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晚六点半,五号楼电教学术报告厅,来自美国普罗维登斯大学的保罗·克伦肖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关于伦勃朗的讲座。该讲座由中央美院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邵亦杨主持,人文学院博士生刘海平任翻译。
在讲座的伊始,克伦肖教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艺术品完成的标准问题,在普通艺术家那作品的完成可能取决于赞助人或一系列固定的步骤等,但对于伦勃朗这样的大师来说,作品的完成取决于艺术家自己,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实现后,画作就完成了,这样的作品是新鲜的、生动的,是一种个性的表达。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伦勃朗1658年的著名肖像,画中便渗透着这种浓重的未完成感,然而这丝毫无损于其艺术表现力。艺术家才拥有作品品质的最终决断权,伦勃朗的理念是一种十分具有现代性的观点。
众所周知,伦勃朗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自画像。接下来,克伦肖教授便以伦勃朗的自画像为线索为我们徐徐讲述了这位大师的艺术和生活,向大家揭示了许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知识。
在伦勃朗艺术生涯的早期,他更倾向于面部表情的表现,此外,他也开始尝试一些不同寻常的笔法,例如以画笔的木头一端刮擦出高光以表现自己的发丝,这种创新显示了伦勃朗后来成为一名大师的潜质。
在伦勃朗搬到阿姆斯特丹之后他的自画像渐渐趋于正式,他还以自画像作为自己的教学方式。伦勃朗酷爱收集艺术品、异国物品,这十分有利于他的创作。克伦肖教授详细讲述了163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场拍卖会对伦勃朗带来的重大影响。在这场拍卖会上,拉斐尔著名的的肖像画《Baldassare Castiglione》和提香的《穿着蓝袖子的男人》使伦勃朗欣喜若狂,他对两幅画进行了描摹并加以创新,之后还以各种方式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通过比对,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17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夜巡》的功成名就,伦勃朗的自画像渐少,并且越来越关注于眼睛的表现。当然,这里不能忽视的是《夜巡》这件伦勃朗最有名的作品,克伦肖教授一一为我们讲解了这幅画的不同寻常之处,比如里面隐藏着的只露出一只眼睛的伦勃朗的自画像,金衣小女孩衣服上悬挂的鸡的爪子是自卫联队的象征等,伦勃朗一心所要探索的便是如何使肖像画栩栩如生,而他通过多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随着1656年的破产,伦勃朗的境遇在17世纪50年代变得有些悲惨,但这丝毫无损于画家的霸气。克伦肖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他眼中伦勃朗最好的一幅自画像,这幅画中伦勃朗把自己画成国王的样子,暗示自己就是画家中的国王。在他1665年的一幅自画像中画家脸上露着笑容,这在欧洲肖像画中是很少见的,因为肖像画意在表现人的样子到永远,而笑容只是短暂的。教授解释道这幅画的题材来源于古希腊,即著名画家宙克西斯在画一个丑女时大笑着死去了。伦勃朗藉此向世人宣誓,自己所追求的从来不是美貌,而是真实。
至此,我们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个生动的伦勃朗以及这位伟大艺术家对于创新、真实和个性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克伦肖教授最后强调,在他看来,伦勃朗的研究不会停止,我们对这位大师的故事会永远讲述下去。
最后,讲座进入提问环节,大家踊跃提出自己的疑问,而焦点多关注于伦勃朗的《夜巡》和他的破产。克伦肖教授一一作出解答,比如伦勃朗的破产是由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的,《夜巡》的失败是20世纪一些学者对文献的断章取义所造成的误解等等,这无疑纠正了我们多年来的许多常识性的错误,相信对大家的进一步学习会大有裨益。
艺讯网记者:刘乐
摄像: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