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届《问城》论坛在中央美院成功举办

时间: 2011.12.13

2011年12月10日下午2点,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以及《读书》杂志、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问城》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顺利举行。由于参会人数较多,论坛分为内场与外场,内场为主持、发言人、嘉宾于美术馆贵宾厅进行圆桌座谈,外场为观众于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观看会议同步直播。

朱青生、云浩担任本次论坛主持,王中、王明贤、王璜生、云浩、宁瀛、刘索拉、刘小东、朱青生、陈嘉映、张永和、贾宝兰、徐冰、徐仲偶、翁菱、宋峻岭担任论坛发言人,黄晓燕、陈明、贾晓军、沈峥嵘、穆如、李玉祥、张云超、田海鹏、黄建成、马浚诚、吴秋龑、蔡萌担任论坛嘉宾。邀请的人员当中,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美术家、音乐家、作家以及各学科学者,此场论坛旨在发出对某些文化论题的多视角话语,并促成跨学界深层对话。

主持云浩以“提问城市,问候人民,慰问人性”开场,分别介绍了在场嘉宾。上半场第一位发言的建筑师张永和以《主题的困惑》为题,以中国某些建筑实物为例,指出现许多建筑忽略其城市中应有的功能,无法做到可持续、人性化。此外,他提出专业建筑领域中“肌理”的概念,即合理的空间组织以人与建筑相融洽为目标,人与建筑并不是孤立的。

第二位发言的徐冰教授以汉字民族的符号与当代全球化符号趋向为主题,认为中国人今天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可以从符号化入手,而符号可以追溯到象形文字。他表示,中国人的文化与符号学有着深刻联系,比如中国画与书法中的许多手法都是符号的连续和变化。

第三位发言的王中教授以《发展与回归——公共艺术与城市形态》为题,同样对中国某些建筑实例进行批判,对现在千城一面的现象表示担忧,另外,他谈道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不仅仅因为其展示地点是公共的,更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因此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和文化精神的孵化器。

下半场发言的陈嘉映教授以《城市与文化》为题,提醒人们不要将城市文化精英化,草根文化也应当受到重视,相应地,不应当忽略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此外,他认为对文化进行规划不见得是好办法,应当让文化生长,而不是规划到底按照某种模式发展。

宋峻岭先生以《优良城市——以古典北京和华盛顿为例》为题分析优良城市的典范,并提出建设优良城市的根本在于培养优良人类。

朱青生教授在发言间隙总结前几位发言,主持并开启了下面的讨论环节,他引出接下来发言的翁菱女士。

翁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例,表示希望用文化和艺术跨界协作的方式引导优秀项目的产生,而跨学科的建设和培养是基础。音乐人刘索拉在发言中把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担忧引入到对城市的担忧中,比如现在很多剧院的剧目非常老套,建筑外观与其内核无法融合,亦是城市建筑的问题之一。导演宁瀛以自身对意大利城市的感受为起点,谈到文明古国的传统建筑遗产保护问题,作为影像工作者,她表示已经很难找到理想中的场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已经丧失记忆。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提出中国建筑师本身存在问题,此外他认为将城市当做博物馆来建设会使其缺乏当下的生存联系。中央美院刘小东教授结合自己在城乡生活的经历,表示不能一味追求文人理想而忽略底层人民的生存需要。央美城市设计学院徐仲偶教授认为应当消除“隔膜”与“暧昧”,设计师应当坚定自己独立的主张,多一点反思、质疑、责任。最后《三联》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贾宝兰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由此,首届《问城》论坛顺利拉下帷幕。

艺讯网记者:段子迎
摄影:胡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