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看待版画、研究版画,选择什么路径去观察它?”董捷的多年好友兼同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范白丁在主持新书研讨会时说道:“我们既可以将版画作为书籍的插图来讨论,也可以将其看成总体艺术史中的一部分。”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成为近日在北京画院召开的董捷新书《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研讨会、新书发布及学术对谈展开讨论的一个切口,也是我们进入这部书的关键所在。
《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书影
新书研讨:“怎么去看待版画、研究版画?”
8月28日上午,《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董捷新书研讨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会议室举办,与会学者、艺术家围绕新书出版的意义,版画史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版画与戏曲、园林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担任学术主持,参与研讨的嘉宾、学者有《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副主编张静、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李啸非、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线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黄晓(线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范白丁主持研讨。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范白丁
范白丁首先追溯了版画作为书籍插图的历史,他认为无论是古埃及的纸莎草文献、维吉尔诗集,还是宗教赞美诗中的图、文,图像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补足,二者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相较绘画,有时候版画与文化和历史联系更紧密,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古代图像和视觉世界的重要内容。回归到中国学术界对版画的概念、术语、技术环节等研究的进展,他认为版画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版画史研究的方法、路径或许会对中国的艺术史学有所推进。《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一书的写作、体例,作者对图像的流传、含义等信息的阐述,不仅仅有留存专业图录之功,对版画史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
胡斌见证了董捷从本科专业学习以来对古代版画的持续研究。他认为董捷的研究对版画的出版背景、刻书家以及涉及到的社会关系做了细致的考证,折射出复杂多元的面向。胡斌认为从古代直至近现代,版画创作中始终存在画师与刻工的互动、主流画风对出版文化的影响等核心问题。不同的是,近现代版画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开始反向影响画家的创作,比如任伯年利用照相技术画线描作品。过去画师与刻工的分工合作发展到今天也越来越表现为艺术家综合的创作行为,新兴木刻更直接涉及到政治与艺术的二元关系。版画的多元媒介及其关涉的多重人群、多重社会关系,对当代的艺术创作与阐释,也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
黄小峰借用金茨堡30年前提到的“图像环路”,谈《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第六册《千秋绝艳图》中收录的一幅版画所带来的思考。不同的受众、群体,形成各自的“图像环路”,不同的环路之间又形成一种交流,这就涉及到图像环路的交叉、图像的流传与变换。他认为这幅表现女主人公春睡的插图,体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微情色”。那么在当时的社会,什么样的人能感觉到这种微情色,通过版画不仅更能推测出版物的阅读群体,还能将版画与绘画等其他媒介联系起来,对绘画史的研究产生启发作用。董捷在其新书中所做的图像和文字梳理工作,为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
盛葳更感兴趣于董捷的外国版画史翻译工作,他认为国外的版画史研究历史很长,但是国内的外国版画史研究距离西方的主流还很遥远。版画和文化史、世界文化研究联系紧密,现代艺术史对丢勒等大师的版画有诸多研究,要把握世界艺术史学的前沿,就要将版画史研究引入进来。例如,在西方艺术中,版画会表现油画、雕塑、壁画等不曾表现的圣经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因之理解它的受众、群体和题材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史研究面向,也是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重点。盛葳进一步提及自己做的“图像环路”研究,指出正是因为印刷术和印刷图像的出现打破了金茨堡在论文中提及的“私人环路”和“公共环路”,形成了一种转化环路的图像流动,这或许也是中国古代版画研究可以借鉴的。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愚
李晓愚和董捷师出同门,她认为董捷是一位懂得利用学术材料来讲故事的艺术史学者。这部新书体现出作者三个方面的功力。第一是对材料的占有,在电子化阅读时代,董捷不辞辛苦,去到海内外的图书馆、博物馆搜集珍贵的材料,然后付梓出版,是一次“文物的再生性回归”;第二是他的考证功夫,董捷新书中的一系列考证文字严谨、且带有对自我的反思,其工作唤醒了常年封存的珍贵史料,非常可贵;第三是在行文中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彪悍”的叙事能力。古版画往往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董捷以古人做书的思想编辑、排版了这本《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体现出一种方法论上自觉。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书籍版画,去研究它,可以真正打开它和社会史、文化史之间更宽阔的对话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副主编张静
