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众学者齐聚中央美院:探讨留法艺术家的“先驱之路”

时间: 2018.10.24

2018年10月19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内,对20世纪中国美术颇有研究建树的学者们济济一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特邀众学者就“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简称留法大展)”展览的策划展开讨论,话题围绕策展方案的建议、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展品的筹集等。

参与讨论的学者包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众多教授和学界专家等,包括邵大箴先生、贾方舟、殷双喜、李军、潘耀昌、刘新、郑工、尚辉、李公明、华天雪、菲利普·杰奎琳(Philippe CINQUINI)、黄宗贤、赵力、曹庆晖、吴宁、刘礼宾、吴雪杉、董松、沈宁、柳淳风、周爱民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郭红梅担任主持人。会议开始,张子康馆长介绍了展览的基本情况及会议议题:中央美术学院的历史已有百年,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首年即2019年,“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开年首展,并已经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此次展览是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家赴法留学浪潮的再梳理与认识。

范迪安院长欢迎全国专家学者前来就“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展览建言献策。他说到:2018年是中央美院建校一百周年,秉持“不重庆典重学术”的理念,学院围绕教学、创作、科研、国际交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尤其策划了一批有鲜明主题、丰富内容和学术深度的大型展览,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一场大型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主办机构精心做好组织筹备工作,更需要汇集学术力量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

范院长提出,推动今天中国艺术的发展,一方面要展现和传播体现中国主题、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要加强艺术历史和理论研究工作,将中国美术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历史梳理清晰,更加明确文化主体意识。关于美术历史的研究,需要在新的文化学术语境中形成新的视角和方法,进而得出新的研究结论,中央美院在筹备“先驱之路”大型展览之际邀请专家学者讨论,一方面是请大家为办好展览献计献策,另一方面是希望围绕展览主题展开新的历史研究工作,使展览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也呈现新的研究成果。

谈及“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展览,范迪安认为,用展览方式提示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关联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20世纪中国美术是文化交流的结晶,一代留法艺术家是吸收外来经验、致力本土建设的先驱者开拓者,他们的留学到法国的履程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新篇章。对留法艺术家群体的再研究和深度研究,对我们深化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从现实层面来说,今日中国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艺发展,多次发表关于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讲话,在今年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专门提出了美育的重要性。中央美院百年办学的历史就是美育的历史。艺术先贤引进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体现。具体到展览策划的学术思考,范迪安认为应思考从哪些角度组织展览结构,除了对留法艺术家的知识来源、学术文脉的梳理,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当时西方的传统和“当代”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融入西方文化主流的表现成果,他们归国后的学术贡献等问题,使“留学到法国”这一艺术与美术教育现象的文化价值得到彰显。

郭红梅随后介绍了“留法大展”策划的进展,目前策展团队已经整理出自1911年至1949年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家名单,涉及120余人。正在逐步完善对展览板块的构建及重点艺术家的关系网络、年表及影像资料的梳理工作,对陈列展品有初步构想,此次展览聚焦于在20世纪留法热潮带动下,留法归国的先辈对构建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的影响,追溯影响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观念及风格变迁的内在动因,对比研究影响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现实性与现代性,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听取了展览策划状况的基本介绍之后,专家们纷纷对策划方案提出了恳切的意见及建议。尚辉给出了展览需要的三个视点,一、世界艺术史视点,应该关注留法浪潮兴起的原因,中国艺术留学生对世界美术史的构建影响;二、中国艺术史视点,关注艺术学派的分野及归类;三、学院教育史视点,客观、整体地研究学院教育体系。菲利普·杰奎琳提到,从1914年到1950年,130余位留学生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注册留档,接受到学院派教育。另外还有很多留学生活动于自由画室,如大茅屋,但除了巴黎当时的主流画派,中国留学生在巴黎能接触到更多风格类型的美术,因此他建议展览方应适当呈现当时留学生受到一些非主流画派风格影响后创作的作品。20世纪巴黎的日本留学生也很多,中国留学生与日本留学生身上肩负的使命不同,日本留学生都是男性,因此留学中国的女学生也是现代性的议题。邵大箴先生对展览的三个板块的制定及命名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且对比了20世纪中国赴日留学、游学的艺术家的成就,强调展览要关注留法的学生究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应该深入关注,不能泛泛了解,要对目前策展团队提供的留学生名单作调整。曹庆晖、郑工、赵力、黄宗贤、殷双喜、李公明等也针对展览筹备及呈现的细则给出了建议。曹庆晖提出要明确展览的受众对象,以留学法国的学生身份为中心的整理是基础工作,但期待展览能呈现出留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场景,并且提出了如何确立参展作品的选择标准,针对现存作品质量与数量的不同的状况,如何做到兼顾艺术家及全景展示留法现象,如何用展览手段阐释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等问题;郑工认为展览要明确展示留法学生学了什么,回国的创作及中国的现代需求,并对展览板块中涉及的用词给予了修正,提示展览要协调好作品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建议呈现师承知识网;赵力提出,对艺术家遴选标准的疑问,以及对展览广度的建议,并建议梳理美院的主流教育体系与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建议展览不要对“现代性”过度阐释;黄宗贤建议在展览板块中添加对留法艺术家归国后本土化的讨论,要关注回国后走向西部及民间的艺术家,扩展展览的维度;殷双喜指出目前学界对留法艺术家的研究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希望通过展览的契机能对更多的人进行研究,展览团队要对留法学生社团及留法的款项及赞助有研究及呈现;李公明提及了一些在法国国内找寻留学生档案材料的途径,并就此途径与菲利普、董松进行了交流。

