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开山》绘画创作的历史背景与评价

时间: 2014.11.21

第一版块:开山

此版块主要展出《开山》、《捉虱子》的不同版本及40余件创作稿,一方面,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两大时代主题——前线与后方,救亡与图存:《捉虱子》表现的是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而《开山》则是以大后方的建设——修建黔桂铁路为创作题材。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代表了冯法祀40年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风格特征,即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瞬间记录,快速作画,注重整体,不拘细节的所谓“急行军”似的画法。尽管《捉虱子》家喻户晓,然而同期的《开山》及其创作稿鲜为人知,此次展出,不但能够使同期作品互相映衬,尤其能够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冯法祀以画笔反映时代的深度和广度,更为重要的是,这批作品较为客观地呈现出冯法祀在40年代初探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时的状态。

开山的不同版本

1943年夏季,时年29岁的冯法祀受演剧四队的委派,随演剧五队至黔桂铁路开辟工程沿线对职工进行慰问演出,其间作了大量的油画、水彩和素描写生,《开山》系列写生即在其中。

7月,抗敌演剧四队在桂林为冯法祀举办个人《黔桂铁路开辟工程写生画展》,李济深为画展请柬题字,田汉前来观看,为冯法祀画作所感,亲自为画展写序并赋诗三首。

展览结束后,受演剧四队的委派将全部展品带到重庆向徐悲鸿汇报。徐悲鸿建议冯法祀“以《开山》为题材,画成巨幅创作”。

1944年春,演剧四队同意徐悲鸿的建议,准许冯法祀前往避难迁居陪都重庆北温泉的父母家中创作高近3米、宽2米余的巨幅油画《开山》。

《开山》以修建黔桂铁路为创作题材

1938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抗战重心转移到西南,急需兴筑一条西南大动脉---黔桂铁路,与修建中的湘桂铁路相衔接,以取得海外补给并开发西南地区经济。

黔桂铁路从柳州南站起,经柳城、宜山、河池、南丹、独山、都匀、贵定到贵阳,全长608公里,在广西境内302公里,在贵州境内306公里,分别由两省各自征调民工修筑。

1939年9月1日开工,先后征调两省25县民工25万余人(含运木、运料民工),每人工期45天。广大筑路民工日夜轮班施工,历经4年,桂段工程全部完成。

柳州至河池县六甲180多公里,1941年2月通车。

六甲至黔边泗亭120多公里,1943年2月通车。贵州路段,1943年5月通车到独山,1945年8月通车到都匀。

黔桂铁路穿行于云贵高原上,工程比湘桂路段艰巨多倍,自宜山、金城江至拨贡100公里,地势逐渐上升。自拨贡、牛栏关经南丹到黔边,皆是崇山深谷,路线需爬陡坡,绕大弯,盘山而上,有隧道25处,都是手工劳动完成,可想见工程之艰巨。

冯法祀在1988年6月7日的《抗敌演剧队与美术》写到,“红瓢溪故事”发生在黔桂铁路工程穿越瑶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该地区瑶汉两族同胞素有仇隙,在一次修筑隧道的工程中,隧道因风化突然塌方,瑶族和汉族两个同胞同被压在深坑。汉族同胞奋力挣扎,死里逃生,当他想起那个瑶族同胞仍埋在下面,又回身挖掘,终于救出瑶族同胞,从此瑶汉两家前嫌尽释,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田汉同志看到表现这个故事的画幅,曾赋诗赞叹:画笔长随足迹遥,廿年情史写红瓢。南荒一例成前敌,精诚团结结汉瑶。

田汉为“冯法祀黔桂铁路写生作品展”题词

田汉序

冯法禩先生黔桂路开辟工程写生画展

开辟崎岖作坦途,大军从此纵驰驱,

江山人物寻常见。谁遣工程入画图。

画笔长随足迹遥,廿年情史写红瓢。

南荒一例成前敌,喜见精诚结汉瑶。

瓦砾堆中生气在,千轰百炸又如何。

龙州城里木古树,今年巨干一丈多。

法祀于悲鸿高足中最特异,武汉时代参加三厅工作,以其艺术贡献抗战宣传,已而舍去,漫游西北,重入剑门,又见了陪都,托介绍演剧队,予恐其不耐苦,而殊不然,在柳州相见时则在四队已及三年,尝步行数千里至龙州、靖西劳军,一般工作外,画囊收获亦丰,昨又随演剧五队遍访黔桂路,不仅劳动者血汗进入画材,笔力亦更雄健而坚实,法祀前途殆不可量,非徒把学苑手法带到前方工作也。今在桂林举行个人画展,喜为题记。

徐悲鸿总评冯法祀40年代艺术

……冯法祀先生之绘画,彼皆以急行军做法描绘前后方之动人场面,题材新颖,做法又深刻,而后者尤为重要,如不深刻,则失却最有价值之真实,将变为无意义。冯君能把握题材,写之极致,以绘画而论,可谓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

摘自:徐悲鸿,1946年,《民族艺术新型之剧宣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