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历史的微处一《红军食谱》创作团队的若尔盖之行

时间: 2016.12.16

创作小分队:造型学院基础部
创作地点:四川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
带队老师:张路江、卢征远、殷嘉贺等

造型学院基础部“艺术再长征”创作团队由4名教师、16名研究生、2名进修生共同组成,他们前往红军长征途中作团队的若尔盖之过草地的“历史现场”——若尔盖,最终落实以《红军食谱》为主题创作了100张油画作品。

9月3日在当地老红军后代的带领下,造型学院基础部“艺术再长征”创作团队先后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巴西会议遗址、周恩来阿西茸故居、元帅桥等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遗迹。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来到历史现场,大家参观完后更直观的了解当时红军长征那段时期残酷的生存环境和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为保证此次《红军食谱》主题创作的顺利展开,造型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张路江教授对创作人员分工、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为造型学院基础部创作团队详细讲解了创作方向和《红军食谱》的创作核心精神。

张路江老师首先就创作不同的食物主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顺利、全面的完成作品。造型学院基础部创作团队根据目前收集到的长征时期文献,《红军食谱》主题创作被分成方案讨论、生火、皮具、菌类、熟食、野菜、草根、野果、树皮、肉干、谷物、寻物等主题,委派擅长该题材的成员进行创作。

此次随队“出征”的三位专业老师:张路江、卢征远、殷嘉贺,组成方案讨论组。每天都会与每一位同学展开创作方案、绘画技法等方面的讨论,保证创作方向上的正确。

首先,张老师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即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因此,我们要完成的不仅是一百幅绘画,更要完成的是一百幅承载着长征精神、具有爆发力的优秀作品。

另外,张路江老师在讲到此次创作《红军食谱》的核心精神时强调:“沉潜于历史的真实细节远比我们传诵的故事要更加精彩和生动。我相信,这次在红军长征的第一线一定会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很多事情当我们身处城市之中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深入‘历史现场’能够为我们开启新的观看视角,提供新的创作语境。此外,当下的创作与历史的发生还隔着时间的距离。身处现时的我们如何去表现80年前的峥嵘岁月,还要能够让观众从我们的作品中真正感受到长征精神的存在。这些创作难题都需要我们进入历史场景中去解决。所以,我给我们创作团队提出一个要求:‘每一天出去都是一次遭遇,每一天出去都是一次鲜活的体验’。只有当我们亲身步入到历史的‘现场’,才会有真正的灵感生发;只有沿着长征的历史脚印去找寻,才能体会当年红军战士的精神力量。”

针对创作本身,张老师对造型和色彩还分别强调:“什么样的造型才符合《红军食谱》这样的主题?如果我们画的是野草,那就要像钢筋一样坚硬,这样的力量才足以支撑红军通过雪山草地。在老一辈画家江碧波的名作——《飞夺泸定桥》中,我们看到了冰冷的铁索、熊熊燃烧的火焰,以及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的身躯。这些形象的描绘反映了老一辈画家对长征精神的理解,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借鉴学习。”

在色彩表现上,张老师提议创作者要亲自品尝野菜的味道。我们来到现场,画面的色彩就要从味觉中去生发,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之中,要将现场的物理条件转换成视觉表达,进而描绘在画面上。通过对史实的了解、情感的共鸣来达到,才能在画面中营造出当年的气息、味道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