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我首先感谢研究所给我这个机会,来与同志们研究一些问题。对我个人来说,我是来学习的。我从小就喜爱图案,但在旧社会学了图案没有用,这是我亲身的体会。因为在旧社会,学图案的人很少能同生产结合,更不可能同从事工艺美术品生产的老师们接触,这是我感到非常痛苦的事。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重视了工艺美术事业,但我们这些在学校教书的,不可讳言过去是有关门提高的现象,没有下来向老艺人们学习。我个人很久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但因工作忙,后来又出国一年多,因此一直没有做到。今天我能和大家谈谈,是非常高兴的。但由于我所学的图案,没有进一步接触实际,因此只能谈我个人的一些教学经验。我是来向同志们交心的,因为党号召我们把知识贡献给人民。我也是来锻炼的。讲的课如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请同志们不客气地提出意见。
今天,和同志们谈谈怎样学图案。分成三个部分:一、构图;二、纹样;三、色彩。我认为,在工艺美术方面这三者是统一体。如茶壶,整个造型叫构图;上面各种各样的花纹叫纹样;涂上颜色叫色彩。纹样离开了造型就没有依据,色彩也是一样。只有构图而没有其它两者,也不一定能满足各个人的要求,必须是三者统一起来才成为整体。再如地毯,中央有主花,四面有角花,这就是构图;中心花和角花各用什么花,这是纹样;是五彩的还是单色的,这叫色彩。一个人的穿戴也是这样,上身、下装、帽子、鞋子,从整体看就是构图;衣服、鞋、帽上的花样叫纹样;整体的色调即是色彩。你走进一间屋子,一眼看到门、窗、柱子、栏杆等,这是构图;用什么装饰是纹样;用什么颜色叫色彩。以此类推,艺人们制作的象牙雕、玉器、雕漆品等,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我们现在就是要研究如何使它们统一。如上街买穿着,看到这一家的帽子不错,那一家的鞋子好看,这一家的衣服漂亮,那一家的裤子也漂亮,个别看都好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不寻求它们三者间的协调,买回来穿戴后在镜子面前照照,就可能是不伦不类。如潘秉衡老师琢玉,他拿到一块玉石后一定要看一看它的大小、色彩,考虑到构图、纹样,只有把这三者统一起来考虑,做出来的玉器才好看。葡萄常老艺人也是这样,她制作前一定考虑到整个造型、纹样和色彩,如怎样在深绿色或灰色的叶子中,配上葡萄,显得逼真。以上所说即如何依据天然的物质材料,考虑到三者的统一,使之加工后成为精美的工艺品。一双鞋子,一辆汽车都是如此。总之,使构图、纹样、色彩统一,是我们作图案的一条正确道路。
在图案这一科学中,也有两条道路的斗争。上面讲的是一条正确道路;另一条是西洋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道路,它的特色是有意破坏构图、纹样、色彩这三者之间的统一性。我在外国时,会看到资产阶级美术家们随手拣一块玻璃或一张纸,拿起色笔乱涂乱点,凭个人的主观硬说是“美”。他们做花瓶,就是做了一个颈子长长尖尖的瓶子,随便在瓶肚上挖一个洞,把花插上。我们看起来非常不顺眼,而他们却喜欢那样。拿画纹样来说,他们是: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觉得画得杂乱无章,他们却觉得就是要杂乱无章,才够得上叫做“超现实”或自封为“抽象派”。报上已刊载过,在英、美,驴子的尾巴可以画一张画,猩猩也可以画出“杰作”。这叫什么美术呢?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美术家中有不少人正走向没落的道路,我们应该同这种资产阶级创作道路作斗争。
我个人意见,我们应该继承自己的民族民间传统,因为它是劳动人民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成果。而资本主义国家对之却是一脚踢开。我在某一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寻访民间陶瓷,找到一家,而这仅有的一家又因为当地扩建飞机场要搬走了。这家主人说:“我们的命运也就完了。”这样,还谈得上什么继承传统工艺呢?我们的道路是要继承传统工艺,不但要继承而且还要发展,我们是要先向民间艺人学习传统的好的东西,从这个基础上提高发展。
民间艺人怎么能创作如此丰富的图案呢?因为他们和群众生活在一道,他们有长期的艺术实践。我记得乡下有个老太太,她能剪一手好剪纸,并且有一套创作理论。问她怎么剪的,她说:我拿起一朵花,看了又看,然后剪,剪好了又比比那朵花,觉得不够美,就再修再剪;剪了又比,比了又剪,这样反反复复,一直到满意为止。这是什么意思呢?用图案的术语来说,叫做“写生变化”,也就是从自然中提炼取舍的加工方法。少数民族的刺绣多喜欢绣成晚霞的色调,他们就是用五彩的线来模拟晚霞的自然美,结合生活上的需要,绣得非常漂亮。再如他们模拟孔雀的羽毛绣在裙子上,跳舞时穿着这种美丽的裙子,给群众生活增添愉快,把人装扮得比孔雀还美丽。这就是他们善于从自然景物中选择大众所喜爱的、有装饰价值而且有生活意义的东西,加以变化、安排后,组织成为一幅动人的图案。我们要很好地向人民学习这种创作方法。
