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美术理论家殷双喜先生
此次大韵堂艺术机构承办的“追求卓越:来自学院的艺术家——首届油画邀请展”是学院教师及其推荐学生的师生联展,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第一次。而这种师生联展的形式其实是中国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徒弟跟着师傅学习,师傅带着徒弟进入美术圈和社会文化圈。学院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意大利已有着五百年的历史,引入中国也有百年的历史。学院教育和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学院教育在一个大的空间里面,按照统一的课程推进教学。这极大的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把规律性的东西尽快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在某些方面,这可能会消磨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学院学了几年毕业以后,其创作的作品给观众的感觉差别并不大。这个现象在过去国内的展览和外国展都是存在的。如果把作品标签遮住,会让观众感觉这个展览好象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画的。许多国外艺术家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此次展览由导师推荐的学生主要是研究生阶段。他们已经从基础训练转向探讨某种个性的表达和艺术语言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青年艺术家的个性与导师艺术的关系,是备受关注的。简言之,学生是画得像导师比较好,还是跟导师完全不像,有自己的面貌比较好呢?总体上来说,导师是希望学生画的跟自己非常像的。若是学生画的和老师不像,那么这个学生跟你学习的目的何在?我认为,这个目的应该从精神和文化的方面来理解。而且导师通过这个展览,也会去看自己的学生是怎么跟自己学的,是否又学习了其他什么。其实,在这次展览中导师是在与学生对话,并在这之中启发和发现学生的特点。
所以说,这个展览既有很强的学院内部研究性,同时又有向社会推荐交流的特点,可以称为“学院开放日”。观众们不出这个城市,就能了解当代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室。其中的艺术特点、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去观察和探讨。
这次展览体现了中国现代学院教育的基本面貌,以写实性油画的绘画为主体,并向多种风格和样式展开。在两个方面展现出中国的特点:一是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视野的拓展。二是导师自己对油画、油画史的理解与判断,换言之,即导师自身的油画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是处在哪个阶段,对比西方的发展又处在哪个阶段,这是艺术家自身应有的探索。
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或者学生创作,包括美术学系的毕业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早熟。而且四川美术学院同学敢闯天下,能吃苦,敢于打拼,这些都特别值得赞赏和鼓励。针对个人的创作早熟问题,应该辩证地来看。实践出真知,早点进入创作,体验创作的必要因素以及实践中的困难,对于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利。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他应该对学生的创作,有一个宏观的判断和观察,并且给出一些切实的建议和指导。这个早熟意味着早成型,一旦成型,想打破这个型,再继续拓展,就有难度了。创作带来成功的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某种约束,因为成功是很难摆脱的。
所以学院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更加深厚的素质和基础,为学术提供向更为远大的目标奋进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可以直接教给学生某种技巧和观念,但是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给他能够自我调整和置换的框架,而不是给他一个模板,让他未来发展不确定或空间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