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士林典藏》新书发布:一本研究文房木作小件经典专著

时间: 2018.5.23

明清家具,曾屡屡刮起海内外收藏之风,而作为这些家具配件的木作文房小件吸引人们的目光却是近些年才发生的事。在中国古典家具交易的黄金时期,它们只是交易中的“添头”或者是作为吸引新入市的买家投身家具收藏的“甜头”,这类小件不仅收藏者少,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英国资深藏家马科斯•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和妻子黛比20多年前刚步入收藏行业时就面临这样的情形,但是这些木作文房小件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二人,在一些同道的帮助下他们收藏到了不少非凡的器物,很快二人就因专精此道而闻名。2014年,马科斯为其经手、研究或只是欣赏过的木作珍稀佳作出版了精美图录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s Way(《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图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圈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一时间,该书在国内市场的供应出现紧缺。

2018年5月22日晚六点,由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策划、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中文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发布会后,佳作书局还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文物出版社、《收藏》杂志以及窄门文化,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士林典藏》作者马科斯•弗拉克斯,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中国古家具收藏家、研究学者柯惕思,中国古家具收藏先行者蒋念慈,古家具研究者、鉴定修复专家张金华作为发言嘉宾,就“文房木作小件的典范价值”进行研讨。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担任本次活动的特邀主持。另外,来自收藏界的专家和爱好者近四百人济济一堂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士林典藏》中文版,一本研究文房木作小件经典专著

发布会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首先代表美术馆和未能出席的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作开场致辞。他对佳作书局将本场活动带到美术馆举办表示感谢,对美术馆首次迎来一位来自文化界、收藏界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染多年的国际友人——马科斯表示欢迎。同时他认为文房小件作为文人的传统,这本书的出版及发布是将失去的传统与文化带到我们面前。

随后,本书作者马科斯•弗拉克斯对本书的出版细节做了详细介绍,他表示为了不将本书编排成一个标准的“收藏风格目录”(collection-style catalogue),他和其团队在编排书籍的时候极为用心,不仅在书中介绍了文房小件的历史和美学背景帮助读者与历史重连,还在书中插入不少书画作品为书中的文房小件营造出一个美学体系来。图录中选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制窗棂作为各单元之间的隔断,用来划分“赏古”“自然之气”“仕女名妓”“无常之时”以及“皇家内廷”这五个不同类型的书房以及配套的器物,试图从视觉结构上突出不同书房之间的差异。另外,书页里间或会出现一张薄薄的插页,插页上印着好看的器件局部或一些能与器件相应的画作等,印刷之精细足以以假乱真,让人一种触摸器物本身的真实感。正如,本书主要译者陈阳在2015年撰写的书评中所言:“在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末清初硬木家具收藏的黄金时期,这些作为添头的木作文房小件是如此的不起眼。但马科斯•弗拉克斯夫妇开始留意并收藏这些小件并成就了这本《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应该说,他们对藏品选剔之精,种类搜罗之全,研究讨论之深,图录编著之美,至今日尚无出其右者。这不仅是对个人收藏的总结,其富有学术性的系统研究,对整个长期不为人所注意的文房小件进行的整理,给喜爱古典家具、文人木作和从事设计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沉甸甸的资料。”

正是因为马科斯及其团队在这本图录的制作和出版工作中付诸了如此之多的心血,作为一家专注东西方艺术传播与出版的专业书店,佳作书局第一时间关注到了该书。佳作书局老板朱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最初只是觉得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s Way这本书制作精良,爱书的他常感叹“一个做书人如何可以将一本书做得如此精致!”在没有过多考虑市场因素的情况下,他一口气进了几百本回来。因为他坚信,如此内容精良、制作精美的书籍,总会得到国内读者的认可。当拿到第一批图书的时候,佳作书局便联系上了后来担任本书中译本的主要译者陈阳和特约编辑张翀,邀请二人撰写书评,对书籍做出推广。后来的读者反映无一不对此书表示惊叹。也正是这样的契机,佳作书局得以和马科斯建立起联系,同时也通过这本书开始对国内的古物收藏市场有了更为深入的接触与交流,出版中译本的念头也随之产生。因为这样一本精美图录本身就是一件藏品,中译本的出版无论是从学术还是收藏市场来看都有着极大的需求。马科斯在书籍的自序也表示:“对我而言,本书的中译本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将这一主题呈献给中国读者;同时也有助于其他人士获得更多理解,甚至重温中国艺术文化中这一丰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