随时随地都有我们学习的资料。我们可以到公园走走,看看那五色缤纷的花;可以到故宫和各个名胜古迹走走,看看古人留下的遗产。这些都是我们创作图案的资料,通过我们辛勤的劳动,创作成为日新月异的工艺美术品。毛主席说过,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泥人张老先生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所捏的泥人,齐白石老人画的虾,为什么那样动人呢?因为他们都是从生活中或从自然中观察研究,加工提炼得来的。
总的说,进行创作时,构图、纹样、色彩三者必须统一,更必须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如采了一些野花野草,散放在桌上就不好看,须要有一个东西统一起来,如果有一个瓶子,把花插在瓶子中就好看了。又如头发,披头散发就不好看,编成辫子就好看了。
图案是不是只是形式的装饰呢?不,有内在的内容。要不然,我们就分不出朝代来了。它是与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习惯密切结合着的。我们学校有一同学,到印染厂画一花样,将五蝠捧寿图案画在被面上,认为富有民族传统。但老乡们不要,他们认为是太古老了,而且在有的地区,这种纹样是用于丧葬上的。这是照抄老样的公式化的结果。还有一同学,把螃蟹写生下来,画得很像、很活,印在花布上。有一次这同学下去调查研究,在农村中发现他所设计的画满螃蟹的印花布,正被一个老太太缝作被窝。他正高兴,但老太太告诉他:不瞒你说,它只有一个好处,晚上小孩要哭闹,可以吓它。这是不动脑筋的自然主义的教训。再如蓝印花布图案,来自民间,我们很喜欢,把它织成绸,结果卖不出去,积压了。这是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的例子,都犯了“闭门造车”的毛病。因此我们除了讲形式,还要讲内容。图案内容,时代性很要紧。比方现在有汽车了,你不能强迫人家坐轿子,尽管轿子很好看;现在有钢笔了,你不能强迫人家在衣服上挂着毛笔、墨盒。我们从事图案工作的人,要想使图案时代化,必须与人民的脉搏一致,必须与人民的思想感情一致。这样,图案才能为群众服务,为生产服务。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想提出这么几个“统一”:第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比如象牙雕刻品或玉器,原来是为了欣赏的,以这样一个内容来决定形式时,就不能因为它“不切实用”、因为它的形式不同一般日用品而就反对它,因为要求不同;并且物以稀为贵,本来不要相同于一般日用品,如果我买了一件玉器,别人也有完全相同的一件,那就太普通了,对它的兴趣也就不会太大,因为它不同于大量生产的普通商品如茶杯一样。右派说,这些不实用的东西,送到博物馆去吧!我们不这样说,我们不但要保护,而且还要提高它的艺术水平。我们的地毯,很好看,在国外展出时,孩子们和一般家庭主妇都想摸一摸。但是因为价钱高,普通人家买不起,她们只有叹息,她们建议做小一点、薄一点的地毯。这就不能和玉器、象牙雕一例看待了。因此我们的工艺品要做两种:一种是普通的,一种是高贵的。出发点不同,一种主要是为使用的;一种主要是为摆设观赏的。第二,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如杨士惠老师作的“北海全景”就是部分与整体统一的例子。杨老师说,设计创作不能破坏象牙的特点、象牙的整形。这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这是要向民间艺人学习的。第三,形式与用途的统一。比如钢笔套上有一个鼻,就是为了便于使用,而这也就成为整个构图的一部分,又成为一个装饰构件。要是忽略了这点,硬把毛笔也加上一个鼻,这就是多余了,为装饰而装饰了。钢笔的鼻,形式固然可以千变万化,但若不能起作用,虽美也就不好。形式与用途要相结合,既美观又适用,人家就喜欢了。第四,工艺美术还有一特点,即利用材料达到美丽动人的效果。我看到一件美人戏鹦鹉的作品,利用珊瑚材料的特点来决定图案的形式,结合得好像天生一样美丽动人,构成了人工与自然美的统一体。除了天然材料外,还有人造材料,如人造玻璃、人造象牙等,将来会出现更丰富的材料。必须动脑筋想新材料,并且要充分利用新材料。如桌子,由于可以用一种塑胶新材料装饰在表面,而且又平整、又好看,木材就不需要用太高贵的了,可以普及,可以大量生产。
现在把纹样、构图、色彩分开来谈谈:
如何找纹样
