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6日晚六点半,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部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讲座“越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开讲。本场讲座主讲人为法国知名艺术家法布里斯·海博(Fabrice Hyber),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助理高高。法布里斯·海博以照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他自1981年至今创作的代表作品二十余件,并讲述了他的创作历程及艺术生涯的发展轨迹。
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高高首先对主讲人做简短介绍。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海博(Fabrice Hyber)现年56岁,1961年生于法国吕松,1997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中获得金狮奖,他一直活跃于世界艺术舞台上,参加了诸多国际艺术活动。目前在巴黎工作,当下正在中国参与由法国驻华大使馆与北京艺术8共同策划组织的“中法文化之春”文化驻留项目,将在中国驻留一个月。
此后,法布里斯·海博表示,本次讲座将向大家展示的是“”从自己三十余年艺术创作历程中精选的关键作品”,这些作品或说明了他创作思想的转变,或能够很好地展现他的创作过程及艺术理想。海博期望通过呈现这些作品的照片,让中国的观众对他所做的艺术实践有大致的线性认识,从中了解他的艺术主张、创作过程与创作理想。
海博向大家展示的第一件作品《一平方米的口红》(1 m2 de rouge à lèvres)创作于1981年,那时他只有19岁,在进入美术学院之前他曾在高等商业学院中学习数学专业,他时常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思索着艺术与美是否能够被量化测量的问题,于是便着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一平方米的口红》。这件作品的构思看似很单纯,呈现给观者的仅仅是涂满了口红的一平方米画布,但实际上,作品暗含着两点价值:其一,它是一件时至今日都没有被画完的作品,海博依旧会用口红继续在其上涂抹,让作品始终保持未完成的状态,令时间赋予这件作品不凡的意义与流变的价值;其二,这是画家寻求工厂赞助合作的第一件作品,由于这件作品的成功,给予了他灵感,与工厂跨领域合作的创作模式被他沿用到后来的众多作品之中,促使他在创作中进一步思考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艺术品的社会意义。这两点暗含价值像标签一般成为了“海博艺术品”的特性,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中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贯穿起的创作历程。
接下来,海博介绍了他的作品《Peinture homèopathique n0》(1986年开始创作),这是一件拼贴作品,类似逻辑线索的导图,他将自己基于瀑布景观所联想创作的小幅作品粘贴在一张白底板上,随着他创作的小作品的越来越多,该作品中的元素也就越来越丰富,连艺术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小创作,所以这件作品整体上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两年后,他创作的《微量疗法》(Peinture homèopathique n1)同样是由205幅小画拼贴而成,他甚至发现没被成功固定住的树脂材料在画面中呈现的流动状态更切合地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流变”,即作品呈现出来的不确定性。
除了二维作品,艺术家还对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探索,1989年海博创作了雕塑《L’homme de Bessines》,雕塑的材料由铜、银和废弃物构成,创作灵感来自于艺术家对自己60岁时样貌的幻想。该雕塑作品周身布满孔洞,洞中会有水流出,作品同样象征着“流变”主题。后来这件作品被艺术家批量创作,遍布展览于法国各个城区,成为了艺术家的知名度较高的代表作。他还举例:1995年,其作品《Feminin Masculin》在展出时,工人依旧在依照艺术家的想法不断地施工、调试作品,让作品始终保持未完成性和不可知性。
除了追求“流变”的艺术理念,海博还向大家介绍了他在艺术创作中尝试的跨领域合作模式。海博自述:在产生了用口红创作第一件作品的想法之后,他发现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以支持自己完成创作实践,毕竟一只口红只能涂画10cm2的画布,而他要完成一件1m2的作品是需要一定成本支出的,于是在计算了所需之后,他给一家口红生产厂家写了一封信,并成功获得了口红赞助,这次创作经历启发了海博,令他开始思考如何与工厂厂商合作完成作品的问题。
在1991年,海博在创作作品《世界上最大的肥皂》(The World’s Biggest soap)时同样面临着缺乏资金与原材料的困境,也同样在得到了马赛肥皂公司的肥皂赞助后成功完成了作品,相似的经历再次发生,坚定了海博继续与厂商合作的想法。该作品最初的展览地点被他设定在非洲与欧洲的各大卖场、超市之中,彰显着艺术与商业的密切关系,在产生了轰动效应的同时,海博持续与工厂合作的行为自然受到了非议。然而,面对商业已经无孔不入的社会现状,艺术家即使抱有高度警惕性,也无法做到让自己的艺术创作历程完全与商业社会的发展并行不悖,于是海博选择了接受现实,积极尝试,让艺术品在商业生产的辅助下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这可能与他曾今在商学院求学的经历有关。
海博继而讲到他所建立的公司——UR(Unlimited Responsibility)无限责任公司,是他运用艺术手段进一步对商业社会的触探;1995年,他的作品《大卖场》(Hybertmarchè)在巴黎现代博物馆展出,展览现场类似一个大型卖场,所有作品像商品一般被摆放在特制的一百张陈列桌上。该陈列桌上是海博在咨询了资深卖场摆货员的意见后特别定制而成,以刺激观者的消费欲望。展览最后一天不收取门票,海博将展场中的所有展品兜售一空,明确证明了其纯艺术品的社会价值和商品价值。
与厂商合作的成功案例令海博萌生了更多跨领域创作的想法,近年来,他开始与科学家及各领域的学者合作,并收获到了更多元的创作实践成果,目前,海博致力于为更多的青年艺术家与青年商学院学生、科学院学生提供的合作机会,以帮助更多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开拓思路。同时,海博来越来越重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乐于让观者参与创作其中,增加艺术作品的“流变”性。《方球》(Square ball)就是他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作品,观众可以在游戏体验中赋予作品新的意义,这是他要达到的效果,未来,谁也不知道世界变成什么样,更没有知道艺术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因此,海博在艺术中的积极探索、大胆求知的行为是值得青年艺术家学习的。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中,法布里斯·海博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如何构思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对在场的青年艺术学子有很大的启发与激励。尤其是他与科技家、学者、商人的跨媒介合作案例,很值得青年艺术家借鉴学习,令现场观众收获颇丰。
文/王宇彤
编/林佳斌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