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的第二届王逊美术史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开幕。这是该品牌论坛的第二次举办,围绕“美术史的知识生产”理论话题,二十余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域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审视美术史研究的视角和视野,在呈现美术史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者与外界同道的交流对话,进入推动学科发展。
王逊美术史论坛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创立的一个高水准学术论坛。论坛主要发起人和策划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于润生副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回顾了论坛历史:2015年,著名美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奠基人和创建者王逊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后辈学人提议以先辈命名创办论坛,打造平等、开放的学术平台,让美术史学者能学术共和国中自由讨论。本次论坛策划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黄晓峰为论坛开幕致欢迎辞,他提到虽然论坛会场是报告者台上演讲、观众台下聆听的形式,但希望所有参与者能忽视这种空间和形式上的距离,进入一种轻松的交流状态,才能激发学术创造力,这也是王逊美术史论坛创办的初衷。
在论坛正式开始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军进行开幕演讲,从跨文化美术史的视野出发讲述“美术史的知识生产”。李军首先区分了“跨文化”和“多元文化”,在他看来,文化多元主义像“沙拉钵”,是一种文化马赛克,每种文化在混合过程中都保持自己的特色。而“跨文化”则是从差异角度看一个看似浑然一体的事物,“杂交、混杂、混血”是跨文化的特色。“比较主义”则可以概括为多元文化主义的美术史。李军继续提到跨文化艺术史是超越边界的艺术史,是超越事物、自我和文化之三重边界的艺术史。总之,每一个人的自我、每一个国家的自我,每一个文明的自我本质是一次又一次重新塑造、重新认同的结果。它实际上在每一个自我和本质中都容纳来自于事物的、来自于自我的、来自于文化的投影。李军还举例他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以及在国家博物馆做的展览《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为例,论述如何用展览来书写跨文化的艺术史。
“美术史的知识生产”是本次王逊美术史论坛的主题,也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尹吉男教授一篇访谈的题目。“知识生成”是尹吉男教授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美术史的知识生产”,体现出认识美术史的一种动态视角。美术史的知识,既是历史,也是观念,体现出历史与观念的互动,在论坛的主题阐释中描述了这种互动的三个层面:美术史中的诸种概念,作品、艺术家、流派、风格、技术等都是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在各种不同因素的互动中形式;美术史的诸种方法与理论,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反映出对美术史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现代美术史学科的形成,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同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美术史研究的范式,从更大层面而言,美术史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也需要对美术史研究大的范式进行反思。尹吉男教授也在本次论坛的闭幕演讲环节讲述“什么是美术史的知识生成研究?”。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论坛中,学者们的发言围绕书法、碑刻、图像、符号、墓室壁画、美术史概念、知识生成理论方法等展开,从美术史学科的知识角度出发描述美术史写作的形式、发展以及与“美术史”这个现代学科乃至更广泛的学术的相互作用。论坛演讲详细综述将另行刊发。
文/张文志
图/主办方提供
附:“美术史的知识生产——第二届王逊美术史论坛”发言人及主题
薛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艺术传媒学院):《书法知识的生成与生产:以王献之为例》
郭伟其(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黄庭的废墟: 一个关于残破趣味的研究》
薛龙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黄易的名碑》
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擎畚何为?亚述巴尼拔“修造碑”背后的图像传统与历史玄机》
孙英刚(浙江大学历史系):《佛教转轮王的符号与图像》
郑以墨(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图像与平民美术知识的建构——宋元时期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的图像研究》
吴桂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舞动的马腿——“改形”在中古墓葬考古研究中的方法旨趣》
李林(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传承与演进——辽阳壁画墓研究三题》
刘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世纪晚期绘画中的时空叙事结构》
彭筠(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线性透视起源叙事中的布鲁内莱斯基及其实验》
张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艺术史知识的生成》
朱渊清(上海大学思想与知识史研究中心):《从校勘学到历史学》
于润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从<彼得拉克登旺图山>的一句话说起》
焦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帝后礼佛图是怎样成为经典的?——兼论20世纪初中国佛教美术史构建》
祝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历史生成——以王岑伯、沙孟海、孙以悌、胡小石、祝嘉为中心》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关良之身份“陷阱”与形式语言——20世纪“传统”、“现代”的一种认知机制》
谢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作為概念的西王母——以志怪文本中的西王母傳說系統為例》
章名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唐宋“拜舞”小劄》
吴若明(南开大学文学院):《以瓷鉴文:德国中国风概念的形成与多元再现》
邱才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兰亭八柱”:清帝皇家书法趣味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