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共青团中央美术学院委员会、中信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相马记-侯炜国的第三十三种刻法》新书发布会在中央美院青年空间举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华祥,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曹庆晖,央美学生工作部部长郭丽,艺讯网中文版主编、助理研究员朱莉,东陈设计工作室《相马记》书籍设计师王东琳、陈翊君,艺术策展人段少峰,艺术评论家高祥恒,艺术评论家宋金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博士杨肖,单行道画廊负责人张娟,央美民乐社王正红、明尚华老师及民乐社同学,《相马记-侯炜国的第三十三种刻法》作者、艺术家侯炜国出席新书发布会,与诸多观众齐聚一堂,讨论并且梳理《相马记》这本书的的记忆和故事,也对书概念本身及侯炜国的艺术创作展开讨论。
王华祥
首先就是它书名,就能看到炜国他野心比较大,我32种刻法,他33刻。加一数字,然后就把我取代了。
其实版画系教学是比较活的,版画系教学结构中的传统不是一个口号,传统是一个正在实践当中的行为,是我们的粮食、蔬菜之一。但是版画系又是一个特别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一个系。这个可能跟我们几代版画人创办的版画系有关系,比如李桦先生第一个创办版画系,版画系还有很多大师比如李桦,古元,黄永玉等。32刻其实是20多年前我在中央美院在版画系开设的一门课,最早是开的进修生、本科生的课,那时候还是比较单一的传统,后来慢慢影响到了全国。
炜国到了版画系,他首先是从学习基础过来的,画写实,然后画油画。所有美院学生都上过基础部,都是从考前班大盘基础部,那么到了版画系之后,我们就要让他离开写实,离开拴马桩,就离开传统。离开传统为了什么?要走多远?老师不做设定,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很有责任心,就怕学生走远走丢了,对吧?怕学生走丢了,走得没影了,怕控制不了,我是主张不控制,控制他干什么?要滚多远滚多远。所以首先从态度上就是这样。
其实32刻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第一解决了现代主义课本里的缺失,我们拿写实手段去模仿现代主义,其实模仿毕加索,模仿基弗容易的很,你画写实模仿别人还不容易吗?对不对?什么造型都能模仿,写实干的事情就是模仿,所以它可以模仿一切。但是会模仿不等于创造,就是说我们今天的很多科技的东西也是模仿,我们直接就拷贝别人对不对?我们就成错觉,以为这东西就是我们的。
炜国的新书发布会,其实也是传播思想的一个机会。因为我们画画的人其实往往是传播技艺,而不是传播思想。以为思想是启示别人的工作,其实在恰恰相反,如果说什么是当代艺术,大概就是传播思想为第一责任。如果说什么叫古典艺术,就以传播审美和技巧为第一要素。所以古代的艺术很好,看你的天赋,看你的感觉,看你达到审美的高度。
炜国他是如何从一个基础部写实的学生,变成一个经历了现代主义的32刻的?这个32刻,首先是木刻32刻,然后变成了铜版的33刻,然后就变成了他装置作品的33刻,书本的34刻,人际关系的35刻。他从毕业到现在做了好些展览,结交的人越来越多,然后走的越来越流畅,就是已经把生活当成一块板子,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刻。我觉得炜国对于版画系的学生和对其他的人,对我,都是有启发的。就是说我们在画布上,作茧自缚时间太长,我们不知道如何通过第一刻达到第二刻,达到第三刻。
张子康
今天特别开心,我和炜国认识不算太久,也是到了美院之后才认识的。一个是炜国他的作品很打动我,并且他从做人上也是做得很好,很平和,没有艺术家那种特别自傲那种感觉,所以说我觉得他这个人非常好。
我看了《相马记》这本书,我觉得做得非常的好,这本书做得好的原因是出版的这种参与感,超越了我们一般的出那种图书的一个概念,炜国的这个书我觉得做出来以后又是一个艺术品。其实做书跟做展览有点像,有时会做成一个成果展,比如说,这个书他把他的成果积累起来,这是一种做法。另外它会具有一个学术性,我觉得它和做策展一样,展览不只是一个成果,它是有思想有观念的,呈现给大家一种艺术自身的观念和它的内涵,通过体验能够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深度,其实跟做展览也是这样的,它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相马记这本书不仅是把他创作成果罗列到一起,炜国把他做成了他另外一个作品。
原来你了解一个艺术家,看到一个作品,你只能了解他的一个点,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去了解过程的时候,往往一本书的作用特别重要。
