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由荷兰设计师Steffen和Maarten主讲的“故事与风格的平衡”在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红椅子报告厅举办。主讲人Steffen和Maarten来自荷兰“面对空间研究室”(Facing Spaces),曾经在设计学院做过工作坊,也在荷兰许多高校主持教学工作。
Steffen和Maarten在本次讲座中,讲述了他们来中国的印象,以及他们眼中两国的不同文化。并通过300多张图片的展示,分享他们所做项目的构想来源和心得。为设计学院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启发。
Steffen和Maarten首先表示,他们是独立的设计师,所以他们可以自由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次来中国交流,让他们学习到很多的中国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视觉语言叙事和视觉叙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随后,他们展示了小时候的照片,表示他们喜欢用小孩的视角来看世界,因为没有批判的标准,很自由。他们认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心是成为设计师的关键。中国之行就让他们产生很大的触动,他们也是用一种好奇心来观看中国。他们强调,虽然设计师很忙,但一定要留有时间反思和回想做过的作品,不要停止想象。
中荷两国自古交流频繁,在文化交流上也相互借鉴,Steffen和Maarten认为,荷兰借鉴了中国的瓷器技术,中国上海的建筑物也学习荷兰17世纪的建筑,另外荷兰的梵高和米菲在中国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很善于利用公共空间,中国人在室外健身、下棋、交易等,让他们感到很惊讶,因为荷兰人很害羞,一般都在室内进行活动。
Steffen和Maarten认为,收集大量元素最后浓缩为一个符号是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例如,《圣经》在最早以前是只有富人买得起的书和看得懂的文字,大部分的穷人接触不到,于是产生了视觉传达。教堂里的画讲诉的是《圣经》的故事,后来越来越符号化。“紫荆冠”就成为表达《圣经》故事最简洁的语言。
随后,Steffen和Maarten图片展示了他们项目的类型,如各种品牌的推广和海报设计等,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项目。他们认为设计师的思维就是让自己的设计有更广大的空间。虽然他们展示的设计作品没有固定的风格,但他们认为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内容衍生出构思才是最合适的设计。
Steffen和Maarten的项目涉及范围很广:字体的设计,公共场合的设计,为视觉艺术家的画册做设计,设计展览场地,为各种公司做宣传手机和宣传单等。他们认为,所有设计要从内容出发,选择不同的字体、颜色、纸质,并运用一些现代的手法。同时还要与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一起合作。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加强和客户的沟通,在沟通中也能激发设计师的构思。
其中,Steffen和Maarten重点提到了,为一家荷兰高档食品进行的品牌推广和logo设计。他们专门去工厂考察,拍摄了食物的整个制作过程,并采访顾客对食物的感受。同时在网络上开辟一个平台,播放食物制作的VCR,也让顾客可以分享感受,增进他们对食物的了解。虽然开始遭到了客户的反对,认为这样会把食品制作的方法泄露了,但最后经过协商和沟通最终达成一致。食物的海报最后采用了黑色,因为荷兰人喜欢黑色,这也是高贵的象征。
还有一个例子是为荷兰二战的民主斗士做纪念碑。Steffen和Maarten了解到,中国一般是用石头或者大理石把要缅怀的对象高高供奉起来。但是他们希望能拉近观众和历史人物的距离,于是他们运用了一些公共家居的材料,并把这些民主斗士的相关信息刻在公园的椅子上,或者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们一般会带领学生外出寻找各自感兴趣的元素,再协助学生们简化元素,提取出最重要的符号。Steffen和Maarten认为,一名好的设计师应该让客户看到另一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只注重形式。设计师也要经常和客户以及其他设计师一起交流和沟通,促进文化场域的构成,这样才能增加观看的视角,丰富思维方式。最后他们强调,设计师的好奇心很重要,因为想要探索才会一直保持兴趣,用设计师的方式思考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他们希望能通过设计的作品改变他人对设计的想法。
艺讯网记者:叶圆凤
责任编辑:朱莉
摄影:胡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