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王耀庭:传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的画里画外

时间: 2016.4.20

2016年4月18日下午二点,第四场中国古代绘画研究专题系列持续在中央美术学院17号楼203室举行,讲题为“传唐王维(701-761)画《伏生授经图》的画里画外”。活动主讲人王耀庭教授为前任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国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画学系兼任教授。王教授1977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三十余年致力于博物馆学实务,书画保藏、书画编目出版、策划展览及书画史研究,2008年于任内退休。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杜娟老师主持。

上一周,王耀庭教授分析马远(约1140-1225)的字迹、画风形态,加深大家对宋画款识的理解。这次,王教授讲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传王维画的《伏生授经图》卷本设色画里的故事。

王教授首先提到,对于王维的画艺,众所关注的是被董其昌(1555-1636)誉为南宗之祖的山水画,相对于人物画研究少有所见,仅宋末周密(1232–1308)《云烟过眼录》记载:“王维画维摩诘像,如真不可分”。今所谈及到的,相传王维画《伏生授经图》本,在二十世纪初期,辗转到日本人阿部房次郎(1868-1937)捐赠大阪市立美术馆时可见于日本学者的研究,此后王维人物画所记,恐是耳闻多于目见。

王教授以都穆(1459-1525)《寓意编》一书中所言“雪中之蕉”,提醒大家名家作画常有时空之过错的问题。接着从伏生穿的葛巾、肚兜、轻纱巾,倚的“书案”(几),“书帙”等“名物”,对比墓室壁画、海外藏品,带领大家判断此作所绘人物的年代。举例而言,伏生头上所戴轻纱巾,由于汉末以来,葛巾流行,为一般士人归隐后所戴。就画所见,最为相近者北魏《孝子传图》第一石《孝孙原谷》画中右下角的老人。头上也是戴葛巾,肩披有白色布縠一类外衣背胸之间两带相连,下于腹部有“兜”,再下为裙。本卷伏生是披轻纱,其上身见背胸之间有两带相连一已于右臂松脱,两条带子直接连着“抱腹”(肚兜),类似的例子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邱文播(生卒年不详)《文会图》中有一背身而坐者,所披透明状能见手臂及内衣,其质地为纱,与伏生卷一样的;伏生倚“书案”(几),这种书案多见于汉画像石、汉墓壁画,如四川成都东乡青杠坡之《传经图》作西王母汉画像砖,左下角一人,持书卷伏地而拜,面前就是如此的一件书案。就以上种种迹象显示,王维画《伏生授经图》里画的应是汉、晋时期的人物风格。

王教授又将伏生像的风格进行比对,发现本卷之所以订名“王维”是出于《宣和画谱》的著录,至于为何订名“王维”?《宣和画谱》并未作出解释,但从“想象得风度,纤悉古衣裾”的绘画风格来断定伏生像的时代,王教授直接举北魏孝子传图第一石《孝孙原榖》,画中右下角的老人脸部清瘦,石刻线条不繁,型态与伏生像接近。总体而言,王教授指出:从服饰及放浪形骸的高士意趣“模式”(pattern)来判断,北宋的《柳阴高士》以后就难见存世画作,因此《伏生授经图》应成画于“北宋以上在乎唐了”。

当然,王教授认为就断代准绳,包含画面形象的空间处理,主体结构关系;中国画更强调用笔之长短粗细、轻重转折等综合感。就此,目前还是以敦煌画为最,于是又举敦煌220窟(贞观十六年)和敦煌444窟的《维摩诘经变》为例,其运笔速度较刻露,线性的动感与伏生像里头生生不息的线条感相似,二者所成的气质,显出传神的能力,再次确认《伏生授经图》与盛唐画作的一致性。

王耀庭教授在本次演讲中提到隔水上题跋的《观署》也是鉴定书画技巧的一项重要元素。事实上,所谓的《观署》文义并无特定观赏对象,配在本卷上,添足未必画蛇。然而古书画更易、切割题跋也是常有之事,同时存在,必有真赝调包之疑。

最后,王教授教大家用“勘合半字题记字号”,查找画作的收藏足迹。他说:半印即“骑缝印”、字号、底部(号簿)与勘合纸,是一种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字号印信勘合,俾便比对的方法。《伏生授经图》前隔水裱绫存有骑缝半字题记“卷字壹号”,此卷收藏史自南宋高宗印记,续《中兴馆阁录》之记载,又“司印”半印说明之后,经历元、明二朝间并未出宫。就此“半字合缝题记”,既出现于宋高宗、及南宋谢元之乃至元之鲜于枢(1246–1302)书画上,明显的应该不是“宋徽宗合缝”题字。“卷字拾号”之书写稍快,且加押之骑缝印存“之印”,惜无法从此“之印”辩识全印,直接证明点验机关。既然同一“卷字号”,九件骑缝“半字题记”的书写风格是完全一致的。这代表何意义呢?

王耀庭教授表示,书写既出于一手,那文物应是同于一时,集于一地,同于一事件。学者古原宏伸以钤有“司印”半印,推断为编号的年代是与此“司印”半印相同。同样王教授猜测,朝某一共同事件的编号来思考《伏生授经图》,参考以下收藏简表,显示曾收藏于同一人一地。而“某字某号”的编定年代,“勘合”从明代行政制度到至今还是使用的。因此,也就倾向于严嵩案与其他案合并整理时,所作的籍记挂号。

文/陈怡
编/林佳斌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