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约会:来自中法的青年艺术”展览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教授,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黎静(Bérénice Angremy)女士,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里昂当代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 (Isabelle Bertolotti)女士,里昂当代艺术研究院创始人Georges Verney Carron 先生,法方策展助理玛丽露·兰努维勒(Marilou Laneuville)女士,法国参展艺术家,中方参展艺术家,法方项目协调人俞梦,中方策展助理高高等出席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教授担任主持。
“约会(Rendez-vous)”创办于2002年,项目由里昂当代美术馆主办,基于里昂双年展“国际青年特别项目”的国际交流展览,旨在探索法国乃至世界其它地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力图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青年艺术的现实面貌和未来趋势。而每次“约会”展览都会选取法国以外的城市举办,不仅展示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也邀请展览发生地的策展人一同策划,将当地艺术家纳入策展的视野,构成不同文化、社会、艺术观念间的交流与对话,就如同一次真正的“约会”。本次“约会”项目来到中国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方策展人王春辰对比表示,“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可以显示各自的时代气象,昭示着中法的新青年特点, 多样、新鲜、探索、提问、回望、远眺。而‘Rendez—Vous’是一个极具想象的象征词汇, 不仅仅是不同文化的约会,也是时代与时代的约会,更是好奇与好奇的约会,其实又是青年一代与未来的约会。”
2017年北京的“约会”展览聚集了10位法国艺术家和6位中国艺术家: 伽耶尔·诗万纳、惠特·科尔纳利斯、法布里斯·克鲁、阿德莱德·费利约、尼古拉·加略-莱文沃斯、萝拉·冈萨雷斯、黄洋、马克西姆·拉马什、冷文、李琳琳、卢征远、丹尼尔·奥特罗托斯、大卫·波斯特-科勒、邱宇、约翰·瑞瓦、武宏,展出中法青年艺术家的近40件作品,涉及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多种形式。
在中央美术学院一层的入门空间可认为是本次展览的序曲。展厅中间的为中国艺术家李琳琳创作的《谁来安慰我》:由类似于学校集体宿舍的木床板搭建的如同教堂般的建筑,里面充满了大量的芭比娃娃;建筑周围躺着数只巨大的毛绒熊,或躺或倚,熊身上出现的各式芭比娃娃似乎正在呐喊:“who will comfort me?”这里,教堂是一座童年和青春的纪念碑,木床板是青少年时期的梦境,狭小的内部空间象征了一种内心的幽暗,高高在上的天窗是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向往,它仿佛是如针般刺痛的青春记忆。同样源自李琳琳的作品还有二楼展厅的装置《伊甸园》,这个用各种混乱又美丽、肮脏又绚丽的植物、动物构成的世界,描述了一个异类的“伊甸园”。在一楼大厅还可看到法国艺术家马克西姆·拉马什的《休憩的金龙》,这个在夹缝中的充气卡通龙形象,充分利用了美术馆一层的空间与结构;同样与美术馆内在结构呼应的还有中国艺术家卢征远的《边缘》,15米长的不锈钢天梯直通顶层,而新鲜的水果与艳丽的蜡果并置于阶梯上,随着时间,真实的水果陆续变黑腐烂、凋零脱落,反而是仿造的蜡果停留原位, 以鲜活做作之姿继续抗衰, 以昂扬之态接力攀升。
美术馆2层展厅为展览的主展厅。与法国艺术家约翰·瑞瓦的铅笔水彩画《疯狂的动物》相对的是中方艺术家武宏的《山海经》系列,在这里,真实世界的动物与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奇异生物形成了一种形式上的“约会”。不管是中国或法国的艺术家,我们可在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在作品上某些同样的特质,如对于城市化迅速发展下关于社会、生态变革的危机感和压迫感,卢征远《彼岸》,丹尼尔·奥特罗托雷斯的《B计划》、《花园》,伽耶尔· 诗万纳的有声彩色视频《透景画》等皆可视为对这些议题的反映。
由于海关等运输上的原因,许多法国艺术家原定的作品并未能来到美术馆呈现。但艺术家们仍在特殊的创作环境下,通过对美术馆空间的重新认知,在美术馆同事和中央美院学生的帮助下因地制宜进行现场创作,除了前文提到的马克西姆·拉马什的《休憩的金龙》外,法布里斯·克鲁的综合材料装置《蛋糕山》也是在本次展览开幕前制作而成。
这场关于中国与法国的青年艺术“约会”展,将持续至5月3日。
文/林佳斌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