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在园林中诗意栖居,在艺术中心灵安放:“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举办

时间: 2018.5.25

号称是“苏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艺术盛宴”的第四届苏州双年展自2018年5月19日开始,便吸引着大批的艺术爱好者、观光游客前往,艺术对于城市氛围的营造之魅力自当不凡。

“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 作为第四届苏州双年展三大主题展览之一亮相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观者最初听闻“自•沧浪亭”这一标题不免疑惑,为什么要以“自”加上一个园林名字作为展览标题呢?寻着线索得知,“自”是系列展计划,这个系列要从两年前举办的“自•牡丹亭”当代艺术展说起。

2016年的“自•牡丹亭”以昆曲《牡丹亭》为引,通过当代艺术的视角,追寻了传统昆曲独特的文化身份,而策展人吴洪亮与苏州的艺术缘分也从那个时候开启,用他的话说,“那次展览是以当代艺术的方式对昆曲乃至苏州文化的一次致敬”,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时隔两年,由吴洪亮策划的“自”系列第二展——“自•沧浪亭”如期登陆。

“城市山林”的隐逸文化

“自”饱含着从哪来,也隐含了到哪里去,可看作是源自中国文脉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当代艺术表达,因此,无论是“自•牡丹亭”还是“自•沧浪亭”,其中的构思立意基本可见:策展人及参与艺术家均希望以展览的方式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寻找能量,这种能量并非是陈旧固化的,而是与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借此为观者乃至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启示与滋养,更希望成为迈向未来路途中的某些标识。顾名思义,“自•沧浪亭”就是一次以沧浪亭所归属的古典园林精神为起点,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生活美学的新探求。

“自”饱含着从哪来,也隐含了到哪里去,可看作是源自中国文脉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当代艺术表达,因此,无论是“自•牡丹亭”还是“自•沧浪亭”,其中的构思立意基本可见:策展人及参与艺术家均希望以展览的方式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寻找能量,这种能量并非是陈旧固化的,而是与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借此为观者乃至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启示与滋养,更希望成为迈向未来路途中的某些标识。顾名思义,“自•沧浪亭”就是一次以沧浪亭所归属的古典园林精神为起点,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生活美学的新探求。

园林虽作为生活场所,其精神追求就是与“隐逸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苏舜钦为园林命名“沧浪”时,或许就为沧浪亭的空间意义确立了内在静观、自我存养的基调,其精髓在于那份超然处事的文人性情。由此,沧浪亭作为一个展览生发的原点,并非局限于其本身的物化的“景观式”园林,它实为苏州园林的一个代表,代表了象征古典精神的“符号式”园林。

如同策展人吴洪亮在受访时所言,“园林的妙处在那份诗意空间背后的“出世”与“入世”矛盾中的物化”。这种直觉描绘或许会令人不自觉回忆起逛园林时的情感体验,开展前夕,艺术家、策展方等一同夜游了沧浪亭,时值初夏,雨水滴打在层层竹叶上发出沙沙响声,踏着暗夜,一行人在巧工精做的廊亭中蹑着脚步、左顾右盼,微光、草香、虫鸣、娑影交相呼应,所有感官在这个号称“城市山林”的世外桃源之中自然而然地张开。园林就像是一个平衡点——为外部世界和自我心灵之间构筑起一个缓冲空间,它不仅是安放“身”的地方,更是安放“心”的居所。

策展人在言谈中多次提到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观点“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既然是从中国的古典园林出发,狭义来看展览似乎自然携带着一些限定性,比如囿于传统艺术形式、本土的艺术家等等。但一方面如前文讨论,策展人、主办方着力于突破从古典“沧浪亭”时间性限制,链接的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着力于打破它的地域性限制,希望借以更为全球化、多元化的眼光反观中国古典园林的丰富价值,讨论园林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说:园林“沧浪亭”是古典的、本土的,但其代表的园林精神是当代的、全球的。“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展出的作品来自国内外四十多位艺术家,他们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语言,呈现了在不同维度上与园林内涵发生关联的作品。园林成为所有人、物之间的“交叉点”,展览也便在古、今、中、外不同面向穿插中构建出了基本形态。

寻找心灵的时空之旅

展览邀请了捷克装置艺术家吉瑞•许豁达(Jiri Prihoda)担任空间顾问。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空间构造与故事线索紧密联系,特别制定了“径、澄、见、宜”四个板块。初入展厅“径”区域,艺术家王冬龄的作品《竹径》瞬间将人笼罩,随即经过沈烈毅如雨滴落入水面的雕塑《雨》,观者在一片竹影婆娑、隐蔽空灵的氛围中渐渐安定下来,“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眼前仿佛不自觉会浮现苏舜钦描绘的沧浪亭景象。至此,由“径”渐渐转入“澄”,水清而静方为澄,惟清与静方能明心见性。董小明《半亩方塘》中的铁荷坚定有力、刘建华的《盈》温润如月、丘挺的巨幅水墨《水泉院》清雅大气,这些作品围绕出厅中的澄心静气之场域,转角处隐藏了“沧浪亭葫芦门”的仿制门洞,穿过后韩国艺术家许达哉的《梅花》显现眼前,而远处卢征远的装置《浪》在密闭分黑色空间内声波迭起。

