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下午三点,由中央美术学院宣传部主办的“《研展2014》媒体见面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召开。本次媒体见面会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设计学院副院长宋协伟、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发展与规划办公室主任岳洁琼、造型艺术研究所赵伟老师、北京瀚海置业投资集团代表赵振江,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艺术中国、京华时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HI艺术等十多家媒体应邀出席。在媒体见面会之前,各位社会媒体一起观看了研究生毕业作品,现场也有学生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读。据了解,当天上午中央美术学院还针对社会企业开展了交流会,为艺术学子们构架与社会对接的桥梁,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态度,以及对毕业生的深切关怀。
本次展览共展出307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400余件,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实验艺术、设计、建筑和影视等各个专业作品。高洪书记表示,学校进入毕业季,是收获的季节,展出的作品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创作完成,因此是中央美术学院传统积淀的学术成果展示。学校希望通过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学生和老师,听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意见和建议,构建交流互动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王璜生馆长总结了研究生展这三年来的发展变化,首先体现在布展上,展示作品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更好的呈现,也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其次学校组织工作与学生交流也有所提升,提供了学生充分展示作品的可能性;第三今年学生作品的整齐度更高,也有更好的完成度;第四展览体现出美院教学多元发展和开放思维。
苏新平教授表示造型学院有了更多变革和进步,本科生毕业作品表现出实验性、观念性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研究生展览则体现中央美术学院教育的基本状况——多样性,既有本专业的深度,更多体现了跨界,这符合今天艺术发展的要求,也应对了未来发展的需要。
宋协伟教授认为设计已不是传统学科只限于为专业自身做研究,而有新的理解和解释,希望培养和建立规范行业规则的人才。现在设计学科门类多,教学思路活跃,对材料的功能也有所颠覆和新解释,这些特点在本次毕业展上都有所体现。他希望学生能保持对现状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敏感度,最后借用名人话语“我们不是艺术家,是深入社会的观察者”和“设计是一种态度和责任,而非一种职业”结束发言。
尹吉男教授则对展览提出了几点想法:第一,在公民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专家的意见反而越来不受重视,比如说“曹操墓”和“功甫帖”两个事件,如果希望展览客观化,可以尝试让参观者进行投票;第二,有人提出“大学不是养鸡场”,但实际上很难避免,毕业展犹如“鸡生蛋”,那么是否下蛋,下好蛋还是下坏蛋又是值得思考和客观评价的问题,但是如何保证“养鸡场”的品质,其实是由全社会决定的;第三“为中国造型”是长期的口号,以前“中国”基本是政治概念,相对比较简单,运用个人想象和造型手段来完成国家理念。1993年以后包含了复杂的文化概念,也面临资金的问题,是一个“多元和全球视野”的“文化中国”,一部分艺术家有强大的自我个性,超越金钱,创作富有实验性和想象力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符合资本主题的畅销品;也有一类艺术家介于两者之间。这里没有好坏之分,只能希望在复杂环境中保证“养鸡场”基本品质的良性循环。
社会企业家代表赵振江在发言中提到,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央美术学院也是第一次观看展览,而此前这让他感觉很遥远,都是仰视的态度。因此他希望央美能加强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让艺术思想和社会更加接近,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艺术。
最后是媒体提问环节,主要围绕毕业作品的多元性、实用性、师生的传承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展开。其中尹吉男教授关于师生的传承性的问题解答到,老师应该教授学生方法还是思想长期是美院面临的问题,学生模仿老师的风格、样式无疑是失败的,国画系、油画系由于老师的影响力和创作的成熟让学生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是雕塑、版画的模仿性就没有那么强。学生来学校是求索的过程,然而达到高水平的手感能力和抒写性,难度很大也需要很高的天赋,这样要求学生也过于苛刻。而当代艺术有制作性在里面,淡化了手感的天赋,因此模仿性会越来越少。许平处长在解答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中指出,美院学生毕业后基本倾向做一名职业艺术家,而学校也将开展青年艺术英才驻留计划,支持优秀学生们在毕业两年内的创作。
艺讯网记者:叶圆凤
责任编辑:朱莉
摄影:胡志恒、全晶