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语词与图像:OCAT研究中心W.J.T.米切尔研讨班第一期开讲

时间: 2018.5.4

OCAT研究中心发起“年度讲座”,围绕当年邀请的年度学者,陆续展开研讨班、展览、出版、专题讲座、工作坊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对受邀年度学者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相关研究领域展览全面而深入的探讨。2018年OCAT研究中心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J.T.米切尔为年度主讲学者,围绕他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也拉开帷幕。2018年4月29日,W.J.T.米切尔研讨班第一期“语词与图像”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开讲,包慧怡、陈研、高明、黄小峰、诸葛沂五位学者分享了他们对于图像、文本、写作术语、款识等方面的研究。

语词与图像,一直都是东西方美学的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就曾深入讨论过诗与画的对应关系,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在《诗艺》中归纳的“画既如此,诗亦同然”影响了数个世纪。诗与画孰轻孰重,也一直是西方学者们争论的话题,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将它们分别归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努力维护着二者间的界线,并用“比较”的方法理性地探讨了二者的各自所长。进入20世纪下半叶,“语词与图像”愈发成为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迈克尔•弗雷德、诺曼•布列逊、W.J.T.米切尔等文学理论领域的学者陆续跨界进入艺术史领域,“语词与图像”已不再局限于“可言与可见”“讲述与展示”之间的简单区分,作为语言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的一条内在界线,它同时也牵连着艺术史和符号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联动,在相对/相较的情境中彼此趋同、互容、转换。

而在中国美术史语境中,诗书画互相融合是古代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的王维绘画深受文人画家推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书画同源”一说,也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的重要框架。它不仅指出了传统汉字与绘画在起源上的共通之处,也点明了书画在笔墨运用中的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将汉字这种表意文字视作某种层次丰富的符号系统,那么书法创作的表意实践则为符号的形体运动赋予了另重生命,其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趣味。而题写的文字也摆脱了附庸地位,借书法艺术为载体而与图像产生共鸣,成为画面构图和作品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本期研讨班从东西方艺术中选取了融合文字与图像的文本案例作为发言主题。包慧怡的研究聚焦中世纪晚期英国动物寓言集中的猴、狗、猪形象,彩绘动物寓言集合自然史、物种起源志、道德训诫、寓意解经等功能为一体,成为了解中世纪博物知识的载体,也影响其他中世纪书籍中的动物形象描绘。包慧怡的研究以牛津大学饱蠹图书馆馆藏764号动物寓言集手稿为典范,结合《拉特鲁诗篇集》等手稿页缘画上的对应形象,分析猴、狗、猪三种动物在英国13-14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及其所呈现的精神世界。陈研的研究也从“书籍”媒介出发,着眼明末的孤本西厢记德藏本《会真图》,在这套版画上,刻书家闵齐伋以扇面题款的方式记录下了“庚辰秋日”,这不仅可能指示整套《会真六幻》的刊刻时间,还暗示《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年代,并纪念闵齐伋本人的元命之年。这不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借用题款时间作为纪念的首例,从创作者及题跋者的角度去看,题款时间是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以及维系他们与古代伟大作品之间情感的重要桥梁。

高明专注艺术史术语传统研究,在演讲中归纳分析了意大利美术史学家隆吉(Longhi)《弗朗切斯卡》一书中的术语,用瓦萨里的研究方法来系统校检该书的艺术术语,并将图像与词汇进行对比,揭示被“艺术科学”及“原境”研究所遮蔽的艺术史研究中的语言传统。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利用同时代的术语来描述同时代的艺术作品。黄小峰专注中国古代绘画研究,他从李嵩款的《骷髅幻戏图》与周臣《流民图》出发,从题款、题跋等文字信息出发探索古画识读的问题,也从中找到图文之间的有趣互动。诸葛沂的研究则回到W.J.T.米切尔的视野,描述W.J.T.米切尔与法国美学家朗西埃两人对于当代语图关系的不同认知。鉴于过多评论对实践语言的吞噬,W.J.T.米切尔力图构建新的图画理论,超越传统的比较研究法来论证图画的意义,将图画和文本作为整体性“异质图画”来看待,使视觉再现领域摆脱话语控制。

本期的“语词与图像”研讨只是2018年度讲座的序篇,9月,W.J.T.米切尔教授将以“元绘画:图像及理论话语”为主题,在北京举行三场系列讲座。而这一年度学术活动的总主题为“艺术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

编/张文志
图/主办方提供

关于W.J.T.米切尔教授

W.J.T.米切尔出生于1942年,本科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196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十年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英语系。自1977年起,米切尔教授在芝加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与艺术史系任教至今,被评为芝大盖罗德•多奈利杰出贡献讲座教授,曾两次在汇集了欧美诸多一流批评理论家的“批评理论学院”讲学 。因其出色的研究成就,米切尔曾荣获古根海姆研究基金、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等学术界荣誉极高的奖项。2017年,米切尔教授入选美国文理学院,晋身为美国院士级学者。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学者、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米切尔教授的研究领域为18世纪至今的文学、视觉艺术、媒介历史与理论,尤其致力于探索文化与图像学中视觉表征和语言再现之间的关系。1992年发表于《艺术论坛》的《图像转向》一文中,米切尔肯定了理查德•罗蒂所归纳的“语言学转向”的重要性,并前瞻性地指出,我们需要某种与其相类似的“图像转向”,可谓是英美学界最早提出应以图像导向的方式推进人文学科研究的学者之一。在随后出版的《图像理论》(1994) 一书中,米切尔对此予以了详细论述,也正是在这本专著中,米切尔阐释了著名的“元绘画”理论。与1986年出版的专著《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和2005年出版的文集《图像需要什么?》一起,它们共同构筑了米切尔图像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此外,自1978年起,米切尔兼任国际顶级跨学科学术刊物《批评探索》的主编。该季刊创刊于1974年,致力于艺术与人文科学的批评理论探究,被誉为 “学术界最有威望的理论期刊”(《纽约时报》)、“全球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芝加哥论坛报》)。在米切尔执掌的四十年间,《批评探索》刊载的文章涵盖了公共艺术、精神分析学、多元主义、女性主义、种族与身份、叙事学、阐释政治学、后殖民理论等众多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