有实验性的这样的一种艺术图书,其实它并没有好的市场。所以这个时候中信出版集团能够跟艺术家共同的来完成这样一个事情,我觉得也是出版社的一种追求,这也是能够促进我们出版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觉得《相马记》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体验,可以让大家找到一个很好的一个发展的方向。另外也可以给我们美术学院的这些艺术家,我觉得提供一个艺术的另一个思考点。其实通过书的出版,首先是艺术家他进入了个人梳理的阶段,然后他又加进了一些批评家或者另一个设计师和编辑的介入,或者是文化学者参与进行共同来梳理,梳理过程就是一个文化整个思考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觉得很重要。它可以连接很多的知识点,也可以打通很多的界限。
版角料是他从生活里发现的一种跟自己亲身体验有关系的一种材料,用它来进行创作,这个创作方式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它原来创作的一种方式,或者是拓展了它创作的思路。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做好了,也是他艺术创作的体验过程,所以这还是非常重要的,也特别祝贺他们吧,祝贺炜国,祝贺出版社在这一块做出的成果,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曾孜荣
大家下午好,我是2007年跟张子康馆长在今日美术馆合作,当时我分管出版这一块,张馆长其实给我推荐过很多的书,我也不是都有办法帮他们出版,但是当我看到炜国的书的时候,看到他的作品时眼睛一亮。
今天这个时代有大量的书籍和图像,我们每天要阅读大量的信息。我们做出版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每天看到无数的图像,我们怎么选择?什么样的图像是值得去出版的?
中信集团领导曾说过,关于出版要有一个自己的“定义”,做这个事情的定义是什么?后来我想了半天,我就是想在视觉的森林里面寻找美学的黄金叶子,这个黄金叶子是我觉得值得去分享给读者的,所以张馆长推荐炜国的书给我们认识的时候,一看,这就是一片黄金叶子,我为什么认为它是黄金叶子?这里有几个方面,当然可能也是我个人的喜好,第一个我是觉得他的作品很浪漫,就远看很漂亮,但是近看又好像什么都不是,用的边角料,很粗糙的。然后马上就想到庄周在逍遥游里面有一句话,野马也,尘埃里,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又是一匹野马又是尘埃。他怎么就神奇地组合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挺文艺,挺棒的。第二个我又有点震撼,他的马都是血淋淋的,好像剥了皮的样子,视觉效果上,我们见多了漂漂亮亮的马,有毛发俱全的。但这种真正敢于直面这种血淋淋的视觉效果也震撼到了我。然后当他再给我看一部分稿子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挺创意的,很跨界。
他一直往现代主义的方向在探索,由于很多的跨界尝试里面都有拼贴的艺术,最后组成的作品看上去我觉得更像是装置,他没有画地为牢。
素描、版画、装置什么的,这都是手段,其实最重要是你从哪个手段上去呈现你的作品,表达你的思想。王老师刚特别强调的就是传统艺术是呈现审美和技巧。那么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更强调观念,我觉得他很好地去做到一些事,而且是真的耐心。所以我作为出版人当机立断说,我出了。
陈翊君
炜国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他非常认真。
这本书在设计的时候并不像做常规画册,资料齐全直接开工。在不断的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许多丰富的想法。每当需要新的内容和素材补充时,他总能第一时间的响应,就像快递员一样,也许他也是继承了马的迅捷。
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没有过想法的不同,他也总能听取专业人士建议,听设计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并大部分接受,这是难得的。真正有胸怀和格局的人才会听取不同的意见,并最终落实。
说实话,能遇到一个人,把一本书作为一个永不闭幕的展览,作为作品的一部分来认真审视和对待的人确实太少了,相比起来,凑合的人太多了。在《相马记》中,设计和艺术是相通的,就是认真诚实的面对自己的的作品。
很有幸能和炜国合作一部作品,期待炜国在未来的道路上如骏马一样风驰电掣。
郭丽
今天是重阳佳节,所以我今天一早就看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其中有四句话我觉得跟我们今天现在这个场景特别的贴切。他说的是“尘世难逢开口笑”,我们很难相逢到我们今天聚在一起,我们也笑得很开心,然后“菊花须插满头归”,今天我们就不带菊花了,已经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了,然后“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余辉”,今天也有二锅头,只不过是我们侯家的二锅头,然后不用登临,现在余晖已经开始出现,但是我们北苑没有山,咱也没有办法登高,可是炜国给我们精心准备了纸飞机,我们可以用它来放飞我们的心情,那么这是这四句话。
