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09年10月10日至10月16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华彬集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红星画廊
策展人:俞可
艺术顾问:Melissa Chiu、王璜生
助理策展人:韩晶
展览后援:王春辰
学术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冯博一、高千惠、彭德、皮道坚、殷双喜、杨小彦、赵力、朱青生、郑胜天
参展艺术家(以姓氏拼音为序):崔岫闻、丁乙、方力钧、冯梦波、谷文达、黄永砯、李山、刘小东、吕胜中、罗中立、缪晓春、邱志杰、尚扬、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王怀庆、王庆松、王易罡、徐冰、向京、严培明、杨福东、叶永青、展望、张大力、周铁海
2009年10月10日,“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华彬集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红星画廊协办。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阵容强大,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崔岫闻、丁乙、方力钧、冯梦波、谷文达、黄永砯、李山、刘小东、吕胜中、罗中立、缪晓春、邱志杰、尚扬、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王怀庆、王庆松、王易罡、徐冰、向京、严培明、杨福东、叶永青、展望、张大力、周铁海。学术委员是(以姓氏拼音为序):冯博一、高千惠、彭德、皮道坚、殷双喜、杨小彦、赵力、朱青生、郑胜天。由俞可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 Melissa Chiu、王璜生馆长担任展览艺术顾问。
本次展览作品都是各位艺术家们的代表作,其中有徐冰的书法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朗法罗《雪花》2008 、 王广义的《防空洞》、 展望的《假山石》、 张大力的《风马红旗装置》、刘小东的《2006 温床之二 》、吕胜中的《 地方天圆 》、 尚扬的《董其昌计划》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第一次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
此次展览主题的阐释:
碰撞,源自物理学概念,意指粒子或物体间极短的相互作用,而这一过程将导致参与物发生速度、动量或能量的改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当下,就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曾经依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种种实验,已逐渐转变成为实践自身文化的现实。尤其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中的交往甚密,艺术创作的语境也日益变得复杂而多元。与此同时,艺术与过去相比,不再是割裂的“乌托邦”,而是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跨学科领域的交互中,呈现出一种交织的状态。于是,传统与前卫、单一与多元、全球与地域、东方与西方、学术与资本、观念与技术……新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随时随地都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冲突、对峙和交叠。而这些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艺术实验,无疑呈现出一种“碰撞”的生态——它既是艺术本体不断突破的自我要求,也是现实语境中艺术外力的博弈。而这一胶着和对抗的“碰撞”过程,带来一系列新的艺术认知和不同的艺术发展趋势,改变了我们过去对艺术的惯性理解,从而书写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今天。一方面,进入21世纪,艺术样式更大程度地受到挑战和翻新,这不仅依赖于全球文化命题和关注焦点的转变,而且伴随着经济格局的进一步集约化,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逐步有别于过去的认识,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促使着艺术观念和展陈方式的更新,需求更加专业化、更有针对性的表达。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是否能在文化建构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并发挥影响?从而再次建立起有别于其它模式的艺术实验性和前瞻性?而中国当下特殊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土壤,受到全球化文化的洗礼之后,真正持有中国本土价值的艺术坐标将如何滋生?这些都成为“碰撞”生态中所要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碰撞”展览强调当前开放的价值体系下,艺术实验领域中一种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型,并探索当下艺术与中国文化产生真实对接关系的可行性方案。所以,不同于“伤痕主义”、“乡土画派”、“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卡通一代”,或是其它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艺术概念——“碰撞”不是对某一艺术风格或艺术样式的命名和定性,也不是对某类艺术现象贴标签,而是指涉和描述中国当代艺术正身处其中的一种状态、一个过程。其原因在于,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用一个风格或样式来概括,硬性地把艺术家及其作品归纳到一个既定概念之下。反之,突出和彰显艺术家的自我特性、强调艺术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碰撞”关系和“碰撞”之后生成的新艺术生态,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试验的案例”展览,与即将同期举行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作为互动的平台——这个发端于英国、已经有着5年历史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将号召来自全球的收藏家巨鳄和当下艺术品流通领域里,各个重要环节中的决策性人物一起,就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展开理论方面的探讨。而作为视觉、观念方面的回应,“碰撞”将力图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日益交融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和状态。有意义的是,“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选择在2009年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移驾中国,而与此同时,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这个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争议的艺术展览,迄今正好是第20个年头。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过程,也经历了从向西方借鉴、学习转向自身文化关注和建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侧重点和关注点,都发生了变化,而与艺术相关的各个外部环节和语境,也有了新的改变。在这样一个时间拐点上,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就变得非常有价值和必要。
2009年十月,“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包括闭门会议、公共论坛)与“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这三位一体的活动将同时拉开帷幕。通过这次实验,旨在探索出中国当代艺术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存在的诸多可能性。从时间上看,中国当代艺术历程对这个世界和我们本身的影响显而易见。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第一次走出西方文化中心——欧洲,于今年10月移址中国北京——在这样一个颇具实验意味的时间节点上,我们试图通过“碰撞”中的30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来展示出这个占全球1/4人口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在一种不确定性中,明智地做出我们关于今天和明天的抉择。因此,“碰撞”不仅仅是面对此次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它同样作用于艺术本体,也是对未来中国艺术发展的助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理想性地希望中国当代艺术从狭义的领域出走,与来自全球的艺术品收藏论坛在彼此的对应与选择中滋生出进一步互动的可能性。创办于2004年、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已有5年的历史,它前瞻性的视野和决策性的引导力量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其核心是具有高端性和私密性的“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高端论坛,又称“闭门会议”。它将邀请全球具有文化理想和行动力的美术馆负责人、博物馆馆长、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艺术基金会、艺术机构主席等权威人士,以及与艺术品流通、收藏有关的政府机构首脑共同参与。我们期望,在这样一个架构中来回避我们自己的一隅独行。如果我们真的能通过“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与英国艺术基金会的总监Dame Liz Forgan、古根汉姆美术馆的策展人Alexandra Monroe、泰特美术馆收藏部主席Francis Morris、纽约亚洲艺术博物馆主任Melissa Chiu、MOMA国际收藏合作总裁Jay Levenson等一系列与会和观展人士展开艺术对话,并促成进一步的互动,那么展览的意义也就凸现于此了。“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作为“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的特展,将与“闭门会议”同期举办。希望在此背景下,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正身处其中的现状。同时,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个案,向西方及全球的艺术资深人士,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的真实生态——这既是解除东西文化差异和艺术误读的契机,也为中国当代艺术进一步以整体形象进入世界主流收藏界和学术界视野,提供一种可能性。
记者:乌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