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晚六点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组织的专题讲座“白鲸—世界文化的象征”在此开讲,人文学院副教授邵亦杨老师参与主持了这次讲座。 这次精彩的讲座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终身教授Elizabeth A. Schultz,她是美国19世纪末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在这次演讲中,她以美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巨著《白鲸》为切入点,深刻探讨了文学与艺术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升华到文化、生命等关乎人性本身的哲理性命题上。
在讲座的开始,Elizabeth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文化偶像的含义及特征。即一系列视觉非视觉的艺术偶像的符号,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被文化所尊崇。《白鲸》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麦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曾一度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大潮所淹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当新时代的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时,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就像深埋于古墓中的珠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坛公认的伟大杰作,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 Elizabeth教授提到在最近美国电台所作的美国文化象征评选中“白鲸”击败“自由女神”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而在这种胜利背后隐含的正是“白鲸”跨时代跨地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正如《白鲸》的作者所预测的:“白鲸”将无处不在、得到永生,“白鲸”在日常用品、书、卡通、歌剧、商业甚至政治中都成为一种很流行的形象。接下来Elizabeth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不同艺术家运用不同媒介所创造的一系列“白鲸”“船长”等形象。包括写实、抽象、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其中不乏波洛克、马瑟韦尔、肯特这样的艺术大家,运用的媒介从油画到雕塑到版画等亦十分丰富。通过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我们看到: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个性和风格创造的作品十分迥异,不同时代关注的主题亦大相径庭,从最初的战胜邪恶到关注人性,再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到这里,Elizabeth教授很自然地提出她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视觉艺术家以“白鲸”为主题?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思考,讲座的最后展示的是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乔晓光老师以“白鲸”为题的剪纸作品,作品分为几幅,在精湛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全面的内容和具有总结性及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涵。Elizabeth教授结合乔老师的作品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白鲸”是一个神秘模糊而又广阔的形象,它具有多层次含义,给人以联想和创造空间,对于我们怎样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之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发言踊跃,主要集中在对《白鲸》这本著作和文化偶像的讨论上,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邵亦杨老师做了精辟的总结,讲座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许多同学都恋恋不舍地离开。
艺讯网记者: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