邵大箴先生对展览的三个板块的制定及命名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且对比了20世纪中国赴日留学、游学的艺术家的成就,强调展览要关注留法的学生究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应该深入关注,不能泛泛了解,要对目前策展团队提供的留学生名单作调整。曹庆晖、郑工、赵力、黄宗贤、殷双喜、李公明等也针对展览筹备及呈现的细则给出了建议。曹庆晖提出要明确展览的受众对象,以留学法国的学生身份为中心的整理是基础工作,但期待展览能呈现出留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场景,并且提出了如何确立参展作品的选择标准,针对现存作品质量与数量的不同的状况,如何做到兼顾艺术家及全景展示留法现象,如何用展览手段阐释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等问题;郑工认为展览要明确展示留法学生学了什么,回国的创作及中国的现代需求,并对展览板块中涉及的用词给予了修正,提示展览要协调好作品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建议呈现师承知识网;赵力提出,对艺术家遴选标准的疑问,以及对展览广度的建议,并建议梳理美院的主流教育体系与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建议展览不要对“现代性”过度阐释;黄宗贤建议在展览板块中添加对留法艺术家归国后本土化的讨论,要关注回国后走向西部及民间的艺术家,扩展展览的维度;殷双喜指出目前学界对留法艺术家的研究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希望通过展览的契机能对更多的人进行研究,展览团队要对留法学生社团及留法的款项及赞助有研究及呈现;李公明提及了一些在法国国内找寻留学生档案材料的途径,并就此途径与菲利普、董松进行了交流。

华天雪以最新研究成果《以柏林和巴黎为“战场”的又一场角逐:1930年代刘海粟、徐悲鸿的赴欧巡展》为主题,在会议中与学者们交流了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两位艺术家在欧洲推动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的实践过程,对比刘海粟及徐悲鸿在欧洲进行个展与群展的差异,并建议展览要注重全面性及广度;吴宁在座谈中提供了20世纪初赴比利时的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基本资料及其梳理研究成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柳淳风、吴雪杉、刘新、刘礼宾、周爱民、沈宁、董松对展览板块、参展艺术家名单收录与扩充、文献及图像材料的扩充及作品的寻找提出了建议。吴雪杉强调调动外国藏品,刘礼宾强调了对学习雕塑的留学生的展示研究,刘新强调对工艺美术家的关注,展览应加入对学习设计、建筑的留学生的关注。沈宁及董松基于个人积累对20世纪初留学法国的艺术家名录做了补充,周爱民也对展览的呈现维度给予了建议。

研讨会尾声,在听取各位学者的建议之后,郭红梅代表展览团队对研讨会各位学者深表感谢,她表示,正是因为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展览策划在趋于完善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学术的深度,她期待在之后的策展工作中持续与各位专家交流。

文/王宇彤
编/林佳斌
图/李标(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