如何保障中译本的出版能使国内读者越过语言障碍汲取书中的内容后,又能感受到英文原版设计上的绝妙之处?佳作书局为此考察了国内的出版与印刷行业,最终因为国内纸张种类的限制选择了在比利时印刷,这也是国内出版物中相当罕见的案例。确定印刷后,中英文字符长短不同导致的排版难度又摆在了面前,如何将书籍装帧设计上的精彩连同书籍内容一同“翻译”了过来,佳作书局在经朋友介绍和多方打听后选定了华裔设计师参与中译本的排版设计,不仅如此还与原英文版设计团队通力合作,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说,两本书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马科斯和柯惕思的两篇序言以及改版了原书的封面,英文版的封面本来是采用了华人艺术家刘欣2013年画的一幅《文人书斋》的局部,中译本将这件作品置于书籍的最后一张跨页,更像是一幅对全书的总结性图画作品。现在我们看到《士林典藏》中文版,佳作书局前后耗时三年策划组织,整个编辑团队几审几校,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书的神韵。佳作书局目标将《士林典藏》中文版打造成一部经典佳作,从新书发布会嘉宾与听众的反应以及该书在发布会当天被销售一空的情形来看,很显然他们做到了。

《士林典藏》新书发布,探讨文房木作小件的典范价值

《士林典藏》中文版作一本研究文房木作小件的专著,引起了收藏界的极大关注。书中涉及的木作小件及其审美价值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研讨会环节,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从自己的收藏经验出发探讨了收藏文房小件的重要性,他直言自己最初只对家具收藏感兴趣,近几年受朋友以及马科斯著作的影响开始对文房小件感兴趣。他将文房小件与家具对比,认为前者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的意念、情趣与矜持的特质,而《士林典藏》出版正是对这些特质的体现。海岩还回溯了中国文化从古代到全球化的当下在世界历史中所处的地位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古典传统文化是延续至今,一直未被终结的文化,依靠的就是各朝各代留下的文学艺术作为传承。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沦为了弱势文化,但现在文房小件的收藏形成一个小的热潮,正从侧面揭示了当下大家对古代文化处于高峰期的一个认同。

古家具研究者、鉴定修复专家张金华认为小型文房件和大型家具的生产形式有一定区别,以小的工作坊为主且有很多文人自己参与到制作之中。随后他从地方材质、制作工艺,甚至从粘合剂南北使用的差异问题以及考古发掘等角度为我们介绍了文房小件的地域特征。他认为,随着大家对文房小件细节研究的推进,这些物件的地域特征会越来越详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则就海岩老师谈到的古典文化问题做出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古典时代已经终结,但是留下的器物建构了我们对历史的一个想象,也保留了我们对古典的想象。随后他以语言的发展为例讲述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的白话文牺牲了古代文言文的精致性,因之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关系。所以他认为,我们现在对古代文玩的鉴赏与当时古人对文玩的鉴赏是不匹配的。柯惕思则分享了他收藏物件的一些心得,他认为木作小件中,流畅的线条、温润的手感、木料特殊的光泽,以及独特的榫卯结构是尤为吸引的。而越是素雅的东西越难得,因为比如黄花梨这种木料,本身就有优美的纹路,如果有雕刻而又与纹路不协调,反而破坏整体的美感。

中国古家具收藏先行者蒋念慈在发言中对过去20年多年文人小件的收藏历史进行了回顾。他直言20年前并没有没有“文房”这一概念,玉器、石头、铜器、木制器物等组成的文房小件被模糊的统称为“杂项”,但是其中木制器物在当时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收藏部分。但是他同时指出了未来的收藏趋势,他认为木制小件、以及一些现在不被珍视的木料将是收藏趋势。不仅如此,他还谈到了文房小件的雕花内容,他认为马科斯的书基于西方人的审美观对物件的形体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对雕花的讨论却不多,但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古代社会文字传播与教育更多的是由图画来表示,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嘉宾主持,窦文涛在研讨的过程中,也从自己的收藏经验出发,就自己对收藏的理解和对器物美的感受,与现场嘉宾和观众积极互动,为正常研讨会带来了许多主题探讨外未被发掘的深意。

研讨会尾声,各位嘉宾还就文房小件打动我们的主要特色之处,如何从不愿割爱的藏家手中买下我们喜欢的物品,时代审美与时代语言的不匹配以及我们如何欣赏一件器物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这之后,与会嘉宾还与现场观众就此次研讨会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

最后,正如马科斯在书的前言中所述:“明和清初,奢靡享乐之风大盛,世人多看重名匠之作,装饰虚张浮夸。那些朴实的佚名匠人制作的精彩文房小件,置于书房之中,抵消了世间的浮华之风。它们置于画案书桌,是保卫人们文化和审美的最后堡垒,而此种文人之‘道’,正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立足基石。”

文/杨钟慧
图/胡思辰(书籍图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