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双屏——1960年至今的意大利艺术电影及影像”在美院开讲

时间: 2018.5.23

2018年5月19日下午一点半,由中央美术学院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讲座与放映活动“双屏——1960年至今的意大利艺术电影及影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进行。此次讲座由策展人布鲁诺•迪•马里诺(Bruno Di Marino)教授和老罗(Rosario Scarpato)教授主讲。学术讲座结合与影像作品赏析,带领观众们共同回看近六十年间意大利视觉艺术与影像艺术实验的发展历程,涉及一百多位艺术家的实验性影像作品,类型包括电影长片、短片、超短片、动画、现成素材作品、大地艺术的先锋实验等。本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费俊教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专员玛利亚·路易莎·斯科拉里随后分别进行了开幕式致辞。

布鲁诺•迪•马里诺教授是一位活动影像学者,目前,他在意大利弗罗西诺内美术学院教授大众传媒,并担任传媒艺术系主任。老罗(罗萨里奥•思卡尔巴多)教授是一位资深汉学家。两位学者以最清晰的方式为观众展现了技术与风格变化影响下的意大利影像艺术,鲜明地呈现了不同艺术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讲座首先由布鲁诺教授开始,他对接下来放映的64部影像作品进行了介绍,主要分析了这些影片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同时代其他艺术领域之间的关系。在开讲之前布鲁诺讲授首先阐明对艺术电影或者说实验电影的定义,1916年巴拉、马里内蒂等未来主义成员发表了《未来派电影宣言》,在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他们就认为电影会走上与其他艺术比如诗歌或是音乐截然不同的道路,电影是更具叙事性的、更具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1917年上映的短片《泰爱斯》(Thais)就是该宣言指导下的作品。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活跃着先锋派艺术家路易吉•维罗内西(Luigi Veronesi),他的创作方式是直接在胶片上画一些线条,此次活动放映的第4、6、9号影片都是他的作品。

在对意大利早期艺术电影作简要介绍之后,布鲁诺教授回到60年代,这个时期艺术电影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地下电影”一词取代了“实验电影”。这是意大利艺术电影史上最重要和多产的时期。罗马是其主要阵营,这里成立了意大利首个“独立电影合作社”,代表人物包括卢卡•帕代拉(Luca Patella)与奇安弗兰科•布鲁奇诺(Gianfranco Baruchello)。前者在1967年拍摄了《热土》(Terra animata),是大地艺术之前的一部代表作;后者与亚柏托•葛利非(Alberto Grifi)共同制作了伪纪录片《不定期检查》(La verifica incerta),至今仍是国外最熟知的意大利艺术电影之一。布鲁奇诺的创作手法即从当时院线上映的影片胶卷残片剪接成新的片子,这可以说是在电影界对“达达派”的一种尝试。《不定期检查》剪辑了75部影片,1965年5月在巴黎上映,其中唯一实拍的人物是杜尚(Marcel Duchamp),他是“达达派”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该影片的赞助人。这种剪辑的方式与布鲁奇诺其他的抽象作品完全不同。马里奥•施凡诺(Mario Schifano)是60年代末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师,他不参加独立电影合作社;他认为艺术电影不该具有叙事性,但同时他又创作了故事片三部曲(Satellite,Umano non umano,Trapianto consunzione e morte di Franco Brocani),构成了对艺术、存在与政治之间关系深刻而诗意的反思;这是因为此时是西方学生运动最高潮的年代,也是先锋电影最顶峰的时期。60年代还有一些动画片摄制,比诺•帕斯卡里(Pino Pascali)非常擅长史前动物的漫画式想象,代表作品有1966年的《恐龙化石》(Ricostruzione del dinosauro)。他也是当时观念艺术流派之一“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索尼公司向世界推出了首部便携式磁带录像机,70年代标志着由胶片向录像带的转变。一些艺术家开始使用录像带的同时兼用胶片摄像机,在有些情况下,前者已经完全取代了胶片,因为录像带的成本非常低。当时著名的视听艺术创作公司有意大利广播电视台(RAI)以及一些先锋派工作室如佛罗伦萨的Art/tapes/22和卡瓦利诺画廊(Galleria del cavallino)。卡瓦利诺画廊的米歇尔•桑宾(Michele Sambin)创作了《流逝的时间》(Il tempo consuma)基于他自己发明的设备“视频转接出口”。坚持使用胶片创作的代表人物是保罗•治奥利(Paolo Gioli),他是胶片艺术最出名的大师之一,到目前为止创作了40部胶片电影。他本人同时也是一位摄影师,在电影与摄影两种艺术形式中不断实验。他尝试了针孔摄影,还进行一些技术上的尝试将相片贴映在16毫米胶片上。

到了80年代到90年艺术家完全转向了录像创作:胶片走向了衰落——即使一些艺术家像是乌戈•奈斯波罗(Ugo Nespolo)和保罗•治奥利仍然在使用。80年代电脑后期制作设备愈来愈普及,大量作品用于电视片头。同时视频装置(Mono-channel video)开始出现,蓝色工房(Studio Azzurro)团队就实验了将屏幕拓展到画面在多个屏幕延伸的拟真影像。

布鲁诺教授表示从2000到目前的影像艺术无法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归纳,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数字时代与互联网时代对整个影像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使新生代艺术家诞生的规模和数量非常庞大,仅仅在意大利就有几千位具有知名度的影像艺术家。此次活动选取了具有叙事性、表现性、漫画式和风景式等等多种门类的影像艺术。

讲座第二部分由老罗教授为大家介绍意大利影像艺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制作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马里奥•施凡诺。他出身于利比亚,但生活在意大利。施凡诺影响力的盛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进行影像创作,他还是波普艺术在意大利的代表人物,在当时被称为“非正式画家”他和安迪•沃霍尔相互影响,他们都认为艺术电影的创作要比绘画简单,在60年代就创作了大约70部短片。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曲。他也是世界上最早运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随后老罗教授为大家放映了两部作品《纪念品》与《人与非人》。前者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舞者来到罗马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影片就像游客进入罗马时所拍摄的沿途景观,有时能看到波普艺术的细节。演员在这里既是一个舞者,也是艺术家在其中的折射。影片没有进行后期的剪辑。《人与非人》由不同的叙事片段组成,有战争场面,也有士兵游行,有黑白影像,也有彩色影像,背景声有时有音乐,有时沉默……叙事模块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故事之间依靠越战或者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纪录片来连接。艺术家认为西方世界的伪善的上流社会的抽象艺术和人类没有任何关系,真正与人、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反而是发生在越战与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人的参与。

此次讲座的标题名为“双屏——1960年至今的意大利艺术电影及影像”,其中“双屏”指明活动探讨的话题既有运动的图像,也有视觉艺术。同时这个标题也蕴涵着另一种双重性,也就是“电影”与“影像”的双重性,这两种装置相继产生、并立发展,但偶尔也会产生重叠。随着两者共同走向电子化,我们如今使用的这两个词语早已丧失了原本的意义。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词语有利于我们理解审美和技术方面的某些重要阶段。这也是此次讲座的意义。

文/吴慧霞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