张静重点谈了戏曲图像研究在目前戏曲研究中的位置。她提到,目前戏曲研究界对戏曲图像研究越来越重视,但是多数研究往往是借鉴了图像研究的概念,在方法论的使用上与材料的融合欠佳。这也导致了时有新材料出现,方法和观念却跟不上,研究结论不能为学界认可,另外,进行戏曲图像研究的青年学者人数虽多,但是缺乏沟通与交流,在没有清晰的观念与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谈不上对戏曲史有建构意义。希望董捷这部新书的出版,可以打开戏曲图像研究的新局面。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黄晓(右上)
黄晓主要围绕园林与版画的关系谈了自己的思考。他从园林版画中看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为什么戏曲版画中的人物活动总是伴随着园林景致出现?在他看来,戏曲、版画、园林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而戏曲和园林都是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具有同质性。这即是他提到的熟悉感。所谓陌生感则在于,戏曲版画中的园林与园林版画描绘重点不同,前者主要以人物活动作为背景,后者主要体现人们对园林的印象。这也引发了他的几点思考:版画中的园林是如何描绘出来的?版画表现园林与戏曲描述的园林之间有何关系?版画与当时的园林画之间是否有联系?想象的园林与真实的园林之间又是何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李啸非
李啸非认为“书籍之为艺术”这个概念对于版画研究具有指导性,打破了我们过去仅将版画当作一种画种的误区。中国版画的很多概念受到日本和西方的影响,我们需要做扎实的工作,将其理路、概念生成厘清。他对董捷在版画研究、图录编纂、西学翻译等方面做出的可贵努力表示认同。他认为无论是作为历史文献还是图像遗存,版画都是无可取代的。他也很赞同董捷的看法,即研究版画史,一定要接触原书和原图,才能保证艺术的可感和材料的真实。
新书发布:“不仅是传承,更是开拓”
当日下午,新书发布会移步北京画院美术馆VIP厅举办。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钱林祥先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程有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宋平生、北京大学教授郑岩、艺术家徐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丘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范白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文艺研究》杂志副主编王伟、《戏曲研究》副主编张静、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愚、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主编章燕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李啸非、浙江美术馆二级美术师刘颖、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百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洪奔,以及本书作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董捷等出席。发布会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洪奔主持。
发布会开始前由董捷先生向北京画院赠书
发布会嘉宾合影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致辞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画院第一任院长叶恭绰和戏曲的渊源——叶先生在伦敦的一家古玩铺回购《永乐大典》(13991卷)》,上有《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屠孙》三种戏文,带回国后重新刊印,使得南戏的存世戏文由5种增加至8种,对中国戏曲研究贡献巨大。他表示,北京画院从建立之初起就是一个大文化系统,能邀请不同界别的老师汇聚画院展开学术探讨,是画院以及美术馆文化活动中浓重的一笔。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作线上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作线上致辞,他谈到版画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仍是从西方传来的传统。我们对中国自身文化关注少,对明清戏曲版画关注也少。董捷新书收录善本众多,对版画绘与刻之间的风格变化等问题考据细致,值得赞扬。同时,这部书也让他感到年轻一代的美术史学者正在茁壮成长,而且是向着学术精微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在致辞中,梳理了建国以来的中国版画史研究。他指出,过去几代人的版画史专著主要集中在搜集和整理工作上,且因为版画存世数量之大、搜寻之不易、版本甄别之难等问题导致了这个领域的研究推进缓慢。董捷编著的这套《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从文献学的版本、校勘等角度重新遴选作品,是中国古代版画研究的专史,有着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同时,戏曲版画对场景再现常有特殊处理,作品中也往往包含隐喻表达,拓展了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对视觉文化研究也有着很深的意义。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致辞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这套书的喜爱。他认为书中所选每一幅版画作品都堪称古代戏曲版画存世经典之作,不负“菁华”之名。更为难得的是,书中汇集了海内外许多珍藏,其中既有以前秘不示人的古籍,也有传世孤本。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鉴赏到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珍本佳椠。