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及室内陈设”——杨泓先生讲座

时间: 2010.12.13

2010年12月1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杨泓老先生在中央美院14号楼A306带来了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及室内陈设”的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贺西林、郑岩教授主持。三点钟,讲座准时开始。

在讲座的开始,杨泓老先生首先回顾了自己与美院的种种过往,谦逊的老先生更自嘲道当年从美院落榜以至后来不敢来美院讲课的故事,讲座就在这样融洽欢快的气氛中开场。接下来杨泓老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治学原则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既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忠告与期盼。杨老认为美术考古和美术史不是一个学科,在运用两者之间联系的同时更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差别。考古学是门令人遗憾的学科因为古人并非将一切都记录在册而今人也并非什么都能挖掘出来,因此,考古学是有局限性的,使用考古材料时要注意某种现象是不是足以说明当时普遍的典型,要学会从整体大的方面看到局部的小的方面。

在提出这一系列指导性的思想后,杨泓老先生便身体力行以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及室内陈设的发展为例更生动更深刻地为同学们演示了这一思想的运用。杨老的讲座便是以“大的城市布局—建筑—结构—人的生活”这一由大及小的逻辑陆续展开。伴随着一幅幅图片的展示,逐步将城市与人的生活的关系进行剖析。

首先,在大的城市布局方面,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到隋唐宋元是城市出现并发展的过程。秦汉时城市建筑主要为宫殿,还无城市规划。东汉末年城市布局有较大变化,以曹魏邺城为代表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轴路。东魏北齐时都城以纵横大道将城市分割为很多部分,再分里坊。北魏洛阳城宗教建筑出现,开启了另一个大的变化。隋建大兴城,唐建长安城时已完全按照严格规划进行,大量佛寺纷纷涌现。城市采取里坊制并实行封闭式管理。至于北宋汴梁城时,由于经济发展、市民阶级的不断兴起,出现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建筑。通过将一系列城市布局进行比较,杨泓先生自然而然的总结出仰韶文化以来城市布局的发展趋势,即宫殿不断集中,民居不断扩大,功能性建筑(包括娱乐、宗教等)不断增多。接下来,杨泓先生进入研究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城市中具体的建筑。通过图片的展示,杨泓先生着重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承重是怎样由夯土墙变为木柱,即中国式的“墙倒屋不塌”的木结构的完成过程。通过这样的改进增加了室内采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最后,也就是第三个层次即建筑中人的情况。杨泓先生以古代建筑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的坐姿的变化并深刻剖析了每一种变化背后的具体原因。

至此,杨泓先生由大至小的三个阶段的研究比较已完成,每个听众的心里已然明了城市是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最后郑岩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并提出杨红老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值得每一位学子学习借鉴。

讲座花絮:再过几天便是杨泓老先生的75岁生日,老师和学生们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鲜花、礼物等惊喜。杨泓老先生与现场老师同学一起切蛋糕祝贺生日,场面温馨感人。在此,让我们一起预祝老先生生日快乐!希望老先生的治学态度能使每一位听众受益终身!

艺讯网记者: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