炜国拿这本书到办公室给我看的时候,我的一个最强的感受就是我说炜国你做这个真的太好了,因为说实话每月这么多展览,很少有时间去看,因为行政事务比较多,所以展览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当这本书来到我桌子上的时候,我就发现炜国是把一个展览变成了一个随身的、便携的,而且是能够一对一对话的一个展览,他把展览放到我的桌子上,所以我特别的激动、特别的兴奋。
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视频《相马记发布会视频》,也是炜国找到了姜文导演纪录片的剪辑师刘恒,也是我们美院的一位毕业生,剪了一段非常有力的视频,所以今天真的就是九九重阳佳节,然后天时地利人和,也感谢炜国还有他这么多的师长和朋友给我们今天做了一个文化雅集的一个加持,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新闻发布会,祝贺炜国,谢谢感恩各位他的师长,谢谢大家。
王正红
如果说一个人走在大街不认识我,可能就不是美院。就这种人特多,我去别的学校走大街,突然有人就对我说:“王老师,好!”我都不认识他,他认识我,我认识人是特别多,别的都不说了,我只说一句话,我今天非常成功的从一个绿叶变成了一个伪装成的黄金叶,谢谢。
朱莉
起初我对侯炜国只停留在见过并且认识他作品的阶段。他最近给我送来自己的这本书,我开始对炜国有了近一步的认识。光是看这本书的制作我就感受到了侯炜国对待事情认真的态度,书中收入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相关文献档案,有访谈、专稿等,是一本单纯的展览图录所不能媲美的;书籍的设计也是用尽心思,不仅收入了一些笔者的手稿,还在书籍内页中间隔插入了有质感的纸质打印图,整本书真的做得很用心。我觉得这是一名青年艺术家对自己应该有的态度,值得每一个青年学生学习。
侯炜国来自版画系,他很聪明,从版画的本质特征出发进行思考,版画本身包含了复数性和印痕属性,侯炜国用版角料创作《相马记》正是基于版画的复数性形成的印痕碎片,但又因为版角料本身的偶然性,所以侯炜国的版角料作品又变得不可复制,这是侯炜国目前取得的成功所在。语言即观念,他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这也是侯炜国作品值得讨论的一个重点:他的作品在必然性与偶然性、逻辑与现象之间游走,又融合了实验感和版画学学术探讨等多重纬度。
候炜国的幸运我觉得还得益于他自己的主动、善于抓住机会的个性,以及给予他帮助的人。首先是他的导师王华祥的传道授业,其次是2016年给他策展的曹庆晖老师。我看到曹庆晖与侯炜国的一次长谈文章中,曹老师通过观看侯炜国的作品并了解他的想法后,提出“相马就是相自己”的阐释,最后炜国根据这一阐释将展览当成作品思考,成形了2016年他的个展“相马记——侯炜国的第三十三种刻法”,也就是今天这本新书的标题。
曹老师在帮助侯炜国策划2016年展览时说过:“艺术家如何在美术馆实现自己作品的意图,这是一个在目前教学中触及不多但亟需实践和研究的课题。”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完美的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作品,是一次在立体空间中再创作的过程,这其中策展人的思路引导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家的实践和领悟却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看来,2016年侯炜国的个展以及这本书籍的出版是他职业生涯的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么如何再超越目前这个小高峰,如同“相马记”这一主题,最关键的不是“马”,而是“相”,伯乐在苦苦找寻良马时,马也在等待那个伯乐的出现,“相”是一个相互的行为。未来,期待艺术家借用更有趣、更有实验感的材料、内容、观念来唤起自身的内省与关照。
张娟
这本书的完成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是旁观了的,虽然知道中间一些细节,但是当我拿到书的时候还是很惊艳的,我觉得超出了我对一本书的这种品质的想象力,炜国真的是用作作品的状态和精神来做的这本书。书中他自述里面有一句话,他称自己是一个消极的积极主义者,我觉得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准确。他的消极有可能跟他幼年的身体状况带来的一种生活状态有关。我觉得这种消极根源于他超级敏锐的感知力,但他用积极的强势态度把这种感知力所带来的消极的东西剥离掉,留下的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强烈的、坚定的作品呈现,正如他作品中的瘦马。
