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传神写照,塑像铸魂:“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举办

时间: 2018.6.25

忻东旺1963年出生于河北康保县忻家坊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自幼经历贫寒与艰辛。年少时,他走村串巷,靠画“炕围子”维持生计。因酷爱绘画,他在艰难环境中竭力追逐艺术梦想,以顽强进取的意志及艺术天赋,一步步迈入崇高的艺术殿堂。2004 年,他作为优秀艺术人才,被引进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这十年,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盛期。他创作了众多以农民工及各色社会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再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纹理及生动表情,触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及情感深处,获得美术界的赞赏及广泛的社会关注,被誉为一个“时代的肖像”,不幸的是,2014年1月忻东旺因病离世。为怀念这位热忱的艺术家,2018年6月24日下午,筹备两年之余的展览“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正式举办,精选了这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92件作品。

6月24日下午1点半,展览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开幕式现场热闹非凡。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著名艺术理论家邵大箴,著名油画家詹建俊,著名雕塑家田世信,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展览学术主持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党委书记马赛,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展览策展人曾成钢,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健,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范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忻东旺教授夫人张宏芳女士及子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各委员会委员、艺术界、文博界嘉宾、清华美院师生、来自忻东旺教授家乡张家口等地中学生共6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冯远、曾成钢、邵大箴、许江、鲁晓波、张宏芳、谢维和先后致辞,现场还举行了忻东旺教授作品捐赠仪式,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教授主持。

以体验和观察为时代肖像

忻东旺画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就像画他自己的记忆、经历和身世。正如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评:“在忻东旺的艺术中,不仅拥有民族气质、文化关怀,还具备当代关切与时代精神。他始终关注于当代的人物,以当代情怀、当代思想描绘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那些浮沉挣扎、顽强生存却又时常被遗忘的普罗大众。他的作品构成一个非常丰满的世界,他则为这个世界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精力与体力,那些塑造鲜活形象的过程,也是呕心沥血地将自己对生命的热忱投注在作品中的过程。”

他的情感贴近乡土和农民工群体,即使当他在艺术上已负盛名之时,他依然背负画具在农家炕头画乡亲,画工地上的劳作者。他再现的一幅幅有着泥土般拙实的普通人物肖像,不华美,不悦目,却让观者为之动容动情。他有极强的“写生”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是与油画技巧有关,更是内化于心的艺术理念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他直面自己身处的当代生活,写生命,写生意。他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呼吸与共,没有游离在被画者的生活之外,“观察”和“体验”对象的生活,与被画人物同喜忧,同命运。他经历过从农村到城市的艰辛历程,尤能体味打工者铺盖卷散发出的汗臭味,他从中嗅到生活的真滋味,他要表现出铺盖卷裹挟的人的温度。

东旺的艺术已誉满国中。他是我国改革年代美术界崭露头角的优秀才俊之士:我在这里想重书一笔的是,他是作为穷乡劳动人家之子选拔和培养出来的新生代知识英才,这个时代和人民的土壤的气息在他的艺术中鲜明地显露出来了。油画在中国发展到第四代就有了像东旺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鲜成果,这是多么令人鼓舞!

——钟涵

忻东旺成长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他幼年的乡村记忆,和他青年期之后所遭遇的乡村剧变(迅疾的大规模的乡村城市化、现代化等等)是他整个的生命经验,而不是几代城市知识分子画家的所谓“体验生活”,因此,他画农民不需要种种高尚的道德理由。他所做的事,便是怎样以他饱满的草根记忆(包括只有农民才能切身感知的、由草根进入都市的生命过程),一笔笔实现为他所向往的油画。

——陈丹青

油画创作里的中国气象

忻东旺深研写实油画的精髓,同时又背离了写实油画惯有的面貌及表现方法。他的写实油画常常是略带夸张变形的,他画中的人物,大多身材粗短,手脚粗大。这是汉代陶俑、晋祠的宋代彩塑、双林寺天王像等民族民间艺术给予他的启示与濡染,他将中国艺术意象造型的方法,以及传神写照、相由心生的传统绘画美学观引入油画创作中。与其说他画的人物“变形”,而不如说他在刻画对象时因“得意”而“忘形”。画面形象的生成,或者说“变形”的产生,往往出之偶然,超越感官经验,是心灵感受及情感涌动的投射。

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对忻东旺有着很大影响,他后期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明显的,这就是他的文化基因给他带来的东西。所以他的作品既是当代的又是古典的,就在于他把古典的一些造型手段和当代精神结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油画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靳尚谊

