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下午两点,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博导大讲堂第十三讲“水墨之路”在研究生院博雅报告厅开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刘庆和担任本次讲座主讲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担任本次讲座主持。
讲座主持人葛玉君首先对刘庆和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以及他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刘庆和与陈淑霞、刘小东、喻红等艺术家同为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现实社会有着近距离的观察。刘庆和一直以来非常地关注现实,关注当下人的生存体验,以及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共振关系。从他80年代以来的作品可以看到其对都市文化的一种迷恋。讲座中,刘庆和结合自己的作品,从这些年思考的“水墨创作中的时代烙印”“都市情怀和题材跑调”“隔着现实所看到的传统”“符号加身到意欲摆脱”“止步或倒退”“束缚下的舞步”“丢弃下产生的希望”等七个关键问题入手,将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中国水墨发展进程和当代艺术发展的“水墨之路”娓娓道来。同时,他也略论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讲座一开始,刘庆和对自己水墨风格的形成过程做了简要的阐释。他认为自己水墨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时间段,但是当一种风格形成以致观者一眼就能识别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时候,他就会停下来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他今年新作《摸石头》的一个真实写照。
刘庆和成长于文革后期,文革对他那一代人来说像一个巨大的图章盖在后背,有的人觉得痛苦,有的人觉得如同纹身一样。但是刘庆和走过其中的感受并非如此,在他看来文革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际遇,正是因为文革给人提供了一个大而空的时代,才有了他今天的艺术家身份。和现在年轻人表现文革、消费文革的作品不一样,他认为的系列作品“白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回望自己走过来的路径,包括家族的变迁、社会的动荡,是“水墨创作中的时代烙印”。
青年时期的刘庆和在天津接受了传统的水墨艺术教育,这期间他除了临摹一些优秀的前辈画作,还会自己进行写生创作。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学习后,他开始接触西画并受到民间美术的影响,按部就班地学习和进行一些主题创作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但到了90年代他开始打破传统,围绕起都市人们的生存状态展开一系列艺术实践。这种在主流题材环境下开的小差,他称之为“题材跑调”。在表现这一题材的时候,如何在表现现代人生活的同时,又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在人内心深处的感动,刘庆和称之为如何“隔着现实看到的传统”。他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隔着现实生活所看到的传统,另一个是隔着现实主义绘画,从其画面中感受到的传统。所以,刘庆和对传统是有隔膜的,这层隔膜就是现实生活和现实主义绘画。因此尽管他对传统是由衷的爱,但又是有节制的爱,所以他反对在运用传统的时候将传统符号化。那如何表现这类作品,这样的作品又如何感染观众?刘庆和提到自己1988年创作的作品曾使用工笔和没骨法以及一些西画法,但画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反思这种方式的缺陷,于是改变方式创作了《王先生》。总的来说,无论是本科期间的丙烯画、工笔画、铅笔画等,还是研究生期间投身的水墨画,刘庆和在此间经历的是一个表现都市符号和都市题材与自身的契合过程。
“当有人在描述你的画,就说谁谁谁画的怎么样,用语言能够几句话就能把你讲的很清楚的时候,你的绘画本身的语言的魅力几乎就是去了。”刘庆和认为当艺术家能被人用语言描述,能被人轻易归纳为哪一类的时候,就是一种“符号加身”。他直言这也是自己为什么在一段时间不想提“都市水墨”的原因。他认为当艺术家还在用题材来表现创作时,就是给自己铸成一道墙,不容有他人的话语参与进来。因为就绘画而言,有很多东西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清楚的。而过早的规定自己,让自己遵循一条道往前走,会导致一些敏感、最鲜活的东西丢失掉。他提及即将于本月15日在武汉合美术馆展出的“刘庆和:同尘”个展就是一个策划周期较长,但是最终的成果与最初预设的展览方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并没有规定展览一定要成一个什么样,最终走上一条意外的路径,给了自己很大的惊喜。
2010年,刘庆和在本色美术馆举办展览“浮现:刘庆和苏州计划”,展览运用了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现画面的立体化效果,给他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将这个展览视为自己心路历程的一个节点。 在此之前,他会竭尽自己的努力往前走,这个展览也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做的。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同时他感受到自己所想、所做其实并不一定要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所以展览后刘庆和开始往回走,走到比较早、比较朴素、比较原始一点的写生状态。因为他觉得在一定尺幅内的绘画完全将自己情绪化的东西表现在画面上,让人感知到。他认为自己获得的这一认识是消极的、退步的,是带有一种循环的心里感受,他称之为“止步或倒退”。从2010年到2013年,刘庆和一直有着这样的心态。他发现自己往前走走,突然发现静下来、慢下来之后,会觉得很多以前不太在意、不屑的东西,原来就在身边。
在展览“浮现”之后,刘庆和回归自己擅长的水墨绘画。2013年他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个展“向阳花”中展出作品《新发地》,画中描绘了城市边缘化的一些人。这件作品将在“刘庆和:同尘”个展上被安放在一个6米高的展厅展出,在这个被命名为“粉墨登场“的展厅中,每个人都在这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每个人看待弱于自己角色时都觉得自己更高一级。刘庆和认为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在被规则约束的时候,同时自认为还在享受规则,这样一种宿命性的,无法解释清楚的一种感受,这也是即将在合美术馆开幕的展览意欲表达的一种感受。他认为,当生活到了让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感激规则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了。来自于自我心理上的束缚可能是真正的束缚,因为你自己看不到,它潜在你内心深处,不动声色的阻碍着你能做出的正确判断,这就是束缚给我们即今天的快捷的生活所带来的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他称之为的“束缚下的舞步”。
“人能够负重多少,其实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真正放下身上多余的和丢弃所谓珍贵的是个难以把握的事情。在今天我们要牢靠地把握着很多的也许就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当代的含义是要在传统面前树立的‘反象’,这就同时让传统固守在自己的说道上了,从大局来看,这都是在各说各话,当代也好,传统也罢,成为形象的符号化的外在怎么可能不阻塞艺术的直觉的感知呢。”最后,刘庆和谈及如果话题要涉及传统与当代的问题,那对他而言,生活在今天的时代,现实社会就是他的肉身,传统文化、传统经典就是他的脉息。在他身上这两种东西纠缠在一起,根本不存在对立。这是此次讲座中他讲述的最后一个话题“丢弃下产生的希望”,也是他对水墨艺术中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一个自我认识。
文/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