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艺术宫和法国布洛涅·比扬古市30年代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转折——20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美术(布洛涅·比扬古三十年代美术馆珍藏)》展于2013年12月13日至2014年3月16日在中华艺术宫举办。
作为中华艺术宫开馆一周年系列展览之一,此次展览聚焦20世纪30年代法国艺术的多样风貌,通过多角度地展现和梳理当时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法国的艺术状态,反映了现代艺术发展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变革背景下发生的转折与变化。本次展览获得了法国布洛涅·比扬古市政府的极大支持,借出了103件绘画、雕塑和摄影等馆藏精品。通过“传承与创新”、“时代新观”、“娱乐、旅游与中法艺术交汇”和“保罗·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wning)”四个章节,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发展之时法国丰富多变的艺术现象。
“传承与创新”:在20世纪初的艺术领域,前卫主义的艺术实验(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纷纷登场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带来的破坏,导致了艺术界对一些艺术实验的质疑,并引发了经过混乱后重新找回某种秩序的需求,由此产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新古典主义的趋向,这一“回归秩序”的趋向与传统以及与现代的关系的批判性反思对艺术的发展有特别的益处,通过反思可以掌握作品的艺术创作趋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对于艺术的当代解读也是深有启发性。
“时代新观”:20世纪上半叶对于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追求,科学技术及其实际应用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对功能性的追求、历史动荡(战争、经济危机)、一战之后的“疯狂年代”和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流行,这些历史、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萌发了新的概念。展览展示的3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近百年来对上海的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历史和艺术风格的关联也是促成本次展览的原因之一。
“娱乐、旅游与中法艺术交汇”:20世纪30年代,休闲和旅游的趋于大众化改变了艺术家进行时代再现的视角,这一时期还促进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艺术碰撞和交流。一战之后,众多中国艺术家赴法国学习,师从法国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被法国三十年代美术馆收藏,也将在此展呈现,如吴冠中的老师让·苏弗尔皮(Jean Souvenir)和让·杜巴斯(Jean Dupas)、滑田友的老师亨利·布夏(Henri Boucle)等。这些中国艺术家学成归国后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实践,推广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保罗·朗多夫斯基”:保罗·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wning)在世界雕塑界的成就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和巨匠,也是布洛涅·比扬古艺术生活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的成就和纪念性建筑项目彰显了法国和世界的艺术创造性。此次,朗多夫斯基创作的以孙中山先生为原型的雕像,是在中国的首次展出。
本次展览以另一个视角演绎了20世纪上半叶跌宕起伏的法国现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片段和章节,令观众回归到当时的法国,犹如置身于二三十年代的巴黎,游走穿行于各个画廊沙龙之间,领略当时各种艺术风格、各类主题创作的特有魅力。
中央美院艺讯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