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贺岁片时间段不一样的是,艺术界的双年展几乎都在五六月份之后,比如最能挑逗中国艺术家PK意识的威尼斯双年展通常在6月份左右启动,而国内的双 年展一般都安排在下半年,比如上海双年展和成都双年展等。央美举办的第二届CAFAM双年展显然要打这个时间差,显然,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学院派美术馆全 年的利用率就会更高。如果说2013年连续举办的博伊斯和沃霍尔文献展打的是眼球战略,紧跟其后的双年展则显示了央美美术馆的品牌战略。在这个早春举办的 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更加凸显了加入了全球艺术资源整合的进攻路线和野心。
在我看来,2月28日至4月20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 馆举办的第二届CAFAM双年展更像是现在火爆的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歌曲”,选拔与展示未来策展人,也展示新一代策展的思维和方法。它的亮点在于,一方 面是整合了学院新生代参展的人的力量,囊括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法国Magasin美术学院、荷兰Appel美术学院、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英国 皇家艺术学院六所顶级的艺术学院,这些策展人的身份都是“策展专业毕业并具有较出色策展成果的学生担任策展人”。另一方面加入了导师制,邀请了国际重要艺 术学院的策展专业指导教师为学术主持,教学意义的一面也就显示了,因此第二届CAFAM双年展也将给更多策展人提供一个学习的现场,这是本届CAFAM的 一大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之所以重金打造双年展,500万的制作体量,堪称央美单个艺术项目高投入,据展览统筹王春辰介绍,几乎是美术馆一年的预算,是因为以王璜生为馆长的团队捕捉到了一种新教学形态与学术实验相结合的双年展模式呼之欲出:一是可以重塑学院美术馆的品牌力量,二是精英团队汇聚,再有就是央美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成为一种新形态的双年展模式领衔者。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的观点是,现时代的双年展,还是需要具备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关键是双年展能不能找到当下用户体验的“痛点”。新形态的双年 展信息如何为“用户”所吸收。比如,其一,“专注”,双年展选择一个“切入点”,打造让人深刻的现场体验产品,在美术馆有限的场地里,如何让“用户”体验 到策展的“专注”;其二,极致,展览现场能否打造极致的“产品”,也就是能否让“用户”产生尖叫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创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其三是“精益”,这 个展览所呈现的作品是不是精益求精的,而不是为双年展而双年展,这之前双年展的作品粗制滥造已经成为了诟病。其四,展览能否体现“快速迭代”的艺术创新理 念,“天下武功,唯块不破”,这个展览成功的前提就是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展览就无法成为好的产品让用户卖单;其五是,展览的传播“媒介化”,再 也不是单方面的传统媒体来报道,而是“让用户来传播”,用户产生价值,好的展览用户就是点赞,不好的就给差评,不再是以策展人的知名度,或者是资金投资的 大小为评判标准。
“双年展”虽然是泊来品,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中国似内容填鸭,一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双年展模式也越发清晰,比如政府,民营,学院系统——中国本土双年展三足鼎立的形态就此形成
一是政府背景主导的城市文化名片型双年展,以开启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最为典型,租金全部由上海市政府买单,整个包装也越来越符合这个最国际化城市 的内在艺术文化需求。这个类型的双年展最有意义的一面是,艺术资源为这座城市的艺术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源和视觉思维启发,比如上海世博会就是运用了双年展积 淀所带来的策展思路。
二是,民营资本所主导的双年展,以成都双年展为例,这个平台让更多的本土化策展人有了长足的用武之地,在不同程度 方面推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化,尴尬的是民营系的力量一旦遭遇老板个人经济问题时,这个平台就面临土崩瓦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成都双年展因为实际投资人 邓鸿出事之后何去何从,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迹象显示。
三是学院派的力量,以央美美术馆创办的CAFAM双年展为代表,这个系统结构的双年 展,又把双年展拉回到了一个学术交流背景凸显的模式里,碰撞、讨论和交流重新成为激发点,不像其他双年展实际上已经沦为名利场,多数艺术家为争夺入场券一 方面争破头皮,另一方面为抢夺眼前以超大体量的意义空洞的作品出现,大大把双年展之于艺术的价值重塑和艺术观念创新的力量承载意义所消解。
央美美术馆举办的CAFAM双年展,能否解决展览的“痛点”,更好地为“用户思维”,我想这是基于创新、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双年展所承载的意义。就像中 国好歌曲选择未来的好创作者一样选择未来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如何能够解决展览的“痛点”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对于即将举办的第二届CAFAM是一个 最好的悬念。这个“悬念”也将是其他策展人当下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
文/陈晓峰
转载于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