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二届CAFAM双年展即将开幕 展示国际青年策展力量

时间: 2014.2.27

第二届CAFAM双年展将于2014年2月28日至4月2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目前,展览正在紧张的准备当中。CAFAM双年展是国内首个以学院美术馆为平台的国际双年展,2011年以“超有机”为主题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深获社会各界好评,并被多家机构及媒体评为2011年度中国“年度最佳展览”。第二届CAFAM双年展秉承第一届的学术基调,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为主题,坚持国际性、当下性、前沿性的学术方向,深入探讨当代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与实验的精神、面貌与特征。

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来命名本届双年展,其含义指向当今艺术世界的潜在思想与意识是如何主导、控制、影响、反馈艺术的行为和实践,当“无形的手”指向艺术现象的呈现时,其实已经意味着诸多的权力话语的渗透和干预。这些恰恰是当代艺术文化需要反思与回应的,也因此通过国际化的策展人去展开“无形的手”的策展表现,就内在地、潜在地呈现诸多可以讨论的话语和论题。它既有艺术教育的含义,也有艺术实践的命题,还有艺术体制化的问题,更有艺术功能与转化新认识的论题。

如何立足学院平台举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双年展,这是中央美院美术馆的目标,也是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命题,第二届CAFAM双年展的总体策展方式将采取创新形式,基于艺术学院策展专业的设立及发展,及其在当代的策展活动中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届 CAFAM双年展邀请六所国际重要艺术学院的策展专业指导教师为学术主持,策展专业毕业并具有较出色策展成果的学生担任策展人,共同构成具有创新意义和教学实践及实验意义的策展团队,来策划、组织、实施本届CAFAM双年展。因此本届双年展也是一届特色鲜明的双年展:策展团队、艺术家精英化、年轻化及国际化程度高;六所院校在国际策展教学与实践上影响力大;研究方向更具创新性、研究性和探索性,昭示学术前沿的端倪。

这是一次国际艺术院校策展教学的实践碰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胡丹洁、中国美术学院的马楠、法国勒马加赞艺术学院的维罗妮卡•瓦伦蒂尼(Veronica Valentini)、荷兰大苹果艺术机构的安吉拉•赫拉尔迪(Angela Jeradi)、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的翁笑雨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基特•哈蒙兹(Kit Harmmonds)将在这个国际平台呈现出前沿的策展实践。

策展人名单的国际化,可通过展览方案略览不同院校在展览策划方面的教学理念,这是此次双年展的一大看点。此外,本届双年展共有72位艺术家参展,分别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巴基斯坦、黎巴嫩、泰国、墨西哥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也是一次跨越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展示。参展艺术家中不少还是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以“情境艺术”出名的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 早在2004年就荣获瑞士巴塞尔艺博会的巴罗斯奖,并于2013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为最佳艺术家颁发的金狮奖;关注黎巴嫩当代历史的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曾参加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纽约惠特尼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2011年获得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 来自美国的著名装置艺术家马克·迪翁(Mark Dion) 主要探讨博物馆系统的整列和物品收藏,来讨论它们之中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作品多次在泰特、MoMA等机构展出,并获得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艺术奖等奖项。

这是一届跨越地区、跨越文化的横向策展实践的双年展,展览特别强调这些策展人所呈现的问题、话题具有超经验的性质,即它们是超越当下情景、特定类型、单一学科的艺术展览表现;同时,作为策展,也强调它不是孤立的展览计划和落实,而是一种超策展的学术研究,它纵向地思考历史,又横向地架通不同学科知识的对话,以艺术的方式来昭示当代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与特殊性。

六个策展人的方案:

胡丹洁(中央美术学院):《金枝》的密码——巫术、鬼魂,与面孔的经济学;
The Code of The Golden Bough -- Economics of Witchcraft, Soul, and Faces

此次展览的出发点是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巨作《金枝》。这部更世不朽的人类学巨著,与本次策展主题“看不见的手”与《金枝》的用意,有着惊人的一致,便是探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转化的隐藏的规律。

本次展览以结构分析的方式,试图打开《金枝》遗留下的文化密码,在循环往复的文化架构的传承、错位、重构的演变过程中,寻找“看不见”的逻辑关系与规律。艺术家本能上是在模拟对规律的实现,完成一个“编码”的过程,而策展人通过解构与阐释,扮演着“解码”的角色。正是这种编码与解码的互动,推动着我们艺术表达的演化。将《金枝》所描述的从巫术、宗教到科学的演变过程,与经济社会的价值规律进行类比,却并非追求一个严谨的推导式的表述,而是试图在这种看似简单化却意在启发的并置中,产生一种关于内在联系的思考想象的张力。因此,展览并非围绕特定主题发生,而是将它们作为想象与对话的开端。

