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公民参政思想变化新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参政思想浅析” 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系列学术讲座之二,于2011年3月17日14:00-16:00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际会议厅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教授 朱孝远老师主讲,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王春辰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王春辰老师对朱孝远教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特别强调,与以往不同的是,包括此次朱教授在内的乌菲齐博物馆展览的系列讲座,更加注重邀请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外校的老师、教授来到美院,向美院师生、以及美术馆的观众介绍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政治、文化情况,这一方面有助于观众对于展览作品的欣赏与理解,另一方面也对于美院同学学习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全面研究文艺复兴的艺术史大有裨益。
讲座的正文部分,朱孝远教授将其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呈现朱教授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与文化的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他首先抛出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如我们所想,即简单的通过人学反对神学,进而成为欧洲历史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转折点?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政治,朱教授提出了他新颖的看法,认为:政治并不等同于国家机器,而是与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种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即文化,政治学也就是研究人的问题,而正是人性的改变,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与近代的发端。
接下来,朱教授列举了西方学术界研究文艺复兴的三位泰斗级人物。第一为布克哈特,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早已将文艺复兴归结为人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由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由宗教的狂热到理性主义,由神学的控制到世俗主义、人文主义,正是这一系列的改变,催生了这一伟大的运动,同时又契合了近代社会的种种要求。
第二位人物是汉斯巴伦,这位来自德国的犹太学者,从意大利佛罗伦萨政局的角度分析了文艺复兴的起因。认为,当时的佛罗伦萨战乱频仍,尤其经常与米兰城交火,在这种连年的征战中,佛罗伦萨的市民形成了所谓“市民人文主义”,即作为一个市民保护自己城邦的意识,汉斯巴伦将之称为“人性的裂变”,这也正是文艺得以复兴的根源所在。
第三位学者威廉鲍斯曼,则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发展与文化演变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在遭受束缚时,批判与理性的精神便格外强烈,争取自由的革命精神也随之燃起;而当获得自由之后,却又是各种规则、制度亟待建立之时。鲍斯曼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即充满了上述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进而导致了后来的剧变。
在介绍过国外的研究情况之后,朱教授继而纠正了国内学术界对于文艺复兴的种种误解,如认为文艺复兴是植根于意大利历史上一个极度繁荣的时期,在一批发动者或领导人的号召下兴起的一场文艺运动。事实上恰恰相反,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情况很是糟糕,而仅有几个诗人、艺术家,敏感地嗅到了新时代的气息,抓住了变革的脉搏,最终使这股小范围的风潮形成燎原之势。如但丁《神曲》的创作动机,只是出于对自己失恋痛苦的排解,而彼德拉克的哲学思想,则与他对中世纪近乎怪癖的厌恶有关等等,然而却正是依靠这几位伟人,从他们个人细微的变化出发,引发了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变革,使得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自此深入人心,甚至绵延千年,至今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
在梳理过文艺复兴的政治历史,以及伟大人物的思想与逸闻趣事之后,朱教授引出了讲座的第二环节:面向美院学生的学习忠告与人生建议。这看似与讲座主题不相干的部分,实则是朱教授的煞费苦心。正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历史转变与代表人物故事的铺垫,才使得朱教授的忠告更加字字动人。如他谈到,应以上述为历史进程做出贡献的伟人们为榜样,拥有高远的目标,追求心灵的价值,关注人类的终极问题,才能够有机会穿越历史的坐标,感受到与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此外,朱教授还细心地逐个指出在学习与人生道路上需要注意的细节: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的精神等等。
朱教授如此高屋建瓴的研究,与作为一位学者对于后辈的关爱相得益彰,令人动容,因而也博得现场观众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本次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的系列活动,还将继续为大家奉上其他精彩的学术讲座,敬请期待。
中央美院艺术资讯网记者: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