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书、画、器”的当代“联姻”:仰山紫气——紫砂壶拓片提拔展开幕

时间: 2019.7.1

当书法与绘画艺术尝试回归生活,器物是最常见的载体,铭刻则是最常用的技法,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纵然瑰丽色彩与墨色晕染被磨灭,但一笔一划的刻痕书写的是风骨、是精神。紫砂这一器物,除器型与材料色泽引人入胜外,施刻于其上的书画更是传递了人文精神与艺术性,使其变得尤为特别。自古以来,书、画、器这三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便是艺术家求索艺术创新,抒发人文内涵的绝佳途径。

2019年6月26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保利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仰山紫气——中央美术学院‘兰亭书法’、‘宣和画舫’班紫砂壶拓片题跋展”开幕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览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兰亭书法班与宣和画舫班师生的二百余件紫砂壶及其题拓精品,形式新颖。此次展览作为兰亭书法班以及宣和画坊班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亦是一次书画与紫砂的跨界合作尝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先生,保利文化集团副总经理周游先生,山东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胡岗先生,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瑞涛先生,阳光保险集团副总裁夏芳臣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杂志副主编张公者先生,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收藏家张铁林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世刚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工会常务副主席、继续教育学院前院长王书杰先生,保利艺术博物馆馆长万利群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尹海龙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肖文飞教授,北京市一得阁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繁韶,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副主任朱礼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书记葛玉军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冯杰副教授,著名学者、专家刘默先生,林维博士,郑雪峰先生,阴澍雨博士,任清博士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主持了开幕仪式。

如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随着书法专业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必定随之而来,如师资的问题,教学思想的问题与学生的出路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所有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去思考去探索。此次展览作为一个书画教学成果展,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个构思和分支,但是可以作为此专业领域内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与突破,来启发身在这个领域内的同仁们去探求更多的可能性。

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基于第三届“兰亭书法班”以及首届“宣和画舫班”师生在2017年的宜兴丁蜀镇田野调查经历。艺术家们通过实地考察紫砂器皿基地,并与当地的工匠艺人们直接交流学习,在切身了解体会了蕴含传统美学特征的紫砂文化之后,进而将作品从纸上书法、绘画,转译到紫砂壶上。在此基础上,学员们通过了解学习“全形拓”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将印刻于紫砂壶上的书画再次转译于宣纸纸本之上,在拓印痕迹上再进行纸本书画创作。

这个从纸本到立体,再回归纸本的过程,看似简单,却要求艺术家们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构思与创作,并不断反思“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书、画、印的结合,使得紫砂在实用功能之外又增添了艺术审美功能,是从明清以来文人的特殊雅好。而通过金石转拓的方式,将立体的紫砂壶呈现于平面的宣纸上,亦为书画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生长可能。导师况尉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希望通过展览呈现的整个教学实践项目,能够带领学员们领略并传承明清文脉的文化气息”。

回顾整个课程经历,对于学员们来说,此次宜兴考察与艺术实践,是他们在单独以书画为载体进行创作之外,更加综合性的一次学习经历。兰亭书法班的学员刘绍章在采访中谈到,这种综合性的探索过程,使得他们得以思考许多平时创作中不会涉及到的问题。而通过与当地民间艺人的深入交流与学习,学员们得以深入了解一柄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之艰难以及全形拓技法之精妙,今后,“当面对一幅拓好的作品或者想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时,会分外珍惜。”宣和画舫班的学员徐敬霜在采访中表示,此次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亦是学员们的一次全新体验与挑战。如同一个“命题作文”,将自己创作、烧制好的紫砂纹路图样拓印在宣纸上,以此为基础进行二次书画创作,空间布局、画面构成与意味都需要反复去思考,这种全新的艺术创作课程,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模式,引导着学员们在每一个创作环节反复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多方衡量之后,去寻求一种最为合适地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宣和画舫”班与“兰亭书法”班中的学员,是面向全社会,经过严格的甄选环节,遴选出来的一批具有相当潜力的艺术家群体。以“书画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及背后蕴含的美学传统为切入点,围绕书画教学、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深入展开,“宣和画舫”班与“兰亭书法”班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中,重溯“书画同源”的美学精神,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为社会美术教育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方向。

作为践行“终身教育”与“社会美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继续教育学院的诸多教学实践与课程创新,都体现了其将美术教育作为一个课题去深度挖掘与研究。展览现场,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时,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谈到,较之之前专注于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提高的教学方向,以此展览以及背后的考察项目为试验,今后继续教育学院的方向将在传统的教学机构责任外,更加关注艺术产业这一领域。“继续教育”的本质使得学院能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深入到艺术产业的具体链条环节中去。宋代的书画、工艺与美学思想一直被视为一代高峰,这是因为在当时,一件器物,一幅书画从设计到题跋,每一步都有严格的分工,也有顶级的艺术家介入其中,有所谓的“制、画、书一体”的说法。

回顾今天我们的艺术创作与,冯海涛院长表示,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断裂的,是脱节的。民间的工匠一代代传承精湛的工艺技术,但他们可能缺少了对当代的艺术思想与文化的理解;而在美术院校中系统地接受了美术教育的很多年轻艺术家们,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自己“悬置”于传统文化工艺之上的。这就造成了在文化产业中,我们国家的设计与工艺还留存有很大的发展与进步空间。因此,邀请民间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给学员们分享精湛的传统工艺,而学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亦为当地带来当代的、充满生机的艺术思想与文化内涵,这种“相互介入式”的教学模式,以此展览为起点,将在未来被更深入地探索与发展。同时,此次展览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也预示着在未来,继续教育学院的方向将借助更多关注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商业助力,来激活、孵化艺术产业。

承先贤之遗范,溯明清之文脉。纵观此次展览,其作为继续教育学院教学的学术性特征,强调通识性、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升与社会学意义的延伸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带给观众雅致的视觉形象与多元的视觉语言之外,亦邀请观众展开对其背后的美学指向、传统文化甚至匠心精神的思考。同时,作为美育探寻新方向的一个起点,对于连接民间传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社会美育传播的可能性探索,以及联动各方以活化整个艺术产业生态的合作教育模式的新方向,都是构成对此次展览的完整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7月2日。

文|周纬萌
现场图|胡思辰、黄麓苍
作品图|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