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代著名油画家靳之林先生辞世

时间: 2018.12.11

2018年12月9日上午9点17分,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哲学和本原文化学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靳之林先生因病辞世,享年90岁。靳之林先生历任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美术)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曾荣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颁发的“为人类特殊贡献奖”金质十字勋章、国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荣誉证书等,是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28年,靳之林出生于冀东平原滦南县胡各庄村的教育世家。他自幼承袭家学,饱读诗书典籍,研摩丹青笔墨。小学五年级,他就已经将《红楼梦》《东周列国》《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经典著作读完。高中时,他来到了北平就读于北平市立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加了由学生成立的“冬青书画研究会”。1947年,靳之林考取国立北平艺专绘画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齐白石、董希文等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建国初期以《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南泥湾》等作品成为重要的油画家。中年以后却因从民间剪纸中发现中国本原文化符号,转向研究和寻找中国文化的精髓,著有多本中国本原文化研究专著,成为中国本原哲学和本原文化学创奠基人。

1947年,靳之林如愿考入北平艺专西画专业,大学的学习为靳之林今后的油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徐悲鸿先生特别重视中国优秀艺术传统的教育,他除了亲自为我们讲授中国美术史外,还安排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等为我们讲授中国画课程,并亲自陪同齐白石先生为我们授课。”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从解放区来了很多教员,他们的作品贴近劳动人民的感情,表现和歌颂工农兵。古元的原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50年国立北平艺专与华大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明确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美术工作者。靳之林那时的理想是学好油画,用油画丰富的色彩,歌颂人民和歌颂新生活。1951年靳之林留校工作。他一心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要求与工农结合,靳之林执著地要求到生活中去进行美术创作。 

靳之林这一代人,经历了新旧中国的不同,深深地热爱崭新的中国。他随身带着速写本,随时记录激动人心的场景。靳之林的笔下记录了建国初新中国社会的新变化、新气象,新中国公民的新面貌。他记录了农民建立合作社、初级社升级为高级合作社、第一台进口的拖拉机等时代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教育学习苏联逐渐正规化。靳之林从徐悲鸿、吴作人那里学习了色彩的表现方法,又从彦涵、古元、王式廓等解放区来的老师那里学习了构图创作的方法,虽然没有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也受到苏联画风的影响。当时在油画创作上特别强调艺术形式民族化,涌现出一批像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

1956年,靳之林帮助董希文建立工作室,与董希文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董希文先生常说“中国的油画要有中华民族的血液”。民族的血液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民间文化信仰的民族文化群体中。靳之林在艺术上受董希文先生影响很大。他们一起带学生下乡,靳之林画《妇女组间棉苗》时,董希文也画了一幅,董希文是用画中国画用的毛笔画棉苗,表现棉苗棉叶的走向,很精神。靳之林从此也开始用毛笔画油画,那次下乡靳之林还画了一幅画叫《打机井》,机井架就是用毛笔表现的,效果很好。 

1959年和1961年,靳之林在为《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和《南泥湾》收集素材时先后两次到延安深入生活。他画的《延安老农》写生,是他个人认为最好的作品,那是他绘制的中国革命的保护者的质朴、憨实的形象。1959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和1961年创作的《南泥湾》一起成为那个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精品。

60年初,靳之林被学校派出支援边疆,1961年调入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从毕业之后到文革下放劳动之前,靳之林一直从事教学和创作工作,处于创作的高产阶段。

靳之林对农民感情深厚,尤其对延安的农民,更加真诚的热爱。受“讲话”的影响,他向往像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一样和老百姓同生产共生活。1967年,靳之林和其他八位画家一起,自愿要求到延安枣园落户,体验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组成“延安文艺座谈会集体户”。没想到,在“文革”中却因此获罪,被打成“反革命”,遭到造反派的毒打和监禁。

1969年至1973年冬,靳之林是在吉林青沟五七干校度过的。1973年,靳之林被正式调到刚刚成立的延安地区文化馆工作,终于得偿夙愿落户延安。陕北出土文物和民间民俗艺术极其丰富,积淀着质朴粗犷的艺术气质和民族精神。1978年以后,靳之林把主要精力放在陕北民间文化艺术和地下考古文化的普查挖崛中,进入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与艺术王国,《安塞西河口丧祭》等民俗生活油画,都是民俗艺术与考古文化考察的现场实录。

在延安工作期间,靳之林组织了12个县的民间民俗艺术普查,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发现民间剪纸能手。“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一生中最成功是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就是中国农村老大娘的文化世界。陕北的老大娘给我两把金钥匙,一把是‘阴阳相合化身万物’,一把是‘生生不息’。拿着这两把金钥匙,从黄河到长江、到辽河,中国本原文化这把锁打开了。我希望我们一代代人一定要把民族文化传承好,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靳之林说。 靳之林先生围绕着民间剪纸引发的习俗探索,走向了中国本源文化的深处。在民间田野考察中、在民间生活的大课堂中二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中,靳之林在陕北老大娘两把金钥匙的引导下,复活了隐蔽在民间生活中许多古老文化的原型,揭示出民间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基因。

靳之林在1984年第一次提出中国艺术第三体系的学术论点,把陕北农村老大娘们请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殿堂表演讲学。他在陕北、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有关国家长期日夜奔波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学术思想的结晶在《绵绵瓜瓞》、《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等著作当中。《抓髻娃娃》,从黄河中上游广泛流传的巫俗剪纸和民间婚俗喜花——抓髻娃娃及其变体研究入手,发现数千年民间文化遗存的地域与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古文化区是一致。《绵绵瓜瓞》,以民间习俗生活和民间艺术与地下出土文物及考古文献相互印证,揭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本原哲学的秘密——生命与生殖崇拜。《生命之树》以人类的基本生命意识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本原哲学的观物取象——生命之树文化,上溯中华5000年历史长河,跋涉大江南北、探寻与生命之树文化相关的民俗民艺现象,剥离出生命之树中的深层民族生命意识,揭开了隐蔽在民间文化之中的生命之树文化原型遗存。

靳之林的研究打破了当下学术研究之间的门户界线,发现并跨入了民间文化的新大陆,他以一种人类文化整合比较意识为主体的思维,从宏观和具体两个方面入手,以超人的田野考察工作量和极大的耐心、坚韧勤奋的学习精神,树起了人民文化这座丰碑。靳先生不仅仅是一个为着向往和热爱献身的人,也是一个发现生活的天才,是一个能认识自己民族的哲学,并用这个哲学来认识自身的人。中国本原文化的精神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中国民间美术中把自然属性的动物和天地、阴阳观联系起来,把象征天阳的图腾与象征地阴的图腾动物的合体,就是天与地、阴与阳哲学观念的合一,非常独特。因此民间有很多“双鱼”,“双鸟”纹样。“鸟衔鱼”就是天地相通,方尖碑或祖先祭祀牌位都是通天通阳的象征。靳之林从中国民间剪纸入手进入中国本原哲学后,中国本原文化的恢宏包容性使他的思想得到统一。 

整理/艺讯网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