“澄”之后为“见”,“看”用眼睛,“见”用心识。“见”不只是看到表象,更重要在于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此处部分,几件作品极为突出,卢甫圣《知一知二之间》的巨幅红色山水绵亘在天光照耀下的长廊,儒雅却强力地劈开视线,引领观众在前行中切换着视角,随后谭勋使用日常一次性纸杯创作的“山水画”散发着惊喜,日本艺术家井上有一笔墨飞溅仿佛恣意开放的书法《花》苍劲有力。厅中三面弧墙围绕着出一个循环的间隔空间,墙上宋冬的霓虹灯作品“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要做”暗喻着无用之用的艺术之道。这处像是大园子中间的小园子,观众徜徉在这个展览“园子”里,有景有色、有画有声,处处是惊喜,处处是感受。

最后一个部分的栖居之所为“宜”,在旅程的终结处昭示着归属,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林海钟的《沧浪四季图卷》悠悠然记录着园林清境,戴耘的《扇意解读》运用蒲扇讲着不太遥远的故事,透过漏窗处沈烈毅的《静水流石》后绕过一个回环的复廊,进到后面三间小屋,王天德的互动装置《后山图-度牒》、谷文达厚重拓片表达的风月世界、杭春晖的《被形式遮蔽的信息》几件作品在错觉空间中渐次而过,虽然无法在此复原真实沧浪亭中的经典空间“翠玲珑”,展览仍然尝试用艺术作品的精神去接近“翠玲珑”的精妙之处。

本次展览是跨界实验的,对观众来说,进入这个展览,其实是同时进入了两座并行的园林,不仅指美术馆空间中的展览“园子”,更隐含了心理空间中经历的虚拟 “园子”。面对虚拟的园,展览还用了现代科技的方法把它具象化了——展览邀请了心理学家刘正奎参与支持,观众可佩戴生物反馈设备手环,采集到的游“园”的心理变化数据以算法输出,与艺术家陈琦的最终通道处的装置《时间简谱-无处来去》作品进行交互创作,观众在观展后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游“园”心绪的“沧浪之水图”。

展览作品之丰富庞多,此处难以言尽。“曲折离奇、目不暇接、惊喜连连”或许是观众的直接感受,这与开篇时提到的逛园林的感受完全一致。策展人吴洪亮明言:“或许观众看展时会有点小迷糊,这其实就是园林带给我们的感受,可以看这里也可以看那里,走几步就换一个景,移动方向又是一个新样子”。观众寻找眼前的景,观照的是心中的景。

本次展览从古典园林代表“沧浪亭”生发出故事,不仅为观众开启了一次时间和空间中多维度的寻找心灵之旅,也提供了一种我们面对古典文化的创新态度和构思范式。苏州大多数“文人园”的特征如白居易的诗中描绘“……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沧浪亭的“亭”来自“停”,提示着我们在凡尘琐事的牵挂中,偶尔也要“出世”,也需要休憩,园中的这些置景便是心灵安放的境地。但,“出世”不是逃避,为的是使人在重新面对“入世”时多一些重启的能量,这也才是“沧浪”精髓的超然精神之所在。

吴文化的当代价值

本展览作为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三大主题展之一呈现。双年展以“传承与重塑”为主题,2018年5月19日上午于苏州中心举行,展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文化艺术活动包括主题展览、学术交流、艺术教育、产业发展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内容。

展会期间将推出雕塑、绘画和设计三大主题展览,其中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秘书长尚荣为“美我时代、命运共同——第四届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策展人,展览将继续在李公堤文化创意街区举办,征集近两百件青春洋溢、风格多元的雕塑作品,同时邀请国内外雕塑大师及青年雕塑家们汇聚姑苏,通过互动共襄艺术盛事。

设计展由世界著名艺术设计大师Marc Fornes担纲策展人,展览将在苏州中心举办,整个展览以设计为总概念,以艺术的角度阐述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家具家居设计和工业设计四大类主题,集结全球多位顶尖艺术家及设计师共襄盛会,融入诸多中国与苏州本土文化元素,既有国际化地标性艺术品,又有观赏性和点缀作用的小品,并独具匠心设置了与整体活动相呼应的艺术化互动设施。

据悉,本双年展将持续至6月19日。

文/张译之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