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下午两点,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瓦尔达讲座与对话系列活动第一场,邀请到了法国电影评论人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就法国新浪潮运动和观众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付东先生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新浪潮这个词语的意义;然后是介绍新浪潮的影响;最后是和观众的交流环节。
特殊的瓦达尔女生
首先,付东先生提到新浪潮的老祖母瓦尔达女士,他指出瓦尔达女生成为导演这件事情对于新浪潮而言是特殊的,她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她是新浪潮这些导演中唯一一位女性,二是瓦尔达女士在她的电影生涯当中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院电影教育。她的两个大兴趣点是图片摄影和戏剧。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瓦尔达女士拍摄了她1955年的电影《短岬村》。
与瓦尔达女士不同的是,其他的新浪潮运动的导演都是在前一代的导演的影响下开始对电影有了感知,在这种过程中成长,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第一代电影人,而瓦尔达女生和这人都是不一样的。
新浪潮的意义
社会学上的意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导演。当时社会的变化和政治变动有关,人们开始大量的讨论民主,在音乐方面摇滚乐兴起,年轻人开始穿牛仔裤,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改变。这些社会的变革必然影响艺术家的创作。
新浪潮在广义上指一种电影的风格,狭义上的意义指向更为具体: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艾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这五人个人以为《电影手册》写作评论为代表,联合起来反对传统工业电影并为新兴电影摇旗助威。抨击学院派无聊沉闷的风气。新浪潮电影里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价值使得当时企图抨击新浪潮电影的人感到惊叹。
需要指出的是,新浪潮电影的风格并不相似,新浪潮代表并不是一种电影风格,而是一种艺术运动,这种运动中所包含的风格是十分广泛的。
第三种意义:当大范围的人理解了这五个人的电影概念之后,如何用这种方法和精神开始拍摄电影。这种新的电影语言的出现,改变了电影的历史。瓦尔达导演对于电影的新的思考,在当时的法国电影介以新生代的姿态出现。现代电影在于思考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在过程中不断尝试。具体来说,从是否需要提前写剧本,如何考虑画面与声音关系,摄制组工作关系,如何指导演员等方面去思考,以试图寻找打破工业电影的规则的方法。
新浪潮的影响
新浪潮的运动还在继续,除了当时的五个人还有人在继续创作外,后续的第二、三代的电影人也在继承这种电影模式。新浪潮运动没有消失,并且能一直存在到今天,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个是影响了法国政府对于电影的态度,法国政府把电影当作一门工业并作为艺术进行保护是在新浪潮运动时期开始的。从法律和政治上的改变,造就了新一代的人,人们不仅对电影产生热情也看到了电影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从1980年代以后,法国小学生就要开始学习电影艺术。
1958年、1959年之际,新浪潮电影作用一种运动在其他国家也有发生。在当时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出现的类似事情,这是时代的改变。付东先生指出新浪潮所没有影响到的国家就是当时的中国。60年代的中国电影受到苏联体系的影响,没有创作其它电影形式的可能性。后来中国到了80年代由北京电影学院发起的,这些我们所称的第五代导演有自己的风格,他们受到了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但又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年轻的电影人告诉我他们也受到戈达尔的影响。在台湾有两个导演杨德昌导演和侯孝贤导演,他们也从新浪潮中吸取养料,从80年代就开始台湾电影的创作。付东先生还特别提到贾樟柯导演,认为他就充分吸收了新浪潮的养料,是一位颇具自己风格特色的电影导演。
观众提问环节(问题有选取)
观众:您好,我想请问1968年的法国学潮对于新浪潮运动有哪些影响?
付东:需要指出的是,1968年的社会运动的由头是和法国新浪潮运动有关的。当时法国资料馆的馆长被政府抓获,《电影手册》的组织者进行了抗议。这个抗议在法国学潮之前发生,成为学潮的导火线。当时电影导演和学生联合抗议,新浪潮的导演也在自问,纠结能为学潮做些什么。当然,每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1968年的戈达尔给的答案是在电影工业名单上取消自己的名字,然后去拍支持学潮和新社会制度的电影。
观众:请问,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我该如何去实践电影拍摄?在法国,电影人又会怎么做?
付东:当然,并不是在法国就意味着拍电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法国有一个经济系统去支持导演拍电影,也有一些导演会去独立拍摄电影。在法国可以去向CNC(法国国家电影中心)、银行等机构去申请支持。但是重要的是去寻找到合适的制片人来支持电影拍摄。而且法国也有国家强制电视台投入电影投资的政策,但是这个投资也是有选择的。
在新浪潮的运动中,也在寻找新的制片和发行方式,以便使得这些带有艺术气息的电影在市场能和观众见面,当然观众是有强大的需求的,这种需求有很大的可能性,比如商业片和艺术影片。新浪潮电影的存在也使得观众对于影片的需求多样化,使得这些影片可以推广出去。
观众:50年代,巴赞先生有个文集叫《电影是什么?》,请问当电影来到现在的时代,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付东:《电影是什么?》这本书其实是一些提问,也是一个回答。更重要的是提出我们总是在好奇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电影?电影所呈现的画面和声音一直在创新和改变。回到中国,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什么样才是一部好的电影,这个问题可以一直提问下去,也可以影响到以后的电影发展。
艺讯网记者:余娅
摄影:美术馆/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