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代策展”系列讲堂五】黄笃: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策展人?

时间: 2014.3.12

2013年3月11日下午两点,“当代策展”系列讲堂第五讲: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策展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主持人王春辰介绍到,主讲人黄笃是独立策展人、中央美院博士、清华美院博士后,有着20多年的策展经验,见证了中国艺术20年的发展历程。

之所以选定“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策展人?”作为演讲题目,黄笃认为通俗易懂和深入浅出,并涉及到了策展人的概念、角色。黄笃认为策展人是展览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艺术动态及其历史发展状况应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好的策展人要具备全局的眼光,不光要具备美术史知识,还要具备政治学、哲学、科学等多跨学科的知识。

黄笃指出,在欧美大美术馆的策展人分为好多种,有主策展人、高级策展人、副策展人、助理策展人,是一个科学管理系统,也是制度化的体现,可以刺激策展人不断成长。而策展人的职责根据专业特长分工也不同,有建筑、绘画、雕塑等不同的领域。

中国当代策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激浪派、贫穷艺术、新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艺术现象,黄笃认为这些现象与社会思潮和社会巨变有很大关系。并重点提到了在策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展览。1969年哈罗德 • 史泽曼(Harald Szeemann)策划的“当态度变为形式”展和1989年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的“大地魔术师”。

展览“大地魔术师”在1989年引发了很大争议。马尔丹选取非洲土著、澳大利亚原著民的作品,还有唐卡等,展出的作品都不是西方主流艺术,还涉及到了种族问题和地缘政治等,当时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展览的争议一直到91年之后才最终得到证实马尔丹的远见和卓越的眼光。

因此,黄笃认为展览背后折射着社会变革、理论、思潮、意识形态、艺术本体等复杂的情况,而了解历史上重要展览有利于理解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对艺术个案的理解不能单向,要立体,要有一种历史观。通过对这些艺术个案的深入理解,才能对今天的当代艺术有一个整体的历史观,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黄笃指出策展人的工作一开始非常难,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工作。首先策展人一定要提出好的方案,而具有学术高度的方案就必须做大量的研究。根据方案选取艺术家,便涉及到策展人的审美判断性,这就需要策展人经常走访艺术家工作室去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艺术语言。另外,制定展览预算也是策展人的重要工作,根据展览的规模拟定作品运输、设备、保险、人员工资等细节的费用。之后还要找赞助商和展览场地。除此之外,展出作品的摆放,画册的设计,撰写展览前言,有义务向公众解说展览的情况和意义,还可能面临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等。因此策展人要精心规划展览的各个细节。总之策展人除了案头的工作外,还要进行实际考察,了解当前艺术的动态,并具有国际性的眼光。

中国内地当下的艺术状况不如香港和往年活跃的艺术现象,黄笃认为这可能涉及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关。中国现在的当代艺术与上世纪90年代有很大的区别,90年代出现了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流派,现在却没有出现新流派。随着中国加入WTO,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以及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市场化的崛起。但是这些现象解构了过去的集体无意识,艺术家以个人形式应对市场,艺术语言、媒介和观念越来越多样化,以至于很难去表述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讲座最后,黄笃还是简单介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从以下六方面分析了观念与语言的转型:媒介扩张和观念介入;摄影与绘画;艺术自治和抽象语言;经典或传统文化能量的延展;新一代绘画;新媒体艺术。同时列举了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本次讲座,主讲人黄笃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策展领域的实践和心得。他希望给大家提供不同的角度和引发对艺术观念背后问题的思考。并且强调策展人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并把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专业的精神和审美判断能力。

艺讯网记者:叶圆凤
摄影:胡志恒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