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新书丨贺西林《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

时间: 2022.5.30

贺西林 封面.jpg

【图书信息】

作者: 贺西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22-4

页数: 252

定价: 14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329221

何西林2.jpg

贺8.jpg【内容简介】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

【作者简介】

贺9.jpg

贺西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8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并留校任教,1995 年师从金维诺教授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研究生,2000 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15—2016 年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

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美术考古、中国古代视觉和物质文化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5 部,发表论文30 余篇,参与编写教材10部,代表作有《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合著)、《中国美术史简编》(合著,第三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

【目录】

上编 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 / 001

天庭之路: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的图像理路及思想性 / 002

云崖仙使: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 / 027

道德与信仰: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北魏画像石棺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 049

道德再现与政治表达:唐燕妃墓、李𪟝墓屏风壁画相关问题的讨论 / 089

中编 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 / 121

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图像考辨 / 122

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图像释读 / 138

“祁连山”的迷雾:西汉霍去病墓的再思考 / 155

汉画伏羲、女娲图像知识的生成与检讨 / 173

下编 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 / 187

胡风与汉尚:北周入华中亚人画像石葬具的视觉传统与文化记忆 / 188

稽前王之采章 成一代之文物:陕西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的视觉传统及其与宫廷匠作的关系 / 220后记 / 251

《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内页

【内容节选】

不论是画像石棺本身还是相关图式,皆存在一个发展演变的脉络,其连续性是显而易见的,图像传统从未发生断裂。上述画像石棺的核心价值是建立在本土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道教信仰基础上的,阴阳神、四神、升仙等图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融入域外佛教和祆教图像因素,如莲花、摩尼珠、宝瓶、忍冬、摩竭鱼、 畏兽、绶带鸟、六边形装饰图案、联珠龟背神禽异兽图案、联珠圆圈神禽异兽图案、弯月托日图像等都来自中亚、西亚。这些外来图像元素的融入,极大拓展了人们对死后归宿的想象,丰富了中古中国人的思想与信仰世界。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正是在继承和沿袭传统的基础上,整合不同视觉资源,兼容并蓄而成就的。

谈完税村隋墓画像石棺的视觉传统,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其与隋宫廷匠作的关系。隋立国后,为适应新的统一帝国的秩序,除革新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外,还依前朝故事,大兴土木,营建新都,开凿运河,盛修仪仗,并就舆服、山陵等礼仪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损益改创。在此过程中许多当朝重要臣僚参与其中,这些臣僚中不乏主掌或供职宫廷匠作机构并以自身技艺显达者,如宇文恺、阎毗、何稠、黄亘、黄衮。除上述名家外,隋宫廷将作监沿用有大量北周宫廷匠师,并接纳了部分来自南陈宫廷的匠师,或还网罗了流散各地的一些北齐宫廷匠师,包括入华外籍宫廷匠师,从而形成一支庞大且实力雄厚的匠作队伍,而正是有这样一个群体,才使隋在短短几十年内于城市、宫殿、舆服、器物等物质文化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基于学界共识,即潼关税村隋墓为仁寿末至大业初(604 — 606)下葬的废太子、房陵王杨勇墓,那么该墓的营建当是由皇家主导,并由宫廷相关匠署实施。墓中石棺体量巨大,画像丰富,雕工精湛,必出自宫廷将作监,当朝名匠或参与创绘制作,其中很可能包括如宇文恺、阎毗、何稠、黄亘、黄衮等人,这几位技艺显达者,于《隋书》《北史》皆设传,亦见相关文献记载。

潼关税村隋墓主人杨勇虽为废太子,但墓葬规制极高,超乎寻常。炀帝予兄以殊礼,乃出于政局考量,是为政治策略,意在掩饰弑兄之孽,并向世人传达宽仁之怀。营建杨勇墓乃朝廷重大事务,必落实到宫廷匠署。上述几位当朝名匠都曾主掌或供职于将作监,不排除其中有人参与营造事务。宇文恺、何稠、黄亘、黄衮是否参与,尚无具体线索可循,而阎毗诏领参与的可能性很大。 

