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废墟——李纲水墨方式再解组”于广州启幕 告别水墨“视觉幻景”

时间: 2014.4.15

2014年4月13日,由王璜生任艺术总监、杭春晓策划的“废墟——李纲水墨方式再解组”在广州时代国际单位艺术中心正式揭幕,此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州时代国际艺术中心共同主办,将展至5月11日。

此次展览是李纲继2012年个展《传模移写》后的又一次大动作,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代水墨艺术的新思考和新的理解。2013年7月10日《废墟》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广州是此个展项目的第二站。与我们熟悉的形式感极强的抽象水墨实验画不同,李纲此次借由《废墟》展带来全新的展览面貌,涵盖影像、装置、水墨画、行为、观念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了李纲继“丢掉毛笔进行水墨实验”之后,又一次大胆的创作实验,即“放弃单纯的宣纸画”,用“提、取、转、换”的概念,再次解组自己的水墨创作方式。展厅的空间设计也按照艺术家“提、取、转、换”的创作观念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表述,在四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呈现。

第一部分“提”,展厅被布置成一个工地废墟现场,废墟后的墙面上播放着艺术家在真实废墟现场挑选残砖的影像。这是艺术家介入真实世界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以一个固定机位、一个动态机位的录像记录。第二部分“取”,是把从废墟中挑出来被编号的真实的砖,以及拍成照片的砖,像严谨的档案一样被展出,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艺术家从废墟中把这些砖挑选出来,相当于从自然物中进行“取”的一种转换。此外,在这个展厅中,还播放着对挑选出来的100块砖进行拓印的影像,影像以俯视、固定机位进行拍摄,记录了李纲在宣纸上将每一块砖的六个侧面以传统方式拓印下来的过程。第三部分“转”,是将具有抽象感的砖块拓片装裱画框后并置展出,100件水墨作品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部分进入“转”的状态,既与之前的水墨作品有关联,同时也是对前面两部分“提”和“取”的承接。用与前面部分的被编号的实物砖之间发生的关系,从拾捡砖、编号砖、拍照砖到拓印砖,经过水墨的浸透、拓印,进而由抽象语言画面的形式呈现,体现艺术家完整的创作脉络,以及他思索和转化的不断尝试。第四部分“换”,是将原砖铸模为纸浆雕塑,按照原砖一一编号,并以一定高度统一悬挂,在光线暗淡的空间,100块“假砖”同样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整套作品以拓印为中心,将水墨、宣纸与物象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意义的重新编织。

在简短开幕式后,《水墨的边界?》研讨会在时代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中庭举行。研讨会由王璜生任学术主持,策展人杭春晓任主持及评论员。与会嘉宾包括王林、殷双喜、银小宾、鲁虹、杨维民、吴鸿、吴洪亮、王春辰、胡霞、唐克扬、刘礼宾、鲁明军、胡斌、蔡萌、盛葳、傅中望、张养玉、刘子健、王中等等。大家就李纲的创作思维、创作意图、作品的意义、水墨艺术面临的问题及转换的可能、媒介与材料、艺术家的身份确认、观众解读角度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无论是对李纲作品的解析,还是对当代水墨艺术发展,都充满了有益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幕日前后,李纲还进行了一个艺术行为互动项目。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建筑、废旧砖块,并连同砖块的信息表格一起在中庭进行线性陈列。在这样延续性的互动项目中,李纲希望与当地人一道,持续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从而在这种开放性的场域中让作品不断生长下去。此外,展览期间还将于4月20日、4月28日、5月4日举办三场少儿公教活动,组织少儿参观展览,同时启发他们对生活中的废品进行利用,进行创意思维等等。

关于《废墟——李纲水墨方式再解组》

很显然,水墨对李纲而言不再具备古建式的视觉幻景。什么是“视觉幻景”?正如观光客面对古建残存,他所看到的并非废墟本身,而是被各种话语包裹出的文化想象。于是,视觉显现的不再是视觉本身,而是想象性的文化景观。作为历史遗存的水墨,亦然。它时常成为今天的怀古观光对象——人们面对水墨的立场,通常会被一种文化想象所控制,使之沦为旅游胜地式的假想物。然而,古建残存脱离了它曾经的背景后,一切关乎历史的想象,都是浪漫主义的“幻境”,并非今日之真实。正如圆明园,在看似悲情的历史景观之后,更真实地显现为一种人造物重归自然的平静。亦如水墨,在笔墨、文人等相关词汇的笼罩下,“文化幻景”成为观看时的浪漫主义胶卷,将其作为艺术媒质之一的物性屏蔽,并最终成为陈旧的保留曲目。

曾经浸染于此的李纲幡然警觉,试图通过抽象的方式告别“视觉幻景”的生成模式。在长达十数年的“胡闹”(李纲友人戏语)中,他的折叠、拓印与转印,被视作水墨领域中原典意义上的“抽象试验”——即平面与媒介两个方面的推进,并引发关注。固然,这种努力摆脱了人们惯常经验中的水墨想象,在形式主义的方式中激发了水墨平面媒材的自我表达。但80年代以来的“抽象水墨”,其诞生之日便背负了一种责任——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逻辑中证明水墨价值。如果,我们将这种责任视作预设态度,那么“抽象水墨”天然便具有“反对历史文化想象”的另一重想象——告别古建后的摩天大楼的“视觉幻景”。由于这种“反对”的“二元对立”,使它并不能真正地、彻底地摆脱它所反对的文化想象,并因此呈现为古今交织的模糊话语。其结果,仿佛北京中关村的奇幻景观:古典废墟与摩天大楼混杂共存。而“抽象水墨”在学理层面上难以深入,亦因于此。就此而言,抽象水墨之后,实验水墨、行为水墨的提出,都试图从这一“视觉幻景”的笼罩中走出。

走入废墟的李纲,也是这一“走出”逻辑的深入。他将常用的折叠、拓印与转印等手段,转化为一次关于“废墟”的具体方案,并通过实物、视屏等众多媒材构建的展览空间,消除某种确定的意义预设,在水墨、废墟共生的结构中生成“隐喻”:水墨作为文化的废墟,不需要浪漫主义的美学怀古,而是要在祛除各种“视觉幻景”的过程中,发现其被遮蔽的视觉有效性,在重组中激活“废墟”的表意空间。当然,李纲水墨“废墟”的表意,可以从社会学层面获得解释。诸如它背后之中国城市膨胀中的废墟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但显然,这并非他的出发点。从作品的自我生成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废墟”源于此前作品中某些常用手法,如拓印。也即,李纲的水墨“废墟”并非社会话题的工具化运用,而是自身创作逻辑的进一步延展。指出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李纲的“改变”,其出发点还是水墨作为历史景观的重新审视,而非“现实主义”的水墨材料。

艺术总监:王璜生
策展人:杭春晓
展览时间:2014.4.13——5.11
地点:国际单位艺术中心(广州市白云区黄园路33号,国际单位二期,C3栋)
主办单位:时代国际单位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时代国际单位
特别鸣谢:时代地产

文、编:朱莉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