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追求卓越:来自学院的艺术家——首届油画邀请展”全国巡回展将落地杭州,亮相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此次展览增加了部分中国美术学院的知名导师,同时他们也将甄选各自的优秀学生一同参展,为展览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学院油画巡城论坛”也将如期举行。此次论坛将承接重庆站的讨论内容,并针对当代学院油画的创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邀请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代表、文化名人等嘉宾出席,以轻松的对话形式展开。他们将在论坛中积极提议,共同展望学院油画的未来。
葛玉君:本次展览组委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青年批评家
“追求卓越:来自学院的艺术——首届油画邀请展”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新闻发布会,到上海油雕院、重庆美术馆,这次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韵堂艺术机构在举办展览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而且大韵堂艺术机构还配合每一站的展览并兼顾地方特色组织研讨会,将这个展览的理念传达给大家,也与大家共同讨论包括中国当代学院油画教育在内的诸多问题。在日后各地巡展,大韵堂艺术机构将一如既往的组织研讨会,并在巡展结束后整理成一套完整的艺术文献集,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这样一个全国巡回展
及文献梳理,可以称得上近几年中国美术界一次重要的展览。之所以这么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第一个方面,就是这个展览的学术高度。这个展览从开始筹办以来,学术委员会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每一位导师、学术及其作品都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保证这次展览的学术性。而且,这次展览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就是非营利性,这样才能保证学术方面不受制约。另外,这次参加展览的艺术家都是中国11所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大韵堂艺术机构以策展人的身份介入,规避了学院自己为自己的导师学术办展览在操作方面的弊端,使得这次展览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展览的形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况,即”两纵两横“。通过这个展览可以全面地看到每一个艺术院系自身的油画教育、创作的特殊性,此为“一纵”。每个院校导师与学术作品放在一起展览,是导师教学成果的一次展示,还能在看到创作作品的成果之外,体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及作品创作的一个过程,此为“二纵”。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油画研究生共同参加展览,这是一个油画领域相对全面的比较,此为“一横”。11所美术院校油画系的导师的作品同时展出,展现了中国当代油画中坚力量的个性,供大家欣赏、解读,此为“二横”。
第三个方面,从策划这次展览的目的来讲,这次展览强调“来自学院的艺术家”,将“两纵两横”很好的展现了出来,这对在校的学生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他们不仅仅看到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样式、风貌、技法,很好的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大韵堂艺术机构一贯坚持长期扶持青年艺术家和为青年艺术家打造最具创意的展示平台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四个方面,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讲,大韵堂艺术机构作为民营的艺术机构参与或者建构当代艺术,成为书写当代艺术史的一种可能性。若是如此,大韵堂艺术机构才能在当代艺术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方式也为为民营艺术机构转向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提供可能。
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批评家
“中国美术院校油画教育的差异性”这个问题引起我另外一个思考,这可以让我们将油画当下的问题与美术史中优秀的大师、学院的传统传统文化和我们的老师连接起来,这样有助于中国的油画整体的面貌做一个判断。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判断,所谓的图像时代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面对庞大的东西会其个人的思考的能力会被压缩,想象的能力也会被压缩。环境是有压力的,每个人都有压力。我们这个时代的压力在于我们的想象力和个人能力的压力。在这样的现状下,艺术家应该是不要过多的表现自己的外部,而是自己内部的提炼和深化。
今天很多展览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大都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影响,而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非常本能的,非常自我的,这样一种感受就很感人。因此,我们能不能从最真实东西中找出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别人的。这是值得深思的。
孙景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在这次展览中,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展览,而且是11所的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所以在这个平台之中,能够将院校的差异展示出来。另外,院校的老师们的作品有不同的面貌,那么他们带领的学生又有什么不同。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让老师去思考自己的油画教育,也让学生省思自己平日所学。老师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些直接的学习办法这是需要思考的,但是老师应该更多的是间接地指导学生。因为我在油画教学中,更多是在旁边以我的态度、思考、经验来提醒学生。
有一种声音是不要太在意我们所处的图像时代,艺术家该怎样还是怎样。当然也有很多声音。仔细思考一下,图像时代就像洪水泛滥一般,好像是一种淹没我们的趋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虽然在当今有着各种各样的媒体的时代,媒体侵袭绘画的领地,但还是有很多早期从事以媒体为媒介的艺术创作,到后面反而转向绘画。我们不可否认,一种新的图像技术出现时,会对绘画带来影响。辩证的来看,这样也会使得艺术家走向坚决不向媒体、图像新科技靠拢的地步,那么绘画在新的图像科技之中又走了出来。