整个展览在四个线索所构成的框架下展开,分别是“宗教与经济”,“货币与巫术”,“规则与禁忌”,“流通与循环”,它们分别象征了从自然社会向复杂的当代社会进化时各种力量间的转化经验,亦是艺术可以不断发生的敏感领域。

安吉拉•赫拉尔迪Angela Jeradi(荷兰大苹果艺术机构) 游戏理论
Game Theory

此次展览的出发点是审视最广泛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在私人之间或者“大众”层面,审视我们沟通讯息和想法的方式——从日常新闻到前男友发布的推特消息。休闲娱乐传媒(如一部电影)与讯息沟通传媒(如新闻)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即便两者的区隔确实存在过。

朱迪斯•巴特勒在《战争的框架》一书中试图引发对“框架”的关注。人们透过“框架”去理解,但或许更多情况是,试图理解但却又无法理解他人的生活。巴特勒指出人们互相观看的“框架”事实上是权力运作的结果;这是一种“编辑的润色”,这种润色遮盖了阐释,也限定了事实所呈现出来的样貌。

今天,大众传媒、图像、短播、文化基因以难以置信的轻松快捷速度传遍全球,讯息可以在短短24小时之内在推特、报纸等媒介上被发布、链接和共享。媒体,以其千变万化的形式成为现如今的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可以被利用、挪用甚至颠覆。

游戏理论,并非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致力于审视历史和当代的一小部分活动,这些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并利用大众传媒的形式来消解权力的作用;这种游戏即有着空想的成分,但也不乏实际的目的。除了考察先例这一种方法外,游戏理论希望本身能够为找到更多有意思和充满幻想的思考提供可能性。为此,游戏理论邀请您,作为观众,参与到游戏理论的游戏中来。

基特•哈蒙兹Kit Harmmonds(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没有木偶比操纵者更愚蠢
No Puppet is Dumber than its Puppeteer

美术馆是物的剧场,物因展示而有所言说。包括美术馆在内的所有机构据说都代表了所处文化的意识形态。事物如何在幕后被安排,如何使物的剧场变得生动鲜活是本场展览的主题。

但是,正如题目所表明的,无论出于何种初衷,事物一旦在公众之地被激活,就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因此,本场展览试图反映我们如何看待机构中,比如美术馆和媒体中的事物以及如何展示。展览里来自美洲、亚洲及欧洲的艺术作品都揭示出我们所见所闻背后的结构与过程。

通过特殊效果的展示,这一物的剧场讲述了美术馆、艺术家、策展人以及作为观众的您的故事。对潜伏于幕后因素的清醒意识将改变我们对历史、情境以及自身的感知方式。作品与展示本身既呈现出展览的主题,同时也呈现出演员与观众,因为如果没有观众,一切等同于沉默无言。

本场展览的一个根本主题在于文化如何在权力影响下被生产、被框定以及被展示。其中包括经济与殖民的因素。在当下,类似的结构与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力量的转换而发生相应的修改。谁在说、谁在听、我们为何倾听特定的声音,以及或许是,我们为何自欺欺人地去看去听,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问题与主题。当代文化以复杂的方式表达自身。本场展览则希望与这些当代文化的趋势与潮流共舞。

维罗妮卡•瓦伦蒂尼 Veronica Valentini(法国勒马加赞艺术学院) 关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戏形式
On Ambiguity and Other Forms to Play With

当代全球经济体系以及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存在和运转处在一个更加广泛的语境之中。此次展览对该语境进行思考并着眼于相互关联的影响:与经济直接相关的是新的主体性的出现。就主体性而言,艺术作品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场所,艺术家与观众的主体性、机构与策展人的主体性都在其中被检索、被理解以及被阐释。展览致力于阐明那些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之中,以及思想、欲望、行动和语言之中的表现和关系。艺术作品规避以上的种种控制机制又与它们密切相关。诸多因素作用于艺术的活力,引发解放意识,提供有助于接近艺术作品的阐释。

