“物”的另一种迷恋;在“没有木偶比操纵者更愚蠢”中,艺术家(或者说策展人)将这种权力与主体进一步明确化,定位为二者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如余政达对于语言结构的暴力展示,与王卫将动物园的场景,作为异质化的语境,对于美术馆空间的强行视觉介入等。

然而,也正是本次双年展“策展”之主题的有趣所在,这种当代创作所关注的权力问题,实际上在展览的无形的手中,进入了另一种艺术与体制的关系,即展览中的作品,与策展人权威之间的张力,也就是说,本身即在诉说与对抗着权力的作品,在这样一次策展人重磅登台的背景下,被赋予了另一层基于展览机制的可能的前卫意义。在未及反复细读展览的情况下,可试将这种作品与策展的关系分为几种:一是较为传统的,策展人展出与其理念相应的作品的形式,如“《金枝》”所做的;二是警觉到策展对于艺术作品的霸权,而刻意将策展人的身份在展览中隐去,如“物的议会”、“博物馆地下室”;

第三种则如当代艺术的持续实践那样,认识到了这种权力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机制性的长久存在,是不容忽视的真相,是当下难以改观的现实,那么,艺术的创作,便不如表现出一种游戏的姿态,一种娱乐的精神,而这种游戏也不仅存在于作品内部,还在其所身处的策展五指山上,四处游弋,无处不在地闪现着身影,如“关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戏形式”与“游戏理论”。这样的姿态,这样的娱乐精神,便如中国人面对除夕的春晚,面对每年此时被无形的锁定为同一频道的意识形态,节目、或者说作品的好坏在此退居次席,人们对这一权力的思考与态度,转而在网络的吐槽与娱乐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泄。也就是说,当权力之眼时刻在看着你,当当代艺术反体制的创作,最终也难逃策展的体制规则,那,便不如娱乐至死,不如先玩了再说;

在权力与主体之间,在艺术与策展之间,无形的手暂时不会消失,流血冲突也已成为上世纪的鲁莽与过时之举,这样一来,娱乐便成为了某种充满智慧的生存之道,成为了某种不失身份的姿态表达,然而,是否抵抗的行为便自此无从谈起,是否便要这样坠入娱乐的无意义循环?“没有木偶比操纵者更愚蠢”似乎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程展纬的《请给没戴安全带的人命名》虽然影射的是香港的政治现实,但却因为身处这一主题性的展览空间,以作品中一句“Are you ready to be a puppet?(你准备好做一个木偶了吗)”,在整个强调策展的双年展中,达到了惊人的反讽效果。作品所叙述的木偶,似乎成为了艺术家本人的喻指,即在策展无形的手中,任人摆布的道具,而另一方面,操纵木偶的绳索,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却又是确保主体生存的安全带,也就是说,在策展的权力调节下,在大型双年展的规则中,艺术家成为了这一体制中的傀儡,而反过来,这种傀儡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同时赐予了艺术家一种安全的保障,为艺术家提供了长期曝光与盈利的机会,在这样一种达成共识的关系里,策展与作品相安无事,艺术世界得以在大家的心照不宣中,平稳运转。而艺术家这一记响亮的双向讽刺,在策展人那里同样得到回应,正如策展主题所言“没有木偶比操纵者更愚蠢”,在娱乐的大环境之中,在不明觉厉的真相与未来之间,反讽的勇气相比游戏的姿态,更领先了一个身位。

最后,“不明觉厉”的主题再次回归,变作艺术世界的皇帝新衣。在双年展的论坛上,当终于有观众鼓足勇气,像一位误闯入其中的他者一般,说出了自己看不懂的困惑,策展人也便熟练地打起太极,抑或政治正确地避而不答,似乎在说,不明可以,但仍需觉厉,此为规则所在。策展人玄妙理念的提出,自然不是面向普罗大众,但或许在艺术世界的分工下,策展人更应当做的,是展览统筹的具体工作,而将野心适度缩小,将解读作品与展览的任务,更多地交给学术。

大概因为学习美术史出身的原因,这次双年展更吸引我的,是极具品质的、对于策展历史的谱系考,正如“不明觉厉”的现实仍将维持,在展览与讨论继续的同时,或许在对历史的梳理与反思中,我们对于策展与当代艺术的真正理解,才会慢慢发酵。

张晨/文
胡志恒/图

(转载于【新青年艺术少龙】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