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9日下午三点,“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院长潘公凯,副院长谭平、徐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副院长李洋,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壁画系主任曹力、雕塑系副主任王少军,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高天雄,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岳洁琼、教务处处长王晓琳以及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执行副馆长陈风新、北京青年周刊执行总编曹宇等嘉宾与众多师生一同出席了开幕式。院长潘公凯、副院长徐冰分别致辞,开幕式由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主持。
“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媒体发布会于同日下午2点在美术馆贵宾厅举行。出席此次发布会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教务处处长王晓琳、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等。发布会上,徐冰院长再次阐述了“千里之行”展览的意义,把“千里之行”系列展览比作是中央美术学院打造的一张精美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学院可以将优秀毕业生更好地推向社会。王晓琳处长综合介绍了中央美院2011届毕业生优秀作品评奖情况,介绍了本次评审工作所秉持的学术水准,即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与创新实践的综合要求,学生们的创作不应只关注自我,更应关注社会和生活。王璜生馆长表示将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千里之行”展览及帮助优秀毕业生的发展,学院像推介优秀艺术家一样郑重地向社会、向人民推介这些青年才俊。
下午3点,开幕式准时举行。潘公凯院长首先致辞。他简要回顾了“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学院对该项目的学术主张和宗旨。他特别强调,随着近年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展览所呈现的优秀作品不仅将对青年学子的创作起到引领性作用,还将反映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入选作品可以也应当以自信的姿态,听取来自世界美术视野的意见和评价,为世界高等美术教育提供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典型范例。
徐冰认为,中央美术学院积淀多年的“传统教学营养”、“为中国造型的责任感”和“丰富的实践教学”三者的统一在“千里之行”展览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随后,展览协办方北京青年周刊执行总编曹宇先生从媒体观察的角度,表达了对于“千里之行”系列展览的关注与支持。毕业生代表马佳伟同学在发言中抒发了自己对学院为毕业生搭建平台,展示艺术成果的感激之情。
本年度的“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已是该系列展览的第三回。此次展览全面呈现了经院系评选推荐、专业学科组审定、学术委员会检查,最终评定的2011届118位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生的优秀获奖作品,涵括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以及城市设计学院各专业。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7日。
2011年“千里之行”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
记者:徐冰老师,我发现许多毕业生都是85后,这些年轻的创作者身上有什么让您觉得比较惊讶的新面貌出现?有没有一些特殊品质?
徐冰:总的来说,每一代人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每代人有每代人要做的事情,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任务,而不要做上代人该做的事情。就特征而言,80后90后这代人确实表现出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文化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就美术馆前段时间举办的王式廓与靳尚谊的展览我们便可见出那代人的艺术特质和艺术追求;我们这代人也有自己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在国际上的一些影响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而这些年轻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接受知识和养料的渠道与我们是大为不同的,大多来自网络以及学校之外的一些空间和平台,他们的知识结构、艺术态度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不同的,他们更关心个人的生存空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们太过自我中心了,但如果仔细看,你就会发现这代人在处理艺术、艺术手法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有自己特殊的方式。我们这代人处理艺术时可能更偏向意识形态、社会责任感这些比较沉重的东西,年轻一代可能有所不同,但好的艺术家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是平行的,其严肃程度也是平行的。
记者:请问徐冰院长,中央美院除了教学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为毕业生步入社会铺好道路?
徐冰:事实上,整个学院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一个学校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进校时水平和出校时水平的反差或距离.中央美术学院有她悠久的传统和“为中国造型”的使命,接受了很多国家的项目,比如奥运会世博会等等,这些工作都有大量的学生参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有挑战性的机会.事实上,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资源是其他学校所不能比的. 中央美院这些先生们在学术上的掌握和建设也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和技法都是非常强的,但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这两方面之间缺少一个过渡,也就是学生对于他们与社会之间的交换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涉及到艺术家工作的本质,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上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像“千里之行”这一展览的规格以及这么漂亮的画册都体现了学校对于学生的一种态度,这种展示和画册就像一张精美的名片一样,学校是非常郑重其事地将他们推向社会的。当然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追踪以及其他形式的推荐项目与机制。
记者:王璜生馆长,您刚才也说到这个“千里之行”的展览是一次比一次好了,您认为本次展览最大的突破点在哪里?对于千里之行继续走下去有什么样的期待?
王璜生:这一代艺术家对个人性的问题比较敏感,理解也比较独特。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以及手法使用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源于艺术家对个人主体表达的需求。对于展览来说,我们还想做一些巡回展览,甚至是国际性的。其实这个展览我们也有联系英国方面进行展出,但最后由于资金问题还没有成行,所以,如何在社会上获得资金支持以更有力地推动这个展览,也推动年轻艺术家的发展方面我们还在进行努力。
记者:我们知道这个展览也会在其他学校美术馆进行展出,但每个学院的氛围、情境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回馈,能否请唐斌副馆长介绍一下这个展览在其他学校展出的回馈?
唐斌:首先,“千里之行”的巡展并不是我们学校的优秀作品在其他学校进行巡回展出,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中央美院的一个品牌展览和理念,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和国内其他八所美术学院合作,推出一个中国重点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联展,每个学院可能选出几十幅作品,但总的还是在我们所提出的“千里之行”这个理念下作的。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美术学院和展览场地进行选择和展览。去年是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进行了展览,在展览的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和应届毕业生的论坛,主题是“人和社会之间的人文关怀”,许多学院都组织了老师和学生去参与了这个讨论,各方面的反馈都是不错的。此外,“千里之行”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的展览,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拓展的思路,这些学生的作品实际上反应了他们的关注点和思考方向,所以我们正在考虑以这些作品为材料对他们所呈现的理念进行深入关照,呈现出一个有研究脉络的展览。我们现在正在做相关的工作。
艺讯网记者: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