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主办,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承办,上海新美术馆协办的“面向东方——‘6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馆长黄山主持,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周国桢,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郭文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景德镇学院教授张学文,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余丁,助理策展人王可等嘉宾及部分参展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包括艾安、陈文令、冯放、黄勇、韩中人、刘刚、吕品昌、缪晓春、邱志杰、史金淞、苏新平、唐晖、王晓鸣、王家增、向阳、姚璐、张立、祝彦春、张方白、左筱榛。所有参展艺术家均为60后,正如策展人余丁所言,他们出生在战后世界巨变的时代,思想巨变、社会巨变、科技巨变与艺术巨变缠绕交织,如网一般将他们紧紧包围。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对抗与冲突,见证了危机与变革,在新世纪的曙光中,他们的逐渐变得成熟和深刻。
可以说,60后的一代,在世界的变革中建立和怀揣着理想、执着和践行着使命,他们创新又务实、他们单纯又复杂。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他们深厚的修养和不移的情怀勾连着传统,并将展现中国传统作为己任。从意识形态上来说,这便是文化自信。
策展人余丁在开幕式上谈到,该展览最开始是为瑞典斯德歌尔摩中国文化中心策划的展览,之所以叫“面向东方”是因为我们迎来了面向人类共同体的时代,而中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当我们谈面向东方的时候,其实是应该充分去研究和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从而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景德镇为本次展览的第三站,之前的展览都以架上作品为主,尤其是纸本绘画,力求在与国外艺术家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东方艺术的基本元素、材料和视觉思维,而这次策展团队根据景德镇瓷都的特性增加了部分雕塑和装置作品,丰富了空间和立体的表现。
当然,对东方美学的表达并非等同于恪守“传统”和过去。不管是张方白、冯放、缪晓春等人的纸上作品,还是吕品昌的雕塑作品,艺术家们都在试图打破材料的边界,提炼出语言和意识,将东方美学的核心挖掘出来。经过艺术家们的创造,宣纸能够承载丰富的层次和独特的视效,陶瓷也不再是单调的面貌,但它们都代表了东方艺术的情怀和精髓。又如向阳在《超级结构》中,用刺绣中的丝线建构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线性空间,将平面化为立体,把东方情结表现得沉静含蓄。
对于史金淞来说,代表中国人品格和风骨的松树也可以有新的呈现方式。在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让人无处可藏。基于此,艺术家选用环保材料创作了松树,并用包装箱和塑料膜将其包裹并保护起来,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宁静祥和。乍一看,还以为是主办方没来得及将作品拆开,殊不知,艺术家早已洞悉这危机四伏的生态环境,呼吁时人回溯并共建天人合一的世界。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关注传统手工、传统材料和传统文化意识显得特别有价值,因为数字时代仍然有文化的根本。但是对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来说,他们缺乏60后成长的复杂环境,容易被数字化和全球化带来的表象所裹挟。因此在他们在面向未来的同时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扎根传统,寻求精神上的滋养。李可染先生曾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种探索在今天仍有启示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成立于2016年6月,从开馆至今,一共举办了14次学术展览,囊括了雕塑、陶瓷、油画、版画、壁画、国画、装置影像及素描等种类,获得了广泛好评。据馆长黄山介绍,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展览选用不同的视觉色彩,本次展览的视觉色彩选用橙色,因为橙色代表了热情,同时又不失沉稳,正如艺术家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品格。置身于静谧的展厅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作品带来的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艺术家思考社会的方式。
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是中国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根基。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不断推进文化艺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这里忠实地记录着近现代陶瓷生产与工艺演变的历程,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地域。本次“面向东方——‘6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此拉开序幕,也为景德镇在本土文化中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养分提供了新的可能。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2月16日。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