书籍在版式编排方面也下足了工夫,保留了古书画面的原汁原味,让研究者得到丰富资源和启迪,让鉴赏者觉得爱不释手,让收藏者感到物有所值。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本书作者董捷致答谢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本书作者董捷在答谢辞中,对自己的师友、出版社及本书责编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自己在范景中先生的指导下进入美术史的大门,范老师希望美术史做的工作不仅是传承,更是开拓,他提出“书籍之为艺术”的观念,就是要将书籍和艺术这两项人类最为丰厚的精神财富,放在一起思考和研究,开拓出人文学科的新领域。董捷强调,《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的出版,是对自己2002年夏天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以来工作的总结,是在诸多长辈、老师、同学的鼓励、关怀和指导下历时二十寒暑交出的一份“长作业”。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本书责编王霄霄发言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本书责编王霄霄见证了整套书的诞生,也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她认为,董捷教授严格把关排版、校对、选纸、印刷、调色,包括后期宣传等各个环节,是将整套书当作一件艺术品对待,完整地体现了作者“书籍之为艺术”的文化理想。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本书设计师巨若星发言(线上)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本书设计师巨若星将其设计理念也归纳为向“书籍之为艺术”的观念致敬,主要是做到了两点。第一是还原,让古代版画的原貌可以在书中体现。第二是尽量减少设计的刻意,让读者更多感受古籍本身的美。他同时表示,这套书的设计还是留有一点点遗憾,他将在后续与董捷的合作中做得更好。
学术对谈:“只要兴趣在,研究就会延续”
新书发布会之后,本书作者董捷与北京大学教授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重点围绕版画的文人趣味、未来的版画研究展开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学术对谈。
本书作者董捷与北京大学教授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对谈
郑岩认为董捷所做的工作像考古学做挖掘,心态极其谦卑。从新书序言的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自我约束,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做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他自问——前辈学者是在什么框架下考虑材料的?郑振铎先生所处时代为何会关心版画的问题?他认为,学者的研究工作是在概念与材料的相互推动下完成的,例如考古挖掘到古代城门,应该想到会有车辙。而郑先生对版画的关心是在民国新学传入后,艺术概念的不断扩展下进行的,这也是20世纪初的一个重要转变。那么,新材料的发现是否可以纳入已有的艺术史概念之中?文人和文人画的概念是否可以更丰富?中国戏曲版画是否可以细分?文人趣味是否可以统摄中国戏曲版画这一概念?
《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书影
隆庆三年(1569)众芳书斋《增编会真记》
董捷认为这是一个超越了版画史的问题。好比做版画史和研究卷轴画、壁画,三者的工具箱是不一样的,但本质上都是美术史应当解答的问题。他以德国科隆藏的《会真图》版画为例,提问文人对绘画以外的屏风、工艺品等物件的喜好,是不是文人的趣味?文人画究竟是一种身份还是一种风格?他认为因为不同学者研究的历史时段是不一样的,很难有标准答案。他希望美院的艺术史通识课可以启发从事艺术创作的同学思考这一问题,再由学者将其贯穿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当中。董捷说,在未来的版画史研究中,文人的趣味,可以将艺术史和社会史、图像研究连结起来。
邵彦从古代美术史材料和类别的复杂性以及古版画的收藏现状谈董捷新书出版的重要性。她认为古代版画的收集出版工作,相较书画等类别薄弱许多,是目前美术史研究的短板。版画类别多,且多集中在古籍当中,收藏分散。珍贵善本又因收藏和展示的限制,不能尽数阅读,必须依赖新的出版物才能助力研究的开展。邵彦认为,研究时看似无关紧要的线索,“破案”的玄机就在里面,但图像的许多细节,胶片与复印件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她看来,董捷新书出版所做为基础之功,有助于打破学术藩篱,建设融会贯通的新文科,将中国学术推向新的高度,也将吸引更多的学者投身到版画史研究中来。她称赞董捷新书制作优美,气息风雅,对得起古人的心意。她期待董捷后续的新研究出版,也希望其能编著一本可支撑“西厢学”的《西厢记》版画集。
《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实拍图
对谈最后,董捷透露了接下来在版画史领域将要完成的几件事:一是要精益求精,编撰一部题为《西厢双阕》的画册,把对善本版画的再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二是要陆续出版《世界版画史经典译丛》的头两部书:How Prints Look及Prints and People;三是要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继续合作,推出《戏曲版画菁华》的姊妹篇《园林版画菁华》;四是要修订自己的旧作《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五是要完成一部新的论著《枣梨知见录:明清版画史的文献与图像》。董捷最后深情地说,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但只要兴趣在,研究就会延续,什么样的风浪都无法阻挡怀抱兴趣的学者前行的航程。
董捷看望邵大箴先生及夫人奚静之先生
董捷看望薛永年先生
据悉,发布会举行前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先生就《中国古代戏曲版画菁华》的出版题诗勉励。在京期间,董捷分别看望了艺术史界前辈邵大箴先生、薛永年先生,向他们赠书并请益,两位先生都对新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对版画史未来的发展作了具体的指导。
文/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