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上6点,天空下起了濛濛细雨,天气微凉,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W.J.T米切尔先生的到来。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李军教授和王春辰老师主持。
李军老师在开场白中简要介绍了米切尔先生,并且表达了他对于这次讲座的期待。米切尔先生对中央美术学院的盛情邀请表示荣幸,而且对正在展出的造型艺术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所展出的这些艺术作品是为世界创造的,是属于世界的。而这一点恰恰与他的讲座主题相呼应。
什么是世界?世界在哪里?世界有多大?我们如何发现世界,如何认识世界?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读,就是此次讲座“世界图像:全球化与视觉文化”的一个线索。
米切尔先生主要致力于图像学的研究,他试图通过图像来发现世界。同时米切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而每个人又都是一个更大的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每一个个体就可以就可以发现一个世界。基于以上两点,米切尔先生用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来展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用图像表现出的“世界”都有什么不同,从而去探讨他们的时代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之后,米切尔先生用五个词来描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全球是怎么样的。这五个词语分别是:球;行星;宇宙;世界;地球。通过他的阐释来说明这这五个词汇都代表一个矛盾体,单一性和整体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都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这正是代表了整个世界混沌矛盾的本质。与之相对的,米切尔又提出了第六个词汇“地区”,这个词汇却是具体的,相对稳定的。他包括国家,民族,是全球和本土之间的一个中间地段,是地球上一个较为稳定的特征。他举了中国艺术家洪浩的《世界行政图》作为例子,图片上非常清晰地绘有地球上的不同区域的形象,但是却标有不同于常见地图的国家、城市名称,针对于这幅图,米歇尔阐发了他的一些思考和猜想。
以这幅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结尾,米切尔先生想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对世界具有挑衅性的图像会让观众产生很多的错位和重新认识,使观众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渴望从新评价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世界正变得像什么。
演讲结束后,引发了台下老师和同学的积极提问。李军教授认为米切尔教授以这样一幅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做结尾是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中国艺术家,中国人的视角在当今世界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许会成为这个世界上一种新的世界观。除此之外,他还对米切尔教授提出关于“地区”概念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老师,人文学院的邵亦杨老师以及几位同学也都针对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与米切尔教授进行了讨论。
W. J. T.米切尔:
《图像理论》一书作者W. J. T. 米切尔(W. J. T. Mitchell)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与艺术史教授,兼跨学科杂志《批评探索》主编,该季刊致力于艺术与人文学科的批评理论研究。米切尔是媒介、视觉艺术与文学的理论家,从事视觉文化与图像学研究,特别因其对社会-政治问题中的视觉与语言再现关系的研究而蜚声国际学界。
米切尔著作丰富:如What Do Pictures Want? (图画想干什么?,2005); The Last Dinosaur Book: The Life and Times of a Cultural Icon (最后的恐龙记:文化图符的生命与时代,1998); Picture Theory (图像理论,1994); Art and the Public Sphere (艺术与公共领域,1993); Landscape and Power (风景与权力,1992); Iconology (图像学,1987); The Language of Images (图像的语言,1980); On Narrative (论叙事,1981);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阐释的政治,1984). 即将出版 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the Present(克隆的恐怖:图像的战争,从9-11至今).
艺讯网记者:周彬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