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案中的线,是很重要的一个母题,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变化无穷。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是再早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很美的线刻装饰在骨器上。彩陶上的装饰更是丰富多采。后世的几何纹样,即从此时开端。应用得最多而且发展为千百种花样的,要算中国建筑中的窗格、栏杆、花砖、花墙等的图案。传流到今天的,不管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庭园建筑、民房等建筑中,看到历代工匠们匠心独运,创造出千千万万用直线曲线组合成的几何形图案,真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明代计无否著的《园冶》一书中桶扇、栏杆等样式,就有一百多种。如果能把全国的这一类装修收集起来,那是非常可观的一部几何纹样集了。
为什么中国历代的图案设计,把“线”提到这样高度和这样普遍的地位呢?
我看到研究古代文字学的对于直线中的x这个纹样是这样解说的:“结网为复杂之技能,非传授不能获得,故引伸为教训。”指的是一个“学”字。学宇古写是掌。像两手在结网,并有传之子孙的意思。(见《殷周文字释林》128页)。我认为这个解释是说对了的。一种“线”的形象的产生,是在所依据的,后世的几何形因为因循转传,已不知真意。但只要深入地考其来源,无不在根有据。我已经讲过S形是从陶纺轮上“太极图”形传下来的,“涡形”是从同形演变而来的,象抛物线样的曲线,是从狩猎用的“飞石索”引出来的。这些纹样,不是根据自然形,就是从生产中积累演变而来,现在都能在彩陶装饰上一一得到证明。
线,在原始生活中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发明。有了线,就有衣穿;有席坐、卧;有绳猎兽,捕鸟;有网得鱼;有绳索捆竹木,盖房子。又因为线的制造和应用,给原始人类双手以技能,这些技能熟练以后,就成为一种艺术,这种手艺表现在彩陶上,就成为花纹,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久而久之,在视觉上成了不可抹杀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美的形象了(没有线就会觉得单调)。
艺术的线与生活中实用的线是紧密联系的。如×交叉线在艺术上是美的,在生活中也是最实用的。如作篱笆;捆扎生产工具等的把手;编织器物;结网;结扎木架等等,都用×交叉线。因此,x线使人们产生一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感。这种线的感情,我们在古今中外艺术作品上可以举不少例子。如古希腊、古埃及的柱子上的直线,给人一种崇高的感情。陶器、或者铜器上加上几圈弦纹,就感到坚实和稳定。战国漆器上出现了旋转圆浑的曲线,给人一种轻快的感情。汉砖上排列得齐整的线,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线,可以象音乐一样,谱出各种曲调。也象诗一样,可以有风、雅、颂之分。如同夏鼎商彝上的线,组织得严肃规矩;春秋战国时代在铜器、攘器上的线则放荡不羁,正象楚辞一样的美;唐代的装饰,既富丽又飘逸,异国情调在图案上产生一种新风格;宋代则书法盛行,文人雅士,过问了日常用品的装饰,笔情墨趣的线条,特别在茶具上、酒具上风行一时;明清时代,民间图案象蜡染、蓝印花布、民间刺绣、挑花,从劳动人民手中创造的线条,是那么朴素大方,与当时的宫廷图案的趣味正相反,是健康的富有生气的。然而,正在蓬勃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都好景不长,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而来的是文化侵略,图案也遭到了厄运,宫廷的没落繁琐的作风,外来的矫揉造作的形式和线条,代替了几千年传流下来的民族民间图案,风格之低,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图案的特征。这是令人忧虑的衰退现象。希望这种现象,在今天不再重演。我想也决不会让它卷土重来。
最近读了一点书,翻了一下历代的曲图案作品,想到图案事业与四化的关系问题。生产发展了,生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日益增长,要求美化,要求装饰,要求生活用品的花色品种具有民族气魄、民族色彩。决不愿这朵历史悠久、享有精神文明盛誉的中国图案之花,再受摧残吧。因此,我提出,从传统中取其精华,再创造出新时代的美的线和形,丰富我们社会主义的新生活,研究一下传统图案,是很有必要的吧。
——载自《装饰》198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