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童年时居住的街道院子,可能并不宽阔,路边总是聚着一些小贩菜摊,下班的妇人在此驻留为了几毛钱讨价还价;紧挨着的是冒着浓烟吃着烧烤的小年轻,还有那些一点不畏惧来往车辆在小巷中奔跑追的幼儿;家门口的老槐树下,闹哄哄地聚满了打扑克或搓麻将的大妈大爷;夜幕将至,透过巷子口亮起的盏盏灯光伴随飘来的饭香味,让人不禁加快了回家的步伐……然而不知从哪天起,院子被推平,小巷变成了平坦大道,家家户户搬进了高耸整齐的楼房,紧闭的防盗门隔绝了那些生机勃勃的岁月时光。我们兢兢业业地置身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之中,被裹挟的向前翻滚,毫无停留。与此同时,那些作为一代人的公共记忆被擦拭、被覆盖、被遗忘,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样貌。
面对全球化浪潮,城市化问题俨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议题。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提到:“相机开始复制世界的时候,也正是人类的风景开始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发生变化之际:当无数的生物生活形式和社会生活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逐渐被摧毁的时候,一种装置应运而生,记录正在消失的事物。”如此背景之下,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王川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及北京通州区政府的支持下,主持建立“通州视觉记忆——大型影像采集及数据管理应用平台”课题,即聚焦于中国城乡变迁中文化景观与公共记忆的记录和保护,试图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对通州地区城乡风貌与人文景观进行全面、高效的图像采集,从而快速获取各类图像并建立基于网络云端存储的多维度视觉档案。为城市发展沿革提供真切详实的视觉记录,填补城市发展中人文关怀领域的空白。
“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城市历史的铭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指出:“更好地了解通州各方面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保留历史生活的记忆,的确是一个新的课题。‘通州视觉记忆’这个项目提供了新的范本。”从历史上看,北京通州地处“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是北京重要的对外门户。京杭大运河的南来北往以及六朝古都的文化淘养,使通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视觉资产。与此同时,建国后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在这里留下了印记,无论是遍布城区的工业遗迹、风格迥异的市区民宅还是周边乡镇村落,都保留着鲜明的传统特色。今日,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使命的通州,正在我们的见证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性的区域。在新的时代布局中,整个通州区域,尤其是当地居民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将会迎来巨大改变。我们司空见惯的田野、河流、街道、村庄、城市正在和我们一起大步迈进新时期,今天的现实即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2018年12月13日,“通州视觉记忆”项目建立两年后迎来课题的汇报结果呈现。“通州视觉记忆——大型影像采集及数据管理应用平台”课题结题汇报展于通州区宋庄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通州区宣传部长查显友、中央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课题负责人王川、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卢克·梵·高(Luc Van Gool)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通州区政协主席赵玉影、宋庄镇党委书记柳德利、北京市人大代表柳淳风、孟凡、许昕、北京市文物局信息中心主任祁庆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建筑学院院长朱锫、高精尖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志刚、版画系副主任杨宏伟、人文学院教授宋晓霞、课题特聘专家马库斯·魏斯(Marcus Weiss)、大卫·罗斯曼(David Rossmann)、课题研究员赵令杰等出席此次开幕式。
本次展览全面呈现了自2016年课题立项以来,中央美术学院课题团队为期2年的工作过程与成果。课题小组在通州区选择了6个区域展开调研和采集拍摄工作,分别是:北京市铝材厂厂区、通州南大街回民聚居区及清真寺、于家务乡仇庄村、西集镇儒林村、潞城镇兴各庄村和张家湾镇皇木厂村。两年的时间里,课题团队累计完成了超过20000张图像档案、300分钟视频、4500GB数据文件及课题研究报告,正是经由这些“点”的深入考察记录,课题团队才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最为真切也最富魅力的部分。此外,“通州视觉记忆”课题共采用两条并行的拍摄路线,一是拓展人类视觉经验的“全因素采集”(全因素采集=球幕采集+档案摄影),二是保留了人的体温与互动对话的传统摄影。从技术手段而言,“通州视觉记忆”既有经全景球幕数据采集设备合成的球幕图像,可以支持 VR 虚拟交互漫游演示;同时又保留了摄影媒介的独特语言。
在展场中,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全景球幕图像、动态影像、3D模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采集成果,也能够在静态摄影和生动文字的环绕下全方位感受这些中国城镇化背景中的鲜活样本与个体。据王川教授介绍,本次采用的“全因素采集技术”是一种基于无限量拍摄叠加的影像。课题中的“视觉资产”包括了地图数据、建筑数据、全景球幕图像、传统静态摄影、动态影像和音频、3D 模型等不同格式的文档文件。并依托云端集群服务器的强大计算能力,去提供一个安全、强大、快速,内容不断更新的工作平台。此课题还有强大的科技系统做支撑,其实施环节包括现场 CGI 光源与全景数据采集、档案研究与拍摄、数据缝合与 VR 制作、数据上传与管理资产、混合视觉展示五个部分。此外,经全景球幕数据采集设备合并生成的图像文件可做到全影调、全景深,在涵盖人眼可见部分的同时解决了人类视觉对于焦点和亮度范围上的盲区局限。
1839年,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将达盖尔摄影术公诸于世,宣告摄影的诞生。此后,技术的发展始终在丰富着摄影媒介的表达多样性,所有既有门类、手段、风格均可成为特定对象记录和表达的选项,选择的关键是其是否能够被创造性地运用。这一点恰恰是此次课题基于对象特性设定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直接决定了课题在图像采集和 VR 技术广泛使用的基础上能够同时兼容传统摄影对人物、景观、动态、情感的再现以及二次编辑在图像叙事中的巨大作用,并在新技术的“科技感”和传统摄影的“温度感”之间做出平衡。这正如中央美术学院宋晓霞教授为本次展览所写前言指出:摄影不再只是一个影像记录的过程,而是转向寻找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交汇,呈现出今天现实世界里互动着的空间关系,并且和观者共同认识和思考这一关系的意义。当代艺术的思想方法、中国文化的历史意识与西方的空间观念,共同构成了“通州视觉记忆”的思想资源。通州正在经历从北京东郊蜕变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时刻,“通州视觉记忆”里的人与生活我们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身处同一个再建与重生的循环之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就是我们。
文/林佳斌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