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众学者齐聚CAFA美术馆共话“策展机制与美术馆”

时间: 2014.3.4

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更多的是关注展览背后的策展机制,短时间内就引发美术馆界、策展界、学术界对这一话题的广泛讨论。3月1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四层展厅举办了“策展机制与美术馆”馆长圆桌论坛,更是将这一话题讨论推向高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主持了此次圆桌论坛,王璜生在开场介绍到上世纪’85新潮前后,中国的展览形式、组织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表现之一为理论研究者的介入,这促进了艺术家与理论家之间的高度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策展人。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在美术馆的展览开始出现策展人,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策展制度开始跟美术馆发生关系。在美术馆里面如何去理解策展人制度?这是此次圆桌论坛讨论的核心,这在中国艺术界也是很有意义的命题。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美术馆机制与策展人机制应当形成一种合力

范迪安认为在西方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进程中,策展人的出现对美术馆的展览方式提出了挑战。他将反传统观念的现代艺术比喻为黑马,而美术馆则是套黑马的缰绳,最后将这些黑马都拉到美术馆的墙上、空间里当作新的经典进行展览,所以美术馆和现代艺术之间是一种博弈。但是到了20世纪的后半叶,特别是最后30年到今天,展览策划和美术馆又是一种博弈,这种博弈总体上来看是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种标识,因为策展人会更多地直面艺术发生现场,直面艺术观念和思想中那些最具有先锋性、前沿性、挑战性的特征,所以策展人是在艺术发生现场与公众接受之间来进行自己的思想劳动。

在讲到美术馆与策展人的关系时,范迪安强调中国艺术进入了一个策展人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美术馆的时代,他希望这两个时代能形成一个合力,形成一种视觉文化艺术推动的合力,进而推动艺术的发展。同时,美术馆是一个相对固定体制的产物,它内部的组织机构是稳定的,但展览策划是一个具有创作性的、思维性的活动,这种稳定性和创新性之间通常会表现为一种矛盾。因此怎么把展览机制更科学地纳入到美术馆整个运营机制里面,这可能是中国美术馆界、策展界要探讨的问题。

贾方舟(美术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策展人与美术批评家的关系

贾方舟认为与西方的情况不一样,中国的策展人是从批评家里面诞生的。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那是中国批评家集体参加的一次关于展览策划的活动,但当时还没有策展人的概念,只是说,批评家是这个展览的组织者。贾方舟认为真正的中国策展人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之前中国的批评家们都从事着美术编辑工作。1989年以后,批评家从编辑角度参与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没有了,出于一种历史责任,这些批评家还希望能够发挥自己在当代艺术中的一些力量,就兴起了通过展览的方式来体现他们的话语权,这个过程是为时代所使然的。在谈到批评家与策展人的区别时,贾方舟认为策展是一个权利批评,策展人具有一种权力,他可以确定主题、选择艺术家,在这样一系列过程中体现出他所拥有学术权力;批评家只是一个单纯的以文案的方式体现他的话语权。此外,策展人除了把握当代艺术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外,还需要完成沟通艺术家,联系场地,获得赞助等工作,需要一种更全面的能力。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传统和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人”身份

易英认为在博物馆、美术馆生态中,策展人基本上是一个“谎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说,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看策展人,他的工作就是把一堆东西以合适的方式放在合适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策展人是和博物馆、美术馆同步产生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策展人这个概念。易英教授认为,我们讨论策展人主要是在当代艺术的范畴内进行的,因为当代艺术总是对一种稳定、平衡、和谐、普通趣味的破坏,是在体制外进行的。当代艺术是需要策展人的,他负责把当代艺术推向社会。

李小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美术馆应摒除弊病,迎合策展的介入

在中国美术馆界,李小山一直是一位言语锋锐的馆长。他在这次论坛的发言一开始就提出对现状的一种担忧,他认为在中国的美术馆生态里面,有这种策展需求的场馆实属少数,除非美术馆有主动积极的需求,否则策展人要介入美术馆生态系统的难度是很大的。他认为,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美术馆生态过于官僚化、行政化,缺乏一种文化理想。他进一步提出,我们亟需建立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美术馆生态系统,这样策展人这个“无形的手”才会变成“有形的手”。

高鹏(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当代艺术展览中的策展人选择问题

今日美术馆是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及先锋性的平台,高鹏在工作中一直在思考,在这些展览中,谁来决定、选择策展人,他认为背后也有一个巨大的“无形的手”,高鹏通过今日美术馆的一些展览案例阐释了这一观点。王广义在今日美术馆的回顾展选择了黄专担任策展人,刘小东的个展选择了侯瀚如,今日文献展选择黄笃担任策展人,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美术馆都会考虑一种新的可能性。

高鹏还介绍了在筹划的一个七天的青年艺术项目,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今日美术馆选择合作艺术家用七天时候在14米的主厅创作、展示,但这个项目是没有策展人的,这种项目方式也是今日美术馆对当代艺术展示过程中策展人介入模式的一种另类尝试。此外,高鹏还介绍了今日美术馆“艺术橱窗”、“今日微刊”等项目,通过这些方式思考什么是策展人?谁来决定策展人?谁可以做策展人?

彼得·安德思(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艺术策划应与当地情境相联系

彼得·安德思是做戏剧研究的,他在演讲中将博物馆体系与剧院体系做对比,剧院有舞台管理、剧目安排等团队,同样,美术馆也有不一样的使命,有不同的专家团队,但不一定都是策展人。美术馆在经营的时候是需要考虑目标观众的,这是策展人在做展览策划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尤其是做当代艺术的时候。此外,艺术策划怎么与当地情境相联系,以怎样的艺术品诠释特殊情境,这也是策展人在工作时需要考虑的。虽然现在有很多当代艺术活动,双年展也呈现爆炸式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思考怎么来培养策展人,如何来创造策展人。

此外,还有众多学者、馆长分别从自己的研究、实践角度发表了自己对“策展机制与美术馆”的看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关注美术馆与策展机制之间的隐性矛盾,是先有内容和实践?还是先有机制和立场?两者之间是否存有一种平衡关系?龚彦还介绍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策展方面的新计划;加州艺术学院教授里·马尔科普洛斯在发言中介绍到独立策展人在西方的出现,1969年赫拉德·史泽曼(HaraldSzeemann)摆脱体制,策划了展览“当态度成为形式”,他也成为了第一位独立策展人;法国勒马加赞艺术学院院长伊夫·奥佩提塔洛从具体展览案例说明策展人与美术馆之间的关系;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也从正在展出的齐白石展览的角度,分享了他运用策展的一些概念将传统艺术拉近与当代关系的尝试。

艺讯网记者:张文志
摄影:杨延远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