对画廊来讲和艺术家没有永远的合作关系,但我相信所有的画廊都希望自己曾经合作过的艺术家能有特别长的创作生命力。我想对炜国说,艺术家在很年轻的时候确立自己阶段性的创作方向是很难得的,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一种阻碍,希望你戒焦戒骄,征途还很漫长。
段少峰
我讲一讲这本书,这里面一部分是展览的文献,基本上以炜国之前两个展览为基础。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丑字集》,有一次我去炜国工作室玩的时候,我看他书架上有他本科时候做的一本小册子,就叫做《丑字集》,炜国觉得他写的字特别丑,但我觉得丑也是一种风格。所以说我建议他把这部分放到书里面,还有一部分当然就是作品。后来东琳把这本书设计的很好,这本书形式和内容上都统一得很好,对我这样爱买书、收集书的人来讲《相马记》像是一个艺术品。另外就是王老师说的拴马桩的比喻。我想起之前读李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他本人是做考古研究的,但他居然在《万物》这本书的后记谈了一些当代艺术的事情,他讲了一点就叫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我可能理解王老师的比喻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美院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宗”,你看原来我们都在美院上学,后来基本上我们很多工作也是在围绕在附近,今天我们又因为书聚在了这里,美院就是我理解的“宗”的一部分吧。
宋金明
我对炜国的印象,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词来形容,可以说是“双高”。我说的不是血糖高、血压高,而是智商高、情商高。所谓智商高,是我发现炜国在创作中始终在不断地思考,包括他今天的《相马记》系列,也包括他之前的作品,无论在技法还是观念上他都在不断地探索。这一方面离不开勤奋,另一方面一定要有天赋,这是高智商的人才能做到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情商高,怎么就情商高呢?就像刚才王华祥老师说的第35种刻法一样,炜国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他在印书的时候,印废的纸可以做成纸飞机,用废的材料可以做成作品,包括在座的各位一会儿要去飞飞机,其实也是炜国作品的一部分,我们都已经被纳入他的创作之中了。所以说炜国的作品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作品,也只有始终沉浸在艺术状态之中,才能有这样的创作。
高祥恒
大家好,我和炜国是同届同学,当时对他了解并不多,随着交往不断深入,我们的关系就变得比较错综复杂。几年前他找我策划个展,我深知自身能力不行,所以我就请出来了我的老师曹庆晖教授,促成了对于炜国来讲至关重要的一个个展——《相马记》。按曹老师的说法《相马记》展览应该是其第33刻,这本书是34刻,我想,现在的场域应该是猴子的35刻。当然,我觉得这个刻也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在这个刻里面,刻刻有法,刀刀见性,需要在刻的过程当中找到自身的坐标。一般来讲,这样年龄段层面的学生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对象和标杆。另外,他现在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水印木刻,我觉得炜国接下来还要回归传统,在水印木刻领域有所新的建树,两三年之后可能我们还会在这个空间当中再次相遇,再次看到他个人行动的一个重要表达,谢谢大家。
杨肖
我觉得炜国的作品特别打动我。而且我看到他的作品,再看他这个人和他这个作品就觉得非常的有张力,但是又非常和谐,作品中瘦马的形象,包括它版角料的语言。
我其实一直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当代艺术领域里面做得很好的,以至于后来可能发展到装置和纯观念艺术的艺术家,他们最开始有些人都是从版画这里出发的。我觉得炜国的创作状态和他跟我交流的时候的那种想法,让我感觉他是那种自己会往前追的艺术家,让我有了一个比较贴近创作者角度的理解和答案。然后我们还聊到徐冰老师等。
因为像炜国这样的探索可能才会发展出这样一种语言和可能性,它可能会跟最前卫的艺术家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能就是媒介本身触动这个艺术家,如果他有足够的敏感和足够的勤奋的时候,他可能就会非常的有创造力和爆发力。
曹庆晖
以往我们在做一些新书发布会,关于书方面的事情总是在图书馆进行的。那么这一次因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扩展的一些空间,这个作为一个央美的青年空间,给青年新书发布印象当中也是第一次。实际上在我的印象当中,给学生做新书发布会,好像也是我人生经验当中第一个。以前我们主要是做教师的新书发布。所以说好像在我们这么一个记录里面侯炜国算是创纪录的这么一个后生。