在艺术本体的追求上,他通过人物画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理念,如“相由心生”“写意”这样的理念,这是他为中国油画发展所做出的一种成功探索,他所达到的水准给我们的油画艺术提供了艺术追求方面的重要参照。这些都是中国油画所共有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有很多答案,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忻东旺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这就是很大的贡献。

——詹建俊

展览一同展出了忻东旺平日的随笔、书信等等,如他所言“在我的造型中是把自然的形态转化为感受当中的“情态”。“形态”是物象的客观表象,而“情态”则是艺术家心灵感悟的结果。” 他的创作实践,不只是丰富和拓展了写实油画语言,更是对作品精神力量的强化,实现艺术语言和精神性表现的高度统一。他在中西艺术的互融渗透中,为油画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象及品格,做出了令人称道的可贵探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业绩。

真至诚的艺术追求

写实主义的精髓也在于对“人”——抽象的人类与具体的个人的人文关怀中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忻东旺注意到作为欧洲传统艺术的重要部分的写实绘画,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人文精神理念,这使得它超越单纯的模仿,上升为表达心灵与信仰的艺术。在忻东旺的作品中,芸芸众生呈现出真实的生命状态,以其静止的神情与姿态获得了中国传统佛教造像的凝重,在这些普通之极的城市边缘的小人物身上焕发出神性之光。

——殷双喜

在忻东旺的笔下,既没有高大的英雄(他对人物的“缩身”和“矮化”处理更强化了人物的边缘、弱势、甚至卑微和自私的一面),也没有抽象的代表性和典型化的人,而只有具体的、有名有姓的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他为他的地处偏远农村的父老乡亲、为浪迹城中的农民工兄弟、为一筹莫展的下岗工人建立起一个形象的长廊。留存在这里的一个个形象,将不仅是中国油画史中的杰作,也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

——贾方舟

不少嘉宾在发言中都提到忻东旺艺术创作的一个特点——真。忻东旺在《随笔》(2009年)中写道:“艺术家必须能在平凡中感动,在困顿中觉醒。视觉艺术的创造并不真正依赖于眼睛,而是依赖于心灵。因为视觉摄入的只是图像,而只有心灵才能解读图像信息的密码,这也是肖像与照相的根本区别。肖像的意义不在于形象存在的本身,而在于形象所负载的精神含量。”

在教学生涯中,忻东旺也以身作则把写生创作引入课堂,他与学生们一同画模特。从起稿到最后完成,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他整个写生创作的过程。这种身体力行、以身示范的教学方法,有说服力。他不经意“宏大”,相反他十分在意和用心于画面细节。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敏锐感受,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倾注在画面形象每一处的细微表情中。他的现场写生,让学生理解生活形象如何转换为艺术形象,“美”和“创造”是如何在至真至诚的点滴的艺术劳动中显现。他希望自己的绘画表达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民族的气质、当代文化的深度,以及人类审美的教养。他追求的艺术理想及境界,不是口号式自我标榜,而是躬耕亲为的艺术实践及生命觉悟所得。

忻东旺是中国当代油画界的一座丰碑,艺写人生,怀情不尽。忻东旺的艺术在传神、达情、表意中使我们与所处的这个世界更加贴近,其艺术成就与历程为在承传与创新上从容自如地走向了一个宽阔的境界,为当代美术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忻东旺以自己勤奋的汗水及艺术天赋,换得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美术界高度一致的认可与推崇。生命有时,而艺术无限。尽管东旺止步于华壮的年岁,但他艺术作品中涤荡着永无止境的生命律动,这种生命力将在中国当代油画的进程之中始终熠熠生辉、充满蓬茂。

据悉,本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8月8日。

现场采编丨张译之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8年6月24日至2018年8月8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展览总策划:冯远
策展人:曾成钢  杨冬江
学术主持:刘巨德
策展助理:周爱民  王晨雅 
展览设计:王晨雅
视觉设计:王鹏
展览执行:莫芷  丁荭  王之纲  张明  孙艺玮  刘雅羲  杨晖  钟子溦  兰钰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油画学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忻东旺的艺术和人生,近乎一种传奇,在清华的十年是他艺术创作的盛期。本次展览精选展出他不同时期的作品92件,包含众多以农民工及各色社会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再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纹理及生动表情,触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及情感深处,描绘生活,描绘生命,获得美术界的赞赏及广泛的社会关注,被誉为一个“时代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