通过将各种展览形式作为政治、社会、性别与想象阻力的潜在例证,展览希望提供契机,使他者、少数人和被遗忘者的策略得以增加实现的可能性,并鼓励人们对那些我们已经欣然接受的策略进行反思。此次展览以语言和其他无形且流动的形式(如身体、情感)的有效运用和表述,以及这些流动形式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播与流通方式为基础。同时,模糊性,作为语言、文本性和交流的一种本质现象,不仅在语义的层面而且在策略的层面上都成为此次展览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特点。此项目强调艺术家与文化概念的关系、与再次利用特定陈述的关系;突出科学的、推广的或收藏的方法,凸现知识传播与普及的过程。

“关于模糊性和其他游戏形式”这一展览所汇集的作品,利用语言和交流的不同系统创造出探索性“空间”,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层级在其中清晰可见。

翁笑雨(美国加州艺术学院) 物的议会,抑或,在持续迷惑的好奇中漫步 
Parliament of Things, or, Wandering in a Continuously Bewildering Wonder

《物的议会》以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思考以及马赛尔•杜尚变戏法般的策展策略为出发点。这部分的双年展将焦点放在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的交叉口上,探讨“挑选”、“排列”、“组织”、以及“陈列”等策略如何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在策展实践和艺术表现中碰撞穿插。有别于传统的分类学,尤其是在现代博物馆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纳的归类体系,这些艺术实践并不通过挑选和分类来建立秩序。恰恰相反,它们有意寻求秩序崩塌破裂的边缘,强调对立理性与晦涩,明晰与混沌,现实与虚构之界限的岌岌可危。以其异质的方式,这些实践批判性地反馈了我们当下社会经济环境从生产性到选择性的根本转变。

这部分的展览具有一抹魔幻的色彩,指向对知识本身所谓真理性的怀疑姿态。如果说现代性灵巧的双手赋予了“阐释”以特权,使事物自身的存在隐藏在含义的秩序之下, 这里所呈现的艺术创作,便如同另一双无形的手,将事物本身的权力归还。艺术家们将事物,即信息、文件、现成品、图像和物件等从其现有的表现形式中释放出来,给予其空间让它们组织自己的议会。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之手”的无形性体现出一种撤销人类主观性的愿望。通过取消强加于事物之上的主客体二元论,其它的诠释才变得可能。

展览鼓励观者对双年展命题所提出的关键词,即“无形”、“手”和“姿态”以及参展艺术家所探索的话题之间进行自由的联想。这些话题包括“事物如何策划自己”,“如何不被看见以及图像与它们不忠的宿命”,“一段偶发的(艺术)历史,或一个意外的博物馆”,以及“在未知的必要性中真诚地穿梭”。展出的作品在常常疏远的概念之间引发诗意与臆想的摩擦,比如伪科学和传统陈列方式,狂乱的手部动态和现代抽象主义冷静的分析,表演和审讯,旅游纪念照片和档案材料,生命的进展和博物馆的收藏等。参观展览的过程同时需要观者身体的移动和思考的投入,这样的体验仿若在旷野中好奇地漫步。尽管展览在其心理地域般的迷幻图景中开辟出诸多进入的小径,《物的议会》并不试图解密,而是制造更多的密码。

马楠Ma Nan (中国美术学院) 博物馆地下室
The Museum Cellars

为了度过生命中的某一天,人们来到博物馆寻找一个缪斯之物。展示空间敞开,而地下那迷人的庞大库藏却上了锁……

岛屿
开放的展厅如同水面上各自分离的岛屿,从地下室临时调用的物体被聚集整理,露出水面形成暂时的景观。

地库
密集封存的未展示物,仿佛沉默的大陆涌动着潜在的能量,等待被激活。而错综的地库如海床般相连,以宇宙的格局收罗着关于世界的一切。这里是实验室、迷宫、狂欢节,一个随时可以感应召唤的势量场。

潮汐
“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博尔赫斯
岛屿浸泡在丰富的海洋介质中,而那潮汐的非规律现象,饱含征兆。未被化约的公共空间造成声音、图像和概念的相互侵略和占领。我们于是想象远方和别处,那不存在但已知的乌有之乡。

然而,博物馆地下室那尚待开发的符号和物的日常,它存在,但仍然未知……

 

总策划:潘公凯、徐冰
艺术总监:王璜生
学术主持:易英
统筹:王春辰
策展人(排名不分先后):安吉拉. 赫拉尔迪、胡丹洁、基特.哈蒙兹、马楠、维罗妮卡.瓦伦蒂尼、翁笑雨
指导委员会:安.德梅斯特、高士明、侯瀚如、里.马尔科普洛斯、维多利亚.沃尔什、余丁、伊夫.奥佩提塔洛

主 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与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法国Magasin美术学院
荷兰Appel美术学院
美国加州艺术学院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4/2/2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