我是觉得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地方很神奇,只要我们认真做事情,他所收获的舆论效果是你在其他地方做事情花一百倍的力量都达不到,所以说一定要珍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确实没有一个大和小的概念,这里没有老师的展览或者是学生的展览轻重之分的想法。我主要自己非常看重或者是非常在意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平台,我相信我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做任何事情,大家都看得见,而且会给予好评。这个是有点不劳而获的意思。而这种不劳而获的感觉,在中央美术学院其实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就是在其他地方的院校或者其他地方省市,你在做什么?谁能听得见,你在干什么?谁能看得见?所以说有些事有先天的原因。
炜国在我看来,他是送上来的一调菜,他自己找上来,就是说往往我们在没有了解对方的时候,自己只看作品,马上就有一个主观判断,一个特别强的先入为主的东西。那个时候他没有做版角料,他还是他在铜版工作所做的那些铜版画。如何看待这些铜版画,在没和他聊之前,其实我脑子里面是我现在回想起来的话,是有一个挺封闭的认识,有一个挺封闭的批评的东西,希望去用这个东西去解释它。但是跟他接触以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我通过接触以后发现,他是一个容易沟通,也容易给你启发,让你重新想这个事情,一个那样感觉的人,我会调整自己的最初想法。
关于2016年那次对谈,我发现我们俩当时沟通还挺顺畅,并且在过程当中也没有太多的顾虑,包括海报的设计,包括想法往往就和盘托出了。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会理解。理解的过程当中,他会再反问,这就变成一个类似于像教学当中一问一答,我也没有现成的概念,也就是说想过程当中说在认可他这样的话,逐渐促成这么一个最后的题目。当然那个题目今天回想起来,再看那篇文章,我觉得还是挺棒的!我自己也觉得挺骄傲,因为这些都不是事先设计好的。
炜国还有就是有点恋物癖。他的特点某种程度上也像我们大家熟悉的徐冰老师,他好像觉得东西会有用,但是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先留着,留着。
最后一棒就交给今天的主角,侯炜国,请侯来谈谈你的总体上的一个想法,借此机会,机会难得。
侯炜国
今天我其实非常感动,刚才在几位老师说的过程当中,我眼角都有点泛泪花,但我还是忍住了,我感觉我是个挺幸运的人,认识了很多人,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包括遇到很多好的领导,甚至我邻居们今天也都来了,都是我乡里乡亲的,其实我觉得很温暖。
再一个事情就是关于这本书,我为什么有一个胆子不怕羞愧,还要做一个发布会,就是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其实有一点点过,我感觉。但是我后来又想我这本书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早2016年曹庆晖老师帮我做展览,帮我写的前言,还有王华祥老师七八年对我的培养,对我们创作的训练,包括张子康馆长帮我引荐到中信出版集团后,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馆长对我的支持和出版,在制书的想法上我的博导陈琦老师跟我讲起了他当初自己设计画册的故事。还有我的设计师东琳和大君,还有郭丽老师,黄可一老师、朱莉师姐,少峰、祥恒、金明、杨肖、刘恒,民乐社的老师同学精彩的演出,这么多人给我能量,其实最后这本书它不是我一个人的,所以我今天可以非常体面的站在这儿,然后做这么一个活动,其实我是在代表大家,然后把这么多能量结合在一起呈现一个东西一本书。我觉得这是“书,是一个永远不会闭幕的展览”的一个原因,它不只是集合了我的个人创作作品和老师的文字,还集合了我这几年个人创作的经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乃至整个美院,或者说是我们年轻一代还在做艺术的生态的呈现,是我这几年怎么长大的,或者说是怎么过来的,这样一个故事。关于今天发布会我设置一些版角料飞机,包括今天定制的酒,还有书,其实我是想把发布会也做成一个好的展示,给大家一种非常好的享受体验。今天也是九九重阳节,按理应该喝菊花茶,然后吃点心,我去稻香村买了点心,泡了花茶,所以每个细节我希望是可以参与的,大家成为今天活动的一部分,也让今天的活动能给大家心里留下那么一点点回忆,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感谢的话,其实千言万语我那也不多说了,最后我就给大家鞠一躬,谢谢。
图、文/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