王晓琳: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北京大学博士
在学院教学当中,基础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继而是研究生阶段的师徒传授这一培养模式。那么在这两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哪些基础课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是固守传统的基础,还是说直面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艺术世界。毕竟大学不能成为高墙之内的教育,不能关门办学,势必要与社会、文化、民俗、潮流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大学仍是体制内的管理模式,这些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主的管理模式,但是艺术院校是有着自身的特点的,那么如何把握艺术院校与体制的关系,也是每一个学校教学参与者所要探讨的。
在现代的艺术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因此当下的艺术教育需要学生多去实践、提高文化素养。学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发展的可能性,为艺术家未来创作发展提供可能。
在工作室内,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与前几十年不太一样。在这次展览师生联展中,我认为其实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另外现在的艺术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艺术修养、艺术水平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学生。那么,我们更希望做的是把所有的资源提供给老师和学术,让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达到变成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探索各种不可预知的一种状态。学院要做的是这样一种工作,能够为师生提供这样的土壤。
在这次展览中,大韵堂艺术机构作为社会艺术机构,能够介入到当今高校艺术教育,将学院的作品呈现给社会,推动学院与社会的交流,为学院反观自己的艺术教学提供可能。而且每一所院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不一定非要得到一种教学模式,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提出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案,同时也要在国家体制内的教学管理中找到自主权,突出老师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主导性。
谢东明: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次展览有11所高等美术院校参加,他们之间的油画教学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为什么?徐悲鸿先生从南京带过来的一批优秀的老师,如果我们翻一翻那个时候的作品,就能看出当年的素描跟当今的素描的差距真的很大。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有教学管理的问题,有学生的问题,还有招生考试的问题等等。比如说,一个学生在平时很少能看到这些老先生、老前辈的作品,想学习的话也没有很直接的东西去学,学生大部分能见到就是其他年代相近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从美术馆内看到的,这样也比较容易模仿。
刚才还有提到了图像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美术界讨论过很多,这在油画教学当中,也是很多师生注意的事情。比如说要每一个歌唱家唱同一首歌曲,那么如果用机械的方法唱出来,那声音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不同的歌唱家,会用唱出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悟,肯定唱出来不一样的感觉。还有比如歌剧,我们大都不是欣赏它的内容,而是看不同的团队是怎样演绎的,正是在这一层面,绘画的直接性相当于一种笔记的,它的一定是存在下去。
作为一个学院的老师,应该在教学上把这些重视起来,将这方面的体会告诉学生。其实真正好的老师,会教会学生一个优秀的传统,并在同一个传统下,加入老师自己的感受、经验,所以对于传统也会有一个新的创造。
杨劲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
刚刚几位专家老师讲的都蛮在理的,每个打铁的人自有打铁的方法,图像时代是一个假问题,如果艺术家自己不坚定、不清楚自己的定位,那么就会认为灾难来了。如果艺术家心里面很清楚,知道重要的是艺术家在今天的文化现场,你能够给社会提供什么。如果你的艺术能够让在座的人感到心跳,感到有意思,无论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都已经看的很清楚,艺术一定要创新,至于是不是图像的危机,至于是不是我们的一个陷井,我觉得每一个做实践的人应该特别的去掂量掂量。
杨振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批评家
在当今自动化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在趋同,这也影响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且有着比卓别林时代更加极端的同质化。这反映到当今的艺术家思想中,导致许多艺术家的视觉方式都会同质化,这其实是对艺术家的视觉、图像感是一个很大的危机。那么在这次展览中,师徒联展这个点,在日常徒弟跟着老师学习中,学生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师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受等,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交流中,师傅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这个是最能保持绘画语言当中的一个维度。在这个展览当中让我看到这种可能性,多种的师徒之间的,互相传递秘密力量的方式,这个是最动人的。
这个艺术家自己看自己其实是挺奇妙的事,就是所有的创作在今天这个技术时代里面,它会很快的变成,在创作的时候同时在看自己的作品。其实艺术家肯定是这样的,他自己肯定是一个观看者,一般在绘画的时候,创作的时候观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今天跟师傅在一起,杨参军老师在开幕式提到了,他的当时肯定不一样,就是我跟我的老师老师的作品放在一起肯定不一样的
艺术家在展览中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在这次展览中,老师看到自己的作品,还能看到自己的学生的作品,这样传达给老师自己的感受又会不一样。所以这对艺术家自己的创作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