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下午两点半,版画系学术讲座“技术即观念”在中央美院版画系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央美院版画系学生会主办,中央美院版画系陈琦教授主讲,版画系约50名本科生及研究生参与。讲座一开始,陈琦教授便介绍,在讨论“当代版画的转型”这一宽泛问题的框架下,此次讲座的定位为“对版画的再认识”。通过这样的交流,希望能把其个人二十多年的版画实践经验和想法,与大家分享。
讲座聚焦“技术与观念的关系”这一国内版画理论界长期论战的学术问题,提出在广大版画学子中进行再次探讨的必要性。陈琦教授从“版画技术与观念的流变”、“当代版画的基本特征”及“我的创作”等几个方面来讲解,通过放映并分析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品,逐步引出他的观点:观念和要求的变化,促进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抽象的艺术观念通过具体的技术方式实现,技术是观念的载体,与观念合二为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技术即观念。
谈到“版画技术与观念的流变”,陈琦教授首先对“技术”和“观念”的概念、起源、更替等进行分析从而进入一种研究层面,之后引出正题,详细介绍了中外版画史上几次重要的技术变革。沿着西方和中国两条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版画开始较晚,比起中国从3-4世纪即出现捺印版画(《千佛名经》),西方到14世纪才出现初期木板书(宗教读本)。中国版画在19世纪之前,基本上是一个版种,即中国传统木刻从兴起、成熟、黄金期到衰落的线性发展过程,而西方版画史则有多次技术革新,依次出现铜版凹版、彩色木版、铜蚀刻版、铜版美柔汀、铜版彩色套印、石版技法、照相制版、木口木刻、丝网版画等技术,而每一个新技术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及功能需求之上的,这些例子强有力地论证了陈琦教授想要说明的问题:版画每往前发展一次,一定有一场技术的变革,而技术的变革都是观念在先,要求在先。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历史进入前所未有的转折期。30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将西方木刻技术带到中国,从而把中国版画史引渡到近现代范畴,50年代以后由于三版技术、综合版画技术的引入,使中国版画发展跟西方接轨。科技的进步及观念的更迭促使版画功能的转变——摄影术、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以及印刷产业化都加速了版画由图像复数与传播需求转向艺术创作。技术方式的背后是文化选择的必然,因此,版画的社会文化功能及版画与绘画的关系在当代语境下一定会发生转变。
那么,版画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定位是什么?陈琦教授认为,版画要具有独立美学品格的艺术表现媒介,表现性版画是版画未来的走向。从其二十多年来教学与实践的经验出发,他提醒版画学子要注意:第一,非机械性复数。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复数不应该是版画独有的,我们应该淡化版画的复数性,每一次印画都可以作为二次创作的过程。第二,抓住“印痕”这一媒介属性,形成自己独有的表达系统。什么是版画的本质属性,复数性?间接性?这一问题经过学术界多次探讨并无定论,陈琦教授认为应该是版画有意味的“印痕”,这是版画独有的,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第三,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技术方式。艺术家的技术方式一定和其观念是紧密互动的,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人独特的语言方式,不可复制。
在讲座的后半段,陈琦教授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通过对自己艺术实践的回顾,进一步论证前面所讲到的“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陈琦教授从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系统地归纳了自己的创作,其艺术历程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水印版画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型过程。
最后,通过提问方式,陈琦教授跟与会学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围绕技术与观念,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自己在学习和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互动讨论的融洽气氛里,两个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
艺讯网记者: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