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画院的展览现场见到艺术家刘东瀛时,心里不禁敬佩起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老人矮矮的个子,却画下了这满墙的作品,有的作品比人还大。在展览的开幕式现场,老人开口说话时中气十足,一口气下来,对到场的观众、策展人、她的朋友、同事以及北京画院工作人员等一一表示了感谢。都说画如其人,刘先生的画更像她言语中透露给人的这股子朴实气息。2019年3月6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研究展”于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刘东瀛不同时期的工笔花鸟作品七十余件。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担任策展人。
1938年,刘东瀛生于日本东京,后跟随家人迁到哈尔滨马家沟,过着与花鸟相伴的乡村生活。1955年,刘东瀛考入东北美专附中,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训练。1959年,刘东瀛升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大学期间,她从各科导师如赵梦朱、钟质夫、晏少翔、季观之等亲授,既拥有一个足够从容的兼习中西的学习过程,又从诸位传统画家的传授得以亲炙“传统”。除了从老师的教学中汲取养分,刘东瀛还主动学习传统。她钟情于宋画的优雅和神韵,曾临摹赵佶、林椿等名家有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和宋无名花鸟册页;后又广泛涉猎明清和近代诸家,如吕纪、恽寿平、陈老莲、任伯年、陈之佛、于非闇等。
刘东瀛从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养分,经过长期钻研与学习,掌握了传统工笔、写意、没骨,以及西画的水彩、素描造型等多种绘画表现技法,从此次展览可以一窥究竟。如,作品《园边即景》(1984)采用基本的工笔画法,经过一层一层加染积淀而成。《仙客来》(1985)则采用区别于偏写意没骨法的工细表现,不用墨线勾勒轮廓,也不勾画骨干线,而直接以墨或色的明暗、浓淡等来表现物象,花瓣又以着色接粉法画出柔润与含蓄之感。作品《吐绶鸡》(1993),先用浓墨勾出各部位翎毛结构,背部和胸部羽毛逐一多遍分染,然后按形体结构统染、用积水积色法罩染等手法,为我们呈现出生动的吐绶鸡造型。作品《处暑》(2001)画无定法,既有用双勾分染,又有大水分积水积色撒盐做出肌理,背景处用重墨渲染,快干之时撞水,整个画面水墨之色自由流淌,颇有几分写意的酣畅。
20世纪50年代,刘东瀛在辽宁金县八里庄等地体验生活。1964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大连工艺美术厂和大连印刷三厂从事图案设计和装潢的工作。1969年,她又在辽南农村插队,得以返归并亲近自然,度过了一段与花草禽鸟相伴的时光。1981年,刘东瀛调回鲁迅美术学院任教,但是她并没有停留在学院式的教学框架之中,她喜爱描绘生活中常见的虫、鸟、花、草等田园景物,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此次展出刘东瀛8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工笔花鸟精品,其中,80年代的作品《苹果小鸟》(1985)在小尺幅的画面中,描绘了倒垂的果树一枝,淡绿间暖黄的苹果满枝,引来两只鸟儿盘旋逗留,意趣盎然。《春汛之后》(1987)画面内容丰富,横斜的树枝间,禽鸟忙活于衔枝重筑家园的一派生气景象。《家园豆花》(1988)用皴擦点彩和分染法层层晕染,表现了恬静乡间一齐生长的几株豆子以及其间闭目而息的禽鸡,手法上轻松随意。90年代的作品《回春》(1992),用淡墨浅勾景物的轮廓,后大面积施以颜色,仅用浓淡区分,意写精神极强。
进入新时代,刘东瀛的艺术语言更为成熟,如此次展出的《竹节海棠》(2006)描绘了一株满是花苞的海棠,海棠的叶片姿态各异,处理手法大方、轻松。作品《溪谷鸣禽》(2009)表现内容丰富,花果、禽鸟、树木在一片暖色的黄绿色调中,呈现出浪漫的田园景象,引人流连。无论是艺术家早期的作品,还是晚期的创作,我们均可以看到其在作品中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创作,打破了我们对工笔画固有的精、勾刻板印象,呈现出一派返归田园的淳朴、自然之境,这也正是此次标题所指——“意”态万方。正如策展人有云:“当技法不再是唯一衡量标准,扑面而来的‘气息’就变得直击人心。东瀛老师的‘气息’中,包孕着兼具中西的根基,生动的日常感和亲切感,甚至朴素、实在的为人,优雅,沉稳,不张扬,不取巧,不迎合,既非师辈的,亦非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的——她只属于她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刘东瀛曾将自己的工笔花鸟之经验和心得撰述出版,展览将出版物中的知识点提取出来,与她的作品对照展示,试图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理解刘东瀛的作品,也为我们今日之工笔画坛提供了一个示范,一个借鉴。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17日。
文/杨钟慧
图/艺术家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题目:“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研究展
展览时间:2019年3月6日-2019年3月17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