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边缘文化到城市新宠:街头艺术的40年

时间: 2018.3.1

2018年1月13日在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ASM)举办的“街头艺术 (Art From The Streets)”是东南亚地区迄今为止举行的最大规模街头艺术展览。馆内汇聚了包括班克西(Banksy)、奥贝(Obey)、弗图拉(Futura)、伊万德(Invader)等在内的重量级街头艺术家作品。该展立足于追溯街头艺术近40年的发展历史,就东南亚地区的都市艺术进行了呈现,也为观众理解反主流开端的街头文化是如何逐步发展成塑造当代城市崭新形象的艺术门类提供了一个契机。与此同时,一系列著名艺术家的精彩现场创作也在该展特别推出。

聚焦街头艺术,回溯文化脉络

涂鸦的英文“Graffiti”一词起源于意大利语的“乱涂乱写”,从史前洞穴绘画、庞培古城墙上的装饰铭文、乃至中国的“大字报”,涂鸦跨越诸多文明,并在之后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阶段中反复出现。而一个新的涂鸦时代于20世纪下半叶拉开帷幕,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全球迅速蔓延。纽约、巴黎、里约和悉尼等不同城市中弥漫着各异的旋律和节奏,运动的主角们逐渐构建起充满活力的视觉文化,并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演变与更新。

街头艺术(Street Art)于诞生之初俨然是“彻底城市属性”的产物,近些年来,艺术家们感到有必要去创作那些能够被看见的作品,并使得它们在原生态的、真实的城市环境中能够被体验、欣赏。在这种付诸实现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能够拓展自己的艺术技巧与表现效果,为提供从简单签名到政治诉求传递有冲击力的影响。

“喷绘艺术”、“涂鸦”或“模板艺术”都是街头艺术的别称,但街道上诞生的艺术几乎不可能在它不断演变和发展中被完全定义和分类。甚至我们今天所说的“街头艺术”这一术语都是饱含争议的,因为如今很多的街头作品已不在街头、或者为街头而创作。昨日的街头艺术开拓先驱已经成为今日最有成就的艺术家,同时不断鼓励新一代们一次次地拓宽街头艺术的边界、突破旧的模式、创造新的可能。如今,街头艺术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艺术表达媒介,深深根植于当代视觉文化之中,与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紧密相关,并成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艺术运动之一。

展览由艺术科技博物馆街头艺术专家、作家马格达•丹尼斯(Magda Danysz)担任策划。展览“街头艺术”(Art from the Streets)回溯了这一运动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演变及其作为一项当代艺术形式的非凡发展过程。展览的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汇集了街头艺术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壁画、装置、录像、素描和珍贵的档案材料等。为了呈现街头运动至今依旧保持的生命力和多样性,当代街头艺术中的一些领衔人物也携新作接受委任,在博物馆的墙面上直接为该展直接进行创作,例如菲利普•潘通(Felipe Pantone)、印尼艺术家埃克•努格罗(Eko Nugroho)和新加坡艺术家斯皮克•克莱普提克(Speak Cryptic),他们也将目光聚集于东南亚城市的艺术状况。

从起步街头到讯息涌现

涂鸦的起源地其实不在纽约,而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费城。直到70年代初,纽约的火车上出现风格化的字母缩写和签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标签”,那时街头艺术才广泛进入公众意识。如今回过头看,当时建立的视觉编码在40年后仍旧有效,当年的布莱德(Blade)以及被称作“涂鸦教父”的斯恩(Seen)等街头艺术家们被视为早期涂鸦大师——这些艺术家从简单的墙面涂鸦起步,逐渐形成的风格认知、技能和技法奠定了最早的基础并得以代代相传。

上世纪70、80年代的“老派”风格涂鸦如今依旧轻松可辨,无论是在地铁上、墙上还是帆布上,喷雾技术在所选表面的创作方式都与街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A-One,敦迪(DONDI)或弗图拉(Futura)这样的艺术家已经把相关创作实践转化为一种风潮。当试验时,他们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热情,相互竞争的模仿能力和肾上腺素会在他们早期创作的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流畅的线条、大胆的色彩都能够在这些老一辈的涂鸦艺术家的作品中见到。

20世纪90年代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城市艺术家的作品表达更有深度了。由字母组成的标签逐渐被更加概念化设计的图标、标志和知名面孔所取代。作为变革的象征,这些艺术家——虽在涂鸦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中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却将不再被视为纯粹的涂鸦艺术家。他们的表现技巧更加多元化,并从如滑板文化和电子游戏等其他形式中汲取灵感。而且,社会问题越集中,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就更丰富,换句话说,他们的行动会揭示更多的艺术见解和社会思考。

Zevs 通过维护视觉艺术的地位来向过度饱和、充斥着广告的公共空间提出抗议。Zevs 的名字来自一节差一点撞倒他的火车,那是 1992 年,当时他正在那节火车上创作艺术签名。他是首个将自己的艺术签名设计成徽标的艺术家。2006 年,他在《融化了的商标》系列作品中通过融化或液化众多著名公司的商标,使其扭曲变形。张大力是为数不多创作涂鸦艺术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于 1984 年在博洛尼亚旅行期间发现了他才能的影响力。也很快成为了北京唯一的涂鸦艺术家,并于 1995 年至 1998 年间在北京全市危楼的墙上用喷漆画出了两千多个他的头像。有时,他甚至用拳头将墙体打穿,创造出侧面人像。 他的每一份作品均是在向为城市发展而拆除古旧建筑这一举措而抗议。

公共城市艺术与全新面貌

千禧年之际,新一代的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自己的涂鸦版式、寻求自己的创作方法。街头艺术虽然在不断发展,这些艺术家们依旧会遵循“承旧立新”的规则,——即保持对集体文化和渊源的认同,同时在每个语境中提炼着自己的艺术语言。随着街头艺术运动席卷至各个大洲后,不同的声音和富有思辨的回应悄然涌现。

伴随着公众对于街头艺术认可度的提高,艺术家们逐渐开始将街道塑造成展览空间。城市环境变得更为现实,艺术家们又一次地开始重塑街头艺术流派。借助于现代技术,艺术家们创作的一些街头公共艺术实现了与路人观众的互动,并且通过数字科技和社交媒体传播分享。

街头艺术中涌现出越来越的多创意艺术家们,同时也显现了两大动态变化:即创作题材越发丰富,自我表达方式也日渐拓宽。街头艺术美学已经逐渐与其他传统实践相结合,这些艺术家设法使他们的作品既独特又革新。他们如今已拥有包含了镂刻、涂裱、编织、模板化等各式的方法,也有着丰富的灵感渠道,但主要来源还是城市本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推陈出新的方法是对于那些对街头艺术的未来持怀疑态度的人的一种回应。

编译/张译之

(图文整合自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官网及相关社交媒体)

展览信息

展览名:街头艺术 Art From The Streets
展览时间:2018年1月13日-6月3日

展览地点: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A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