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18点,第二届CAFAM双年展“当代策展”系列讲堂第四讲——“策展、收藏及收藏策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王春辰老师主持,主讲人皮力是中国著名的策展人、评论家,现任职于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
讲座的内容主要关于M+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及策展策略。首先,皮力先生对M+的项目背景做了简要介绍。M+的建造方案在1997年便早已确立,但由于2003年“反董游行”等一系列政治原因被搁置。在2007年,香港政府又重拾项目,并且拨款230亿港元来支持博物馆的建造和运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利•希克博士将他的大量收藏中选出1000多件藏品,捐给了将于2017年完工的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目前还在筹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致力于藏品、人力机构、以及观众群的建设。皮力先生指出,他们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1、由于是政府支出费用,需经过繁琐的决策过程,所以实施缓慢;2、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收藏;3、藏品的陈列及展览方式……
M+视觉艺术博物馆主要关注20-21世纪的艺术品,用香港现今的角度来配合国际化的视野。作为一座视觉艺术博物馆,M+呈现的艺术形式非常广泛,水墨、版画、摄影、建筑、设计以及活动影像等都囊括其中。M+所展览的水墨作品非传统意义上的水墨,它更强调水墨与当代艺术的联系,即水墨如何被当代化。比如所收藏的杨杰昌以及九龙皇帝的作品。
此外,M+很重视当代性与流行文化的结合,它将是一个新形态的美术馆,而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博物馆,跟艺术中心相比,它有收藏,跟博物馆相比,它的门类又更多元,人们将会在这里看到所谓文化创造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皮力先生认为同样的藏品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展示,如杨福东的《竹林七贤》,不仅可以作为影像展示,电影中的取景也是关于建筑的宝贵材料。在M+,电影、设计和建筑是不分家的。
值得一提的是,皮力先生还强调了M+通过收藏讲故事的展览形式。来自保加利亚的万曼教授(Maryn Varbanov)是著名的壁挂艺术家,1953年毕业于索菲亚艺术学院,又留学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母校创办染织壁挂系,被保加利亚授予功勋艺术家称号。后旅居法国,曾在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举办展览,作品多为各国博物馆收藏。他的妻子宋怀桂 1981年成为第一任皮尔•卡丹公司驻中国的首席代表,1983年马克西姆餐厅开业她兼任总经理。在中国人还没有分清什么是时装、高级成衣、高级定制之时,马克西姆餐厅已经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小型的时装发布会。宋怀桂第一次将中国模特带上西方舞台,全球巡演以唐、宋、元、明、清的古代服装为灵感设计的“五朝”服饰最早也是在马克西姆做表演。皮尔•卡丹训练的第一批中国模特,也是在马克西姆学会了怎么用刀叉,怎样品尝西餐……有媒体人评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交礼仪和时尚界,都是从马克西姆餐厅萌芽的。”1986年,万曼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万曼壁挂研究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在1979-1989年发生的关于万曼夫妇以及马克西姆餐厅的故事,在M+会通过文献和艺术品得到极大程度的还原和展现。所有的视觉文化因素涵盖其中,用香港的叙述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
由此可以看出,M+的展览方式并非从一条线索进入,顺藤摸瓜还原艺术品,而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多层次呈现艺术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正如皮力先生所言:丢给观众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团乱麻。而观众从乱麻中抽取哪条主线,完全取决于观众的选择。
在希克先生的捐赠中,艺术品的创作年代主要集中于1974-2010年,M+在他的基础上,尽量绘制20世纪后期的艺术史脉络,并且随时添加相关线索。比如在希克所捐赠的“85新潮”作品中观念艺术较少,M+便通过管艺先生所捐赠的“广东快车”来补充。在未来,M+的目标是成为东亚艺术家作品的权威展示基地以及海外华人艺术作品的家。在此基础上,展品覆盖其他亚洲地区,并记录亚洲与北美、欧洲等西方艺术潮流的关系。
M+自筹办以来,社会舆论及学术界都对其褒贬不一,但不论如何,这个项目都是一次伟大的探索,它见证了香港壮大博物馆事业以及扎实本土文化根基的决心。从1997到2017,这漫长的等待之后,期盼它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Q&A
1、在M+内有没有出租的空间?
皮力:有一个6000多平方的支援及运营空间,但是这个空间的使用由专门的团队来统筹规划,并非所有的商业合作都接受。
2、接受捐赠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
皮力:我们接受捐赠的程序与购买是一致的,并不是所有的捐赠都接受。我们从展览需要、维护费用以及是否永久陈列等方面考虑。所以对待捐赠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至于条件,主要取决于捐赠方,他们的条件不一。
艺讯网记者:张高珊
责任编辑:朱莉
图:美术馆 董惠萍 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