首先,阎毗是隋廷重要技艺臣僚,主持或参与辇辂、军器等多项皇家重大创务,葆有丰富的匠作经验且成就卓著,深得帝王赏识。其次,《隋书·阎毗传》称毗“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历代名画记》亦言毗“工篆、隶,善丹青,当时号为臻绝”。可知阎毗以书画闻名当朝,是著名宫廷画家。再者,据《隋书·阎毗传》记载:“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历代名画记》亦云:“隋帝爱其才艺,令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可知,阎毗侍东宫多年,最了解太子杨勇,两人关系甚为亲密,感情非同一般。如此,炀帝诏命阎毗主持杨勇墓营造事务的可能性最大,这种安排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若上述推测在理,具体到杨勇墓石棺,其画稿很可能是阎毗主导下由宫廷画师绘制而成。阎毗学艺兼备,作为宫廷技艺臣僚和著名画家,曾主持参与了多项朝廷重大礼仪制度建设,包括辇辂改创,其不仅谙熟传统文化,且掌握大量宫廷艺术资源。笔者曾于另文讨论过北魏画像石棺的视觉资源,发现宫廷匠署内的粉本、画稿等资源存在互通共享现象,出自东园的画像石棺不仅吸纳了佛教石窟中的相关图像和纹样,同时还挪用了皇家舆辇图像。杨勇墓画像石棺画稿的创绘或许亦然,其既参照了宫廷匠署中传承下来的前代石棺画像粉本,同时抑或借鉴了前代和当朝皇家辇辂车舆装饰及佛教艺术资源。

此外,隋李和墓石棺和杨勇墓石棺与北魏、北周中土贵族官僚画像石棺相比,最突出的表现是域外装饰元素明显加大,李和墓棺盖装饰有大量联珠圆圈神禽异兽图案,杨勇墓棺盖满布联珠龟背神禽异兽图案,且头挡门楣顶端正中刻弯月托日图像,这些都是典型的萨珊波斯装饰。采用之或与主创者的文化倾向、艺术视野和审美好尚有一定关系,上述阎毗、何稠祖上皆为中亚胡人,阎毗乃粟特人后裔。再者,阎毗有机会饱览宫廷书画珍藏,很可能亲眼见过得自南朝陈的隋官本《洛神赋图》,杨勇墓石棺画像云车升仙场景何以与《洛神赋图》中云车出行画面高度相似,由此或可明之。

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整合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视觉资源,其丰富的图像纹样、完美的视觉画面、精湛的雕刻技艺,把萌于汉,臻于北魏,续于北周的融本土思想和外来信仰及其图像纹样于一体的画像石棺推向了极致,可谓集大成者。“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是对隋宫廷技艺臣僚何稠、阎毗匠作成就的高度评价,而这一评价在废太子杨勇墓画像石棺上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体现。其既是中古同类画像石棺的收官之作,也是造极之作,此后再未见有超越者。

*摘录自本书《稽前王之采章 成一代之文物:陕西潼关税村隋墓画像石棺的视觉传统及其与宫廷匠作的关系》一章,有删节

《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内页

【后记】

从198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算起,今年是我踏入美术史领域第38 个年头,执教第34 个年头,弹指间已近耳顺之年。出版这个集子,且当是自己学术历程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记得1986年在《文物报》(《中国文物报》前身)发表了第一篇短文,1987年在《文博》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之后几年陆续就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和战国画像铜器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回头看,早期的论文都很稚嫩,尚未入门。自1995 年师从金维诺教授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研究生始,才逐渐有所领悟。其间围绕博士论文选题,摸了不少材料,曾试图讨论欧亚北大陆早期青铜艺术,也试图讨论云南早期青铜艺术,但终因个人能力所限,都不得不放弃,最后选择以汉墓壁画为对象,2000 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以博士论文写作为起点,此后数年的研究多集中于汉代,兼及先秦和北朝,讨论对象包括墓室壁画、帛画、陵墓雕塑、画像葬具、随葬器物,主要是个案研究、图像考辨、学术综述,此外还就汉代视觉文化相关知识的谱系和生成过程做了梳理和检讨。近年来,我的研究兴趣和重点从上古转入到了中古,就南北朝隋唐墓葬视觉文化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仍多个案研究,但在视角和思路上都有一些变化,不再拘泥于具体图像的考证和阐释,而是尝试从跨地域、跨文化、跨宗教的宏观历史格局中揭示其视觉性、思想性及文化和政治意涵。 

本书收录了我2000年以来发表的10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时间跨度约20年。其间考古新材料大量出土,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故本次收录时对部分论文的内容和观点做了补充修正,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取名“读图观史”,意在表明本书所收论文不限于传统美术史重本体和经典的讨论,而是把考古发现的视觉遗存作为另类史料,通过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创造动机,重构历史体验,进而观照和洞悉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乃至政治史的相关问题。

30多年来,自己力感知识局限、能力不足,尤其缺乏文史功底和相应的学术训练,故没写出几篇像样的文章,甚是惭愧。本次收录勉强凑出10篇,且水平参差不齐, 倘若其中一些研究心得于学界尚有参考价值,我也就知足了。一路走来,得到不少前辈师长的教导,得到众多同仁学友的勉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深刻领会到何谓“教学相长”,他们的发问时常促使我不断“充电”。在此,首先感谢所有予我教导、与我共勉的师友及同学。另外,本书得到“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的资助,于此一并感谢。最后,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谢赵维、刘书广编辑的精心编校,感谢邱特聪先生的精心设计。

贺西林 202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