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朱亦民:史密森夫妇与英国现代建筑之路

时间: 2019.3.27

2019年3月23日晚六点,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archvoe建筑之声杂志筹办的讲座《史密森夫妇与英国现代建筑之路》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红椅子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亦民主讲,讲座后半场《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华黎与主讲人进行对谈。本次讲座聚焦于英国十九世纪后期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建筑的形成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介绍了1950年代英国现代主义先锋派代表人物艾莉森·史密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Alison Smithson and Peter Smithson)的建筑理论和实践及其影响。本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韩涛主持。

主讲人朱亦民从英国的文化特征展开,寻找“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的现代国家,却没有孕育出现代建筑”的原因。主讲人首先介绍了研究英国文化的三本经典著作及其中的重要观点。第一本著作是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的《现代世界的诞生》,书中指出英国第一个走向现代化是因为其社会结构本身的现代性,否定了当时主流的现代国家必然诞生的观点。第二本著作,马丁·威纳(Martin Wiener)于1981年出版的《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从文化角度对英国经济在二十世纪之后的衰落进行了解释,认为衰落是英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对物质和技术发展的怀疑所致。对发展的怀疑在城市规划中表现为自19世纪末以来强烈的乡村化倾向,比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概念。第三本著作是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的《英国艺术的英国性》(the Englishness of English Art),朱亦民认为这本书呼应了前两本书中的观点,在文化特性和城市建筑之间形成了关系证据链。主讲人随后介绍了佩夫斯纳提出的英国艺术中三类主要的英国性,即直角性(perpendicular)和理性思维(reasonableness)、超然物外(detachement)以及画境 (picturesque)。其中直角性和理性思维指对功能和实用性的强调,美和形式总被置于功能之后。超然物外即就事论事、善于妥协的特点,这使得看似矛盾的事物在英国文化中并行不悖。画境是介于古典的崇高(sublime)和美(beautiful)之间的概念,通过不规则的形式和对材质的粗粝处理表现田园式的意境,在园林设计中体现为一种与真正都市环境是相抵触的、把小尺度住宅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方式。

主讲人随后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梳理了英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此时英国社会的普遍心态是试图通过保持英格兰乡村的神话和道德核心,来对抗现代主义潮流。英国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现代化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缓慢开始。当时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发起了现代建筑研究会(Modern Architecture Research),可以看作柯布西耶发起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英国分会。与此同时,一些欧洲大陆的现代建筑师由于纳粹德国的迫害流亡到英国,也促进了现代建筑在英国的传播以及实践。

1935年,詹姆斯·理查兹(James Richards)担任《建筑评论》杂志编辑,发起关于现代建筑的讨论,对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建筑进入英国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理查兹主导下的《建筑评论》杂志推崇北欧现代建筑,认为北欧建筑师把地方材料和细节与现代建筑的抽象形式结合起来的做法适合英国的传统和社会状况,呼吁发展一种“软化的”、富于人情味的建筑,即符合英国国情的地方性现代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相对应,同时也为了有所区别,以《建筑评论》为代表的英国建筑师和评论家把这种模式命名为“新经验主义”。

二战后英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开始了从传统的自由经济体制向福利国家的转变。在英国战后的城市建设中,政府主导的新镇规划采用花园城市模式,这是一种来自霍华德花园城市和英国十八世纪自然风景园林的画境趣味的混合体,追求低密度,乡村化的社区,虽然采用现代材料和建造方式,但本质上仍是反城市的。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建筑观点也发生了改变。1929年,经济危机动摇了柯布西耶对于工业文明引导下的社会进步和城市文明的信念,现代建筑的乌托邦信仰动摇,功能主义普世价值转向特定的现象、视觉转向材料、绝对理念和形而上思想转向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抽象的空间到具体的场所,马赛公寓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1950年代推动英国现代建筑转型的先驱史密森夫妇的职业高峰正是处于这种背景下。他们参与或主导的主要活动——参与英国的先锋社团“独立小组”、创建“十次小组“、用作品发起和推动了粗野主义建筑运动,都集中于五十年代。

对史密森夫妇影响很大的独立小组(independent group)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围绕英国伦敦当代艺术学会(ICA)的一个松散组织。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独立小组的成员继承了欧洲大陆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先锋派运动,关注流行文化和日常经验。独立小组关于当代文化最重要的概念是认为风格并非永恒不变的消耗品美学观,这一思想挑战了大众文化和所谓精英文化的高下之分,瓦解了传统的包括现代主义建筑和抽象艺术在内的金字塔式的标准,启发了史密森夫妇等众多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批判性思考。

粗野主义建筑是史密森夫妇最重要的建筑成就。作为挑战现代建筑功能主义教条的第一个运动和英国第一场真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粗野主义打开了现代建筑走向了多元化的大门,对二十世纪后期乃至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粗野主义建筑思潮是在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激进文化与英国的保守传统之间的斗争中产生的。受到柯布西耶与五十年代大众文化和波普艺术的启发,粗野主义建筑沿着柯布西耶所开辟的方向继续探索,借助波普艺术的价值观颠覆了现代主义建筑中启蒙运动的乌托邦价值体系,对抗二战后庸俗化、体制化了的现代主义建筑。

最后,朱亦民结合史密森夫妇的建筑作品介绍了 “如其所是”(as found)和“材料性”这两个粗野主义的核心概念。“如其所是”颠覆先入为主的判断,赋予现实中旧的东西以新的价值,通过对具体存在的事物的认可来质疑普遍的抽象法则。“如其所是”处在现代主义乌托邦及其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普世价值的对立面,成为粗野主义的基本伦理。“材料性”是粗野主义的核心出发点,主张关心日常的事物,坚决从材料自身和结构构件的清晰性出发。

嘉宾讨论环节,韩涛强调独立小组的成员摄影家尼格尔·亨德森(Nigel Henderson)和妻子人类学家朱迪斯·史蒂芬(Judith Stephen)在伦敦东部贝斯纳尔格林地区所做的名为“发现你的邻居”(Discover Your Neigbour)的人类学调查工作的借鉴价值。在对这个地区的观察中,亨德尔发现了表面上破旧的环境中邻里关系、人际交往的活力,自发的人与环境的互动。这种与大众的深度接触改变了他们对生活刻板单一的理解,转向了特殊与差异。韩涛指出这种深入的调查方式是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的。

黄居正补充,与美国独立时“无代表不纳税”的规定不同,英国宪章的规定是“不经贵族同意不能共富”,从这里就可以窥见慢慢形成的英国保守价值观。

华黎对“庸俗化”提出思考。认为史密森夫妇的贡献最大的不是建筑实践,而是思想资源。当现代主义转向庸俗化时有史密森夫妇对抗这种倾向,今天的庸俗化可能是不假思索的接受或盲从,因此需要建筑师的思考和批判意识。英国的保守态度也是值得借鉴的,因为保守意味着审慎,对潮流和所谓时尚的一种谨慎和批判。

周榕从现代思想的英国根基以及史密森夫妇的反乌托邦贡献两点进行总结。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所著的《乌托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思想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方法。虽然英国建筑师对现代建筑运动没有很大的影响,但现代主义建筑的乌托邦理想实际上也有英国思想传统。周榕认为史密森夫妇最大贡献是反乌托邦的态度。他们通过不加粉饰地呈现物质性的、功能性的结构,展现冲突的面貌,把乌托邦禁锢的活力解放了出来。

文/徐子俊
现场图/archvoe
作品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