先要有一个时间去搜集纹样资料。用笔描绘下来也好,用照相机照下来也好,用眼观察记忆住也好,随身带一个本子就更好。喜欢花的人就去收集花,喜欢鸟的人就去搜集鸟,喜欢人物的人就去搜集人物的动态。怎样收集呢?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举一例说,收集花,是不是搬来照样用呢?不行,这样一来很不方便,花瓣、叶子这么多,必须有所取舍。比如我们买绸缎料,印有牡丹花,与真的不尽相同,但一看就知道是牡丹花。既不是每一个花瓣都画下来,又要使人一看就知道是牡丹花。有一件衣料上印有一花,老乡说:画得很像,可就是牛踩过的,是瘪的。这启发了我,要画得活。我们把中国民间的东西搜集来,一面写生,一面把前人画的对照,可以发现一共同点,即把花都画成碗形。最简单的是中间画一个三角,周围加许多瓣。原来我们讲了半天透视,民间艺人早体会到了。假使把花瓣画成鱼鳞形,就是瘪的。要把一碗形或一盘形归到一个中心套起来,就是套了很多,它还是活的,因为花瓣就是一叠叠长上来的。做绒绢纸花的,可以创制种种的花,就用这种办法,一叠叠套好了再把瓣放开,总的看来它的形状就像一碗一盘套起来似的。所以我们不一定天天写生,主要是要体会它,要找特点。人也好,鸟也好,总有特征。如鸟总是蛋变来的,因此不管是什么鸟,总离不开蛋形。自然主义者是有几根头发就画几根,那就麻烦了,一辈子都画不好,必须舍得去掉。如多叶的花,照自然一样都画上叶子,构起图来,就麻烦了,怎么摆得下?也不好看,而且上起颜色来只是绿的,很单调。因此写生回来还要加以变化,这叫“写生变化”,即不是做自然的奴隶,要做自然的主人,材料归我们使用,我们要改造它。所以,纹样采集来后,一定要加以变化,目的是使之更生动。使人一看就认识,这就要找特征,加强它的特点。
现在讲讲构图
不要把构图看成很难。构图就是从自然界拿到东西后,人为地加以安排。不同的安排办法,就形成了不同的构图。构图有动有静,这是从用途出发。如果是舞厅、玩的地方,我们就要求动些,不是属于娱乐的房子,构图就要求静些。构图必须同内容结合,庄严的礼堂或安静的卧室、书房、工作室,都要有相应的构图。如选用衣料,有的喜欢静的,有的喜欢动的,这与每个人的年龄、性格有关。音乐也一样,进行曲同轻音乐就不相同。了解了这些,我们创作时就有目的。如波状线,一看就像水在慢慢地流,回旋线就像急浪。水平线、垂直线是静的,交叉线和波浪线就是动的。象牙雕刻品中,武松打虎是动的,红楼梦中的“晴雯补裘”是静的。京剧中,书生的和黑头的,花旦的和青衣的,他们的化妆、动作、构图,衣着的花纹、色彩,完全是不相同,因为要适应剧中人物的性格。物质本来没有性格,我们要给它性格。不论平面的或立体的,都要研究它,表达它。平常要加强修养,从生活中体会,看文学作品,读诗……。要了解现代的人喜欢什么东西,如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就是喜欢健康的、明朗的东西。时代变了,必须有一个新的风格。这风格是劳动人民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凭空可以想出来的。
再谈谈色彩
色彩同样可以给人愉快或不愉快。天安门节日的色彩那么热烈、愉快,红旗、彩旗,只是热闹的色彩,使人不知不觉要欢呼。我们读过红楼梦,知道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内,屋子四周是竹子,这样冷冷清清的、凄凄惨惨的,最好是一点风都刮不到她那儿;三国志里的关云长呢,手执大刀,红脸,连马都是红的。这两种景象表达出了两种不同的性格。因此色彩也可分成冷的和暖的、明的和暗的。黄、红、橙黄属于明的、暖的,像太阳;青、黑、青绿的,像海洋、像天空,属于冷色;绿色像春天的草地,是中间的、和平的。这是色彩给人的感觉。所以红、黄的常和热烈的结合起来,灰暗的、黑的常和悲哀结合起来。我们讲色彩要讲统一的调子,不能杂乱无章。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万绿是不止一种绿,有老、嫩、明、暗之分,当中一朵牡丹花突出来,一种是中间色,一种是暖色,这叫对比。图案中利用对比关系的很多。强壮的、活泼的人喜欢红、绿对比。对此要做到既是对比又不冲突,既要明朗健康又不俗气。红,绿色好看,但分量要掌握。比方红、绿两色明度一样,太小太相等了就会俗气,但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既有对比又不俗气。如一轮红日上升就好看,如果十个太阳就不自然了。自然现象中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综上所说,有了构图、纹样、还要研究色彩。有的喜欢静的,就要考虑暗淡一点的色彩,如书房、卧室要静一些,一般年龄大的要静一些;而公共场所、小孩要热闹一些。这就要掌握色彩的冷热明暗来解决。
工艺美术园地,是极其广大的。在座英雄们不知有多少用武之地。我们在学校中工作的,往往在教室中所看的想的有限,不像老师傅们为生产服务,是和群众结合的,生产作品要有销路,要有人喜欢,因此自然会精益求精。不像我们画一张画,画不好就把纸撕了,过去是这样,今天就要改变。因此,我们要和你们结合起来,主要是我们要向老师傅学习。希望大家多给我们谈一谈你们的经验,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切实际,更丰富图案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