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与意义
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灵光与后灵光”和“陌生的亚洲”,获得了业界及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作为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品牌展览之一,该项目旨在观察摄影这一特殊的介入、应用和不断自我更新的媒介与载体,如何不断参与当代文化叙事与艺术新秩序及新格局的建构之中;我们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经典和当下国际前沿的摄影资源,并以秉持未来性的眼光,以期发现、扶持富有天赋和潜质的中国青年摄影师,鼓励他们在摄影语言上的探索与观念拓展,推广并提升中国当代摄影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从而希望能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本届双年展作为首届北镇国际摄影大展“主题展”板块展开策划,展览将在辽宁北镇文化产业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两地同时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球范围内的80位左右艺术家的近1000余件作品参展,同时还将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论坛、讲座及公共教育活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继续秉持把当代文化、艺术界的前沿思考和组织方式带入中国摄影和影像领域,意在提升该领域的文化高度、学术广度、交流深度和国际化程度。通过摄影这一具有广泛性、当代性、实用性和日常性的视觉表达媒介,传递并呈现出当代摄影家、艺术家围绕历史与社会现实、艺术及自我主体所展开的既严肃又深入地思考,并以此启发更多的人们重新反思摄影、认识摄影、探索摄影。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与地方政府的文化项目合作,探讨一种大学美术馆社会性、公共性移植与转化的新型展览制度关系,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促进文化相对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建构新时期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品牌与新平台。
主题阐述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媒介,始终离不开公共与私密性这一话题。无论是早期摄影师在公共空间实施的带有私密性的拍摄与观看行为,还是在今天这个人手一部智能拍照手机与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结合而诞生的影像民主化,以及当代艺术中不断演进的数据可视化的当下,摄影越发成为一种广泛延伸、参与、介入以及建构人类公共与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于是,摄影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不断地冲突、对抗、磨合并且蔓延,从而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表达方式、交往关系、行为习惯,以及填满我们公共与私密的生活空间。终于,在摄影的大规模介入下,公共与私密空间被重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边界被重构,他者与我者亦被重新定义。在这些关系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摄影与历史、现实、宗教、哲学、文明、战争、科技、政治以及人类情感等诸多要素都在此刻发生着一系列新的纠缠与共振。它作为媒介或桥梁夹杂其中,不断在公共与私密两个维度展开表演。那么,在这样一个公共性与私密性混杂的时空情境里,一个极度复杂的组织形式与思想方式中,以及一个充满仪式和荒诞感的场域内,如何开展一场思想冒险——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它跟我们的关系怎样?在这个也许是乌托邦(Utopia)或是恶托邦(Dystopia),更或者是异托邦(Heterotopia)抑或是进托邦(Protopia) 的思想疆域和视觉剧场内,我们如何通过摄影处理公共性与私密性之间的关系与表达,将成为我们在一个相对宏大、遥远和更高坐标点上所构筑的共同追逐的目标,并将构成我们思考、策划这个展览的主要基点。因此,本次展览我们将围绕摄影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研究的广泛领域,围绕摄影的社会性、公共性和私密性互相混合的复杂话题,探讨它在公共与私密这一充满张力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意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将吸收往届摄影双年展的经验,并反思其不足,展览策展团队将根据“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这一主题,尝试用一种带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组织关系和思想方法进行策展,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摄影双年展。
总顾问
范迪安(中国)
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策划百余项反映时代主题和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学术展览,组织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油画作品参加多种学术展览。
展览总监
王璜生(中国)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原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广东美术馆馆长。曾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并曾创办、策划“广州三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CAFAM双年展”、“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人本 • 纪实在当代”摄影展等大型展览。其艺术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多家国际博物馆收藏。
张子康(中国)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援疆任职)、新疆画院院长、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副院长、国家画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今日美术馆馆长、《东方艺术》《今日美术》杂志主编。兼任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策展团队
汉斯•德•伍尔夫(Hans De Wolf,比利时)
汉斯教授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艺术史和考古学研究。2002年,由于他对于马塞尔•杜尚作品《大玻璃》革命性的研究,汉斯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杜尚的这个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为复杂的艺术作品之一。就这个相关的主题,汉斯在许多国际性杂志上刊发了论文。他曾在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柏林现代美术馆担任多年策展人工作,并同时任教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2005年,他创立了布鲁塞尔艺术博士学位课程“平台”(The Platform),并担任常务总监。他同时担任布鲁塞尔艺术中心T(he Palais des beaux-arts)高级顾问。目前,他正在筹备一个大型的杰夫•沃尔的展览并已出版相关画册。
蔡萌(中国)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策展人,并兼任《大学与美术馆》副主编。曾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广东美术馆。其硕士和博士论文均以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为研究方向,从美术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出发,探讨中国当代摄影发展演变的内部逻辑及其对应的艺术思潮与外部文化问题。曾策划的展览有“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景观•静观”、“原作100”、“CAFAM未来展”、“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和“罗杰•拜伦:荒诞剧场”等多个展览。2013年他发起了国内首个摄影理论奖“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并担任学术主持。
安吉拉•费雷拉(Ângela Ferreira,葡萄牙)
又名贝林迪(Berlinde)是葡萄牙艺术家和策展人,在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和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安吉拉是葡萄牙布拉加的葡萄牙国际摄影节(Encontros da Imagem)联合创始人。她根据自己在艺术摄影领域的专业背景和专长,为各类杂志提供展览和文章,采访国际艺术家,并将他们的作品介绍到欧洲和拉丁美洲。她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巴西,委托进行当代摄影创作和策展,并出版了有关葡属印度以及巴西土著社区的彩绘肖像的照片和文字。安吉拉现任葡萄牙波尔图理工学院传媒艺术与设计高级学院的兼职教师,从事混合摄影研究领域的工作,以及巴西福塔莱萨摄影博物馆(Photographic Museum of Fortaleza)艺术顾问,也是巴西福塔莱萨塞阿拉文化局摄影项目负责人。
何伊宁(中国)
摄影史学者,策展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新闻与纪实摄影硕士学位。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及艺术、人文类专题、专栏写作,策展,摄影类图书编写及翻译等工作。她关注摄影作为一种出入艺术自由的实践,在回应和提出与历史和当下相关的社会议题时的有效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其策划的展览曾先后在国内及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和摄影节展出。2014年初她创办Go East Project,旨在通过博客、展览、以及出版等方式向西方推广中国当代摄影,并帮助年轻摄影师搭建国际化的摄影平台,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自2016年起担任Brownie Art Photography艺术顾问。
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主 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 办:2018北镇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
时 间:2018年9月28日(周五)至11月28日
地 点:北镇文化产业中心(辽宁,北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总 顾 问:范迪安 (中国)
展览总监:王璜生(中国) 、张子康 (中国)
策展团队:汉斯•德•伍尔夫(Hans De Wolf,比利时)、蔡萌(中国) 、安吉拉•费雷拉(Ângela Ferreira